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字画谋生之路 究竟能走多远?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一代又一代的书画大家奠定了陕西作为中国书画大省的绝对地位,陕西的书画创作群体也在全国乃至全球享有盛誉。当社会、媒体、收藏家、投资者将目光投向陕西的书画人才、书画艺术、书画价值的时候,艺术与经济出现了碰撞,书画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书画产业繁荣的同时,书画人也被卷入了时代与经济的旋涡,其生活和创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文化艺术作为产业与经济接轨,本是书画人实现自己作品经济价值的良好机遇,但是在一些投资者的炒作和片面地宣传下,“书画”就已经不再单纯:艺术作品沉浮不定,书画市场诡谲难明,书画名家、名家书画、职务高低、尺寸润格、真品赝品、市场运作等都成为台上台下的热点,却鲜有人去关注被卷入这股漩涡的书画人的生活情况、生存空间、创作环境和心理状态。记者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走访发现,书画经济发展只给极少数人带来了实质的好处和机遇,大多数书画家的生存空间被极大的压缩,经济和社会的挤兑使得不少书画家陷入谋生和潜心创作的两难境地,尤其是书画家首先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得到的社会包容和理解不够,面对变革时代的书画发展前景,相当一部分书画家出现了心理失衡、压力过大的情况。

   靠字画谋生之路 究竟能走多远?

  ——陕西书画家生存状况调查

  陕西作为书画大省,依托着厚重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地缘环境和丰富的民间基础,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美术、书法人才,他们曾经为世人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巨作,有碑林博物馆默然矗立的碑刻为证;他们也曾从艺术中寻找与生活和现实的融合点,“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现实”,有在新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长安画派”为据;他们还曾终日俯首于案,潜心进行书画创作,有弥漫在陕西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淡淡的墨香为凭。

  书画群体 异常庞大

  在书画人才的培养上,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和雄厚的文化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陕西发展了庞大的书法、美术创作队伍,业已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仅书协就拥有各级会员万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65人,省级会员1560人,市级会员3500人,美术除美协各级会员外,还有西安美术学院和各院校的艺术专业源源不断的补充新鲜血液,散落在民间的书法、国画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

  就西安而言,目前专职从事书画创作的工作者保守估计就有六七千人,大概分布在书院门——湘子庙街沿线、西安美术学院附近和东门古玩城附近这三个地点,而一些早已成名或有行政职位的书画家分布较为零散,如萧焕退休后常年居住在老家长安,钟明善在交大任教,工作室设在南二环一栋写字楼内。

  在西安专职从事书画创作的艺术工作者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悬殊极大,有日进斗金的大腕,也有扎根长安,艰难糊口、朝不保夕的书画从业人员。但是大腕总是极少数,在书法和国画圈里各有十数人的作品市场价格非常之高,单幅售价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人民币,也是目前各大画廊主要销售的作品;绝大多数的书画工作者作品很难得到市场和收藏家的认可,无法进入大型画廊,收入相对较低,据一位画家介绍,目前西安专门搞书画创作的艺术家有80%左右的人被经济问题左右,无法完全静下心来搞艺术创作,有80%—90%的书画家没有经济实力出版自己的画册,进行宣传和包装。

  在这80%的书画工作者中,具体的情况也有所区别,一部分人拥有自己独立的书画工作室,专门从事创作,经朋友介绍和口碑相传,经常有人上门求购字画,也参加一些大型活动,收入可以维持生计和创作需求并略有节余;一部分人以商养文,在创作的同时还从事一些与书画相关经济活动,如开办画廊、做名家书画代理、从事装裱等工作,书画作为个人爱好很难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一部分人以书画谋生,将书画作为工作,虽然爱好书画,却往往经济受限制,将作品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书画商,受市场影响很大,艰难糊口,朝不保夕;还有一部分人以制售假画赝品为生,或是商品画,或是直接临摹名家作品鱼目混珠,将书画市场搅乱,这也是陕西书画市场一直为人所“诟病”的一点。

           长安名家 价高难求

                                                 

   刘文西深入群众中

  西安有不少国家级的书画名家,他们的作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刘文西、吴三大、王西京、杨晓阳、崔振宽、赵振川、江文湛等人,其作品也是市场上卖的最“火”的,刘文西一幅6尺的人物在西安可以卖到20万左右,其他人的字画作品也大都在万元以上,在外地的价格就更高,这些书画家在陕西书画圈里可谓是名利双收的大赢家,可是他们的生存和创作环境就真的是非常优越吗?吴三大用了一句话来形容他现在的处境,那就是“我都快被五马分尸了!”

