近日,国务院近日召开会议听取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情况的汇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曾培炎在讲话中指出,要继续贯彻国务院2005年26号文件和2006年37号文件部署,进一步落实调控措施,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一是加大住房供应力度;二是努力调控住房需求;三是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四是继续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我认为,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思路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国八条”、“新八条”、“七部委八条”、“国六条”等,都没有明确提出“加大住房供应力度”这样的调控措施,类似表述更没有作为第一条调控措施出现在国务院的文件里。而以往的宏观调控,总体上是符合“严格土地管理”、“严格信贷管理”、“压缩房地产投资规模”这样的带有紧缩色彩的调控精神的。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认识到“空置面积过大、空置率过高”是一种错误认识,市场更没有象有关部委研究报告说的那样“房屋潜在过剩风险已出现”。中央政府认识到了供给不足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所以将在未来采取措施校正调控方向。
在这次会议上,调控需求的思路也得到强化。在以往的调控政策中,虽然也提及对需求的引导问题,但都不如这次会议表述的思路相对科学、全面。除了“抑制投资需求”和“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减少被动性住房需求”外,明确提出了“做好宣传解释,稳定市场预期,引导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模式”这个问题。我在前年的《关于房地产市场的17个观点与两万言书》(业内简称《两万言书》)中,就强调必须抑制“炫耀性消费”和“过度消费”问题。去年春天我说宏观调控“偏差很大”,其中一个理由就是预期出了问题,房地产需求竟然随着调控“越来越大”。我很高兴这些问题终于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过去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宏观调控思路的偏差和部分政策的失效,现在宏观调控终于回到了“增加供给、引导需求”这样的科学轨道上来了!两年来,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宏观调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此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两年多的宏观调控中,我也一直有自己的想法,并在不断被警告、被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向中央反映我的观点,向外界表达我的看法。两年前我向中央领导反映要重视当前引发房价上涨的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因素,积极调控需求时,尽管得到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但该观点却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一些人甚至对我进行人身攻击。当我去年春天在《中国房地产报》长篇大论提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出发点是对的,依据和思路是错的;原则是对的,某些政策、措施是错的;决心是大的,效果却存在明显的不如意之处”时,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和舆论压力。去年12月初,我在《中国房地产报》发表《“空置面积过大”、“空置率过高”误导形势》(博客文章的题目为《两个“罪恶”的概念愚弄了全国人民和宏观调控》),呼吁“决策部门不要回避这个问题,重新评估当前的房地产形势,实事求是地评价已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可行性,进而重新审视现行调控思路的科学性”,并指出“在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寻求开发规模的适度扩大(加快低矮住宅改造、提高容积率等)和房地产需求的适度压缩相结合的方案,可能是走出调控泥潭的唯一路径”时,面对众多的指责和一些善意提醒,我甚至不得不给我所在党派的中央主席们每人写了一封信,陈述我的观点,告诉他们我是严肃的,是基于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因“拿了开发商的钱”而写这样的文章。在得到他们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我又通过中央有关部门将多篇意见和建议稿提交给中央主要领导。
我因为连续两年准确预测了房价的涨幅,曾被业内誉为“给房地产市场算命最准的人”。但去年年末今年年初,许多媒体找我预测今年房价的升幅,我均未表态,因为我坚信宏观调控的思路一定会发生变化,只是不能确定变化的时间是否在2007年,所以没法预测。并非我一人认为前期的宏观调控必须发生变化,今天再重复我此前的观点,本意也不是想抢功,更不是说新的思路就百分之百没有问题(例如,简单提“抑制投资需求”还是有问题的,要发展租赁市场,必须允许一部分投资需求的存在;再如,我也不认为继续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就是实施住房保障的最佳方式,实施货币补助明显强于现行思路,而且不会留下后患),我只是为这次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也禁不住为自己参政议政的心酸经历而感慨,更想告诉大家:
——“真理是智慧的太阳”(沃夫纳格),宏观调控最终会与真理并行,与经济规律并行;
——一些只爱听“动听”、“顺耳”话的人,必然会被怀有私心或者不当动机的人愚弄,高呼“打倒市场”的人并不能成为中低收入阶层的“大救星”!