                                

  吴三大这样说决不是危言耸听,采访他的时候,电话和拜访他的人就没停过,大多是一些活动的邀请,吴三大只能婉拒婉拒再婉拒,可是也有推不掉的应酬,拒绝不了的情面,就这样被杂七杂八的事情包围,难以脱身。吴三大七十多岁,虽然看起来身体不错,精神也很好,但是毕竟精力有限,整天被这些个事务性的东西包围,他说自己有思考的余地,但是没有创作的空间。

 快被“五马分尸”的又岂止吴三大一人?陕西知名度高的书画家哪一个没有被一堆俗务包围?哪一个可以完全避开无处不在的通讯、找上门的熟人?即使一躲再躲,仍逃不脱被“围、追、堵、截”的命运。

 这可能和大多数人的想像相差甚远,但却是名家生活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2000年以来,书画市场的走热,使得书画名家和他们的作品受到了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与普通书画家相比,作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形成了特有的“名家书画经济”。名家因其自身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成为不少商家眼中的“香饽饽”、“摇钱树”,剪彩、笔会、出版物等邀请便纷至沓来,请客吃饭、索求作品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可是书画家不是娱乐明星,他们也不是靠走秀、赶场子来创造眼球经济,名家的态度由欣然前往到疲于奔命再到四处躲藏也就不足为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不是名家的书画作品具有如此的市场价值,商家也未必会绞尽脑汁的弄来那么几幅,如果不是名家与非名家作品的价格悬殊很大,媒体也不会将目光都聚焦到名家身上,书画家被拉进这场围、追、堵、截的巷战,说到底还是经济作怪。

 在采访的最后,吴三大呼吁社会给老艺术家们多点支持,让他们能够给社会多留点精品,多点精力带动后学。老艺术家也会不遗余力的尽自己所能为时代服务。可是,在畸形发展的书画市场中,在急功近利的书画经济中,吴三大的呼声显得单薄又凄凉。

       坚守阵地 厚积薄“发”

  
   陕西书画界有些不正常的现象存在已久,为什么百足之虫能死而不僵、僵而不仆?那还是因为有一块适宜它生长栖息的土壤,有一大批不随波逐流的书画人,不论是市井之中还是庙堂之上,对书画的热爱和对艺术真谛的追求都是相同的,他们的坚守支撑起了陕西书画的脊梁,他们的守望也召唤着书画本源的回归。

 董昌喜是西安美院的客座教授,也是国家文化研究院的院士,他在美院附近开了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出售自己的作品和一些津贴,年收入能达到5—10万。提起现状,董昌喜并不是很满意,最突出的还是经济问题——缺乏资金、没人帮着运作,找赞助又抹不开脸,有的时候搞创作就很艰难。

 董昌喜一直以人物画著称,这几年一直在构思关于胡锦涛总书记的一个大型组图,最近开始正式着手绘图,记者去的时候打底的草稿出来了一半,已经初见规模。据董昌喜介绍,这组作品暂定名为“胡总书记西部行”大型组画,计划用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二十幅不小于八尺斗方的系列作品,全面表现胡总书记关注西部发展、情系西部人民的情况。

 这组作品在草创之时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问起董昌喜在这一年半到两年的创作时间闭门谢客,没有别的收入,生活怎么办,董昌喜说只有先找赞助,目前有几个有意向的,但还没谈妥,实在不行就苦点儿,一两年也就熬过来了。


 董昌喜特别强调作品的艺术含量,认为不应该是用“耳朵”来买书画作品,现在不少人买画都是冲着画家的名头去的,而不是画的艺术价值。作为画家,也没必要急于求成,还是应该在作品上下工夫,创作出自己满意的精品,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刘三德也是西安美院的老院生,始终相信剑从磨砺出,香自苦寒来这句老话。他63年入校,刘文西那时侯还没有多大名气,放假写生的时候,大多数的老师选择了去风景秀丽的南方,只有刘文西每年都去陕北,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那时的生活条件比现在艰苦的多,将这些都看到眼里,他对刘文西现在的成功有着清醒的认识——只有刻苦、勤奋,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刘三德毕业后分到了秦岭深处的一个小县城的文化馆,一呆就是十八年,把当地的山山水水都跑遍了,艰苦的条件磨练了他的意志,多年的秦岭生活赋予作品山林的灵气。刘三德擅长画虎,他的虎在西安已经有着不小的名气,前一段为期六天的画展更是吸引了许多书画界的朋友的关注,连原毛泽东主席的机要秘书高智老先生也专程赶来捧场。

 刘三德说到,一个真正的画家,如果自己没有画好,别人还一味的吹捧,是难以忍受的,一些人为了出名,使劲的炒作,反而会荒废了画艺。书画有自己的规律,只有不怕吃苦,也吃得下苦,才能出来好的作品。

   像董昌喜和刘三德这样的书画家在西安还有很多,他们在名利的夹缝中,在市场经济的挤兑下仍能保持书画人清醒的头脑,成为浮躁的书画市场中的一股清流。

            “画饼充饥” 艰辛度日

  