——“在科学上,实践是判断一切争端的主要标准”(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认为,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思路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国八条”、“新八条”、“七部委八条”、“国六条”等,都没有明确提出“加大住房供应力度”这样的调控措施,类似表述更没有作为第一条调控措施出现在国务院的文件里。而以往的宏观调控,总体上是符合“严格土地管理”、“严格信贷管理”、“压缩房地产投资规模”这样的带有紧缩色彩的调控精神的。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认识到“空置面积过大、空置率过高”是一种错误认识,市场更没有象有关部委研究报告说的那样“房屋潜在过剩风险已出现”。中央政府认识到了供给不足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所以将在未来采取措施校正调控方向。
在这次会议上,调控需求的思路也得到强化。在以往的调控政策中,虽然也提及对需求的引导问题,但都不如这次会议表述的思路相对科学、全面。除了“抑制投资需求”和“合理控制拆迁规模,减少被动性住房需求”外,明确提出了“做好宣传解释,稳定市场预期,引导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模式”这个问题。我在前年的《关于房地产市场的17个观点与两万言书》(业内简称《两万言书》)中,就强调必须抑制“炫耀性消费”和“过度消费”问题。去年春天我说宏观调控“偏差很大”,其中一个理由就是预期出了问题,房地产需求竟然随着调控“越来越大”。我很高兴这些问题终于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
过去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导致宏观调控思路的偏差和部分政策的失效,现在宏观调控终于回到了“增加供给、引导需求”这样的科学轨道上来了!两年来,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宏观调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此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两年多的宏观调控中,我也一直有自己的想法,并在不断被警告、被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向中央反映我的观点,向外界表达我的看法。两年前我向中央领导反映要重视当前引发房价上涨的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因素,积极调控需求时,尽管得到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但该观点却受到很多人的批判,一些人甚至对我进行人身攻击。当我去年春天在《中国房地产报》长篇大论提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出发点是对的,依据和思路是错的;原则是对的,某些政策、措施是错的;决心是大的,效果却存在明显的不如意之处”时,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和舆论压力。去年12月初,我在《中国房地产报》发表《“空置面积过大”、“空置率过高”误导形势》(博客文章的题目为《两个“罪恶”的概念愚弄了全国人民和宏观调控》),呼吁“决策部门不要回避这个问题,重新评估当前的房地产形势,实事求是地评价已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可行性,进而重新审视现行调控思路的科学性”,并指出“在严格控制耕地占用和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寻求开发规模的适度扩大(加快低矮住宅改造、提高容积率等)和房地产需求的适度压缩相结合的方案,可能是走出调控泥潭的唯一路径”时,面对众多的指责和一些善意提醒,我甚至不得不给我所在党派的中央主席们每人写了一封信,陈述我的观点,告诉他们我是严肃的,是基于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因“拿了开发商的钱”而写这样的文章。在得到他们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我又通过中央有关部门将多篇意见和建议稿提交给中央主要领导。
我因为连续两年准确预测了房价的涨幅,曾被业内誉为“给房地产市场算命最准的人”。但去年年末今年年初,许多媒体找我预测今年房价的升幅,我均未表态,因为我坚信宏观调控的思路一定会发生变化,只是不能确定变化的时间是否在2007年,所以没法预测。并非我一人认为前期的宏观调控必须发生变化,今天再重复我此前的观点,本意也不是想抢功,更不是说新的思路就百分之百没有问题(例如,简单提“抑制投资需求”还是有问题的,要发展租赁市场,必须允许一部分投资需求的存在;再如,我也不认为继续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就是实施住房保障的最佳方式,实施货币补助明显强于现行思路,而且不会留下后患),我只是为这次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也禁不住为自己参政议政的心酸经历而感慨,更想告诉大家:
——“真理是智慧的太阳”(沃夫纳格),宏观调控最终会与真理并行,与经济规律并行;
——一些只爱听“动听”、“顺耳”话的人,必然会被怀有私心或者不当动机的人愚弄,高呼“打倒市场”的人并不能成为中低收入阶层的“大救星”!
——“在科学上,实践是判断一切争端的主要标准”(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