          西安书院门,有名的字画一条街

  书院门是陕西省最大的书画作品集散地,也是西安书画工作者的一个主要聚集点,书院门书画家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陕西书画人生活的整体情况。据了解,目前仅在书院门地区就聚集了将近两千来自五湖四海的书画人,只有10%的年收入能达到30000元以上,这算是混得相当不错的;80%也就是绝大多数的年收入在15000—20000元之间,除去吃喝、租房、纸笔等开支,也就基本上没什么剩余;还有10%的根本揭不开锅,生存艰难。

  书院门画廊林立,陕西的书画大家的作品基本上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名家一幅作品往往标价数万甚至数十万,与普通书画从业者一幅作品仅售几十几百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更多的人追逐名家字画的,以名气和职位高低来判断书画作品价值的时候,非名人的字画作品受到了冷落,大多数的书画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只能选择首先“画饼充饥”,然后再谈艺术。

 田如意是最早在书院门卖字画的一批人中的一个,从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书院门,这一待就是十几年,见证了书院门的成长、改造和变迁。

 田如意家是农村的,自己一直喜爱书法,在村子里别人也不理解他——一个庄稼汉,整天拿着个笔写写画画是个什么意思?田如意最初来书院门,也只是想试试自己的字到底怎么样?有没有人欣赏?就在城墙底下摆个地摊,把自己的字挂上去,来逛的人看着喜欢,随便给点儿钱也就行了。田如意说道,最早在书院门摆地摊的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想法,能换俩钱就成,怎么着也比在家里光攒着强,更何况作品得到别人的认可对自己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卖字画的人多了,来专门看、专门买的人也就多了,书院门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发展壮大。2000年以前,书院门的字画还是相对比较好卖的,假的也少,老百姓花上几十块钱,买个字画回去挂挂,老外来了,也一看喜欢,买几幅也正常。总之,书院门的名气渐渐传开了,就有了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向这里聚集,鳞次栉比的画廊、玉器店、文房四宝、旅游纪念品、装裱店等也在书院门越聚越多了,田如意用卖字的钱维持了家庭的开支,供两个孩子上完了学,这个时候,算是书院门的黄金时期了。

  田如意把家人接到了西安,在书院门租了间房子,就在关中书院旁的一条小巷里,二楼,地理位置还算好的,平常他就在房子里写字,他的妻子在街上摆摊卖他的作品。可是近几年,字越来越难卖了,收入也差了很多。田如意无奈的说道,现在一般人买书画作品多是看名气大小,而不是看作品好坏,可是宣传才可以出名,自己又不具备做宣传的经济实力,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零售靠不住,收入没什么保障,但是上门的一些书画商收购作品要的量多,价格却压得太低,自己是写小楷长卷的,一天只能写上几百字,根本不可能大批量供应作品,曾经花三年的时间书就的长达375米的《二十四史》小楷长卷也是一直有价无市,现在也只能靠零售和朋友的介绍的一些顾客维持生计,最早和他一起摆地摊的人大都受不了这样的窘境,走得走、散的散,他能坚持到今天,还是放不下自己的书法梦,放不下在中国美术馆开一次展览的梦。

  王一飞在书院门是画工笔山水的,动辄就是丈余的大画,很费时间也很伤神,更重要的是经济紧张,一年到头除了日常生活的开支和纸墨钱基本上也再没有什么剩余,家里边稍微有些要用钱的事情就捉襟见肘,对一个年过半百的中年人来说是非常尴尬的。王一飞不善言谈,问起他所处的境况,也只是说自己整天埋头在作品中,不会也不懂怎么去推销自己,加上消息闭塞,有什么展览、笔会之类的活动,自己要么不知道,要么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但是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首先面对的是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往往还得先画“馒头”充饥,再考虑精品的创作。

  总体来看,书院门书画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字画人多,良莠不齐,管理混乱;二是商品画、假画冲击市场,一般买家分不清楚,难以判断,不敢轻易投资;三是近几年对书画的炒作严重,名家字画和普通书画人的作品价格相差极大,名家的应酬之作也要比没什么名气的书画家的精品贵得多,引起了书画人心理失衡;四是相当一部分书画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粗制滥造、批量生产、低价销售书画作品,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书画市场带入低迷。

       亦画亦商 以文养文

  呼延小舟是一位年轻的书法家,也是省书协的会员,在东门内的古玩街里开设了一间个人书画工作室,专门从事名人字画的装裱、经营,在发展中将业务拓展到定做会议礼品、举办各类展览、开办笔会、承接广告、装饰设计等方向,从一名书画家逐渐发展为书画经营者。

  像呼延小舟这样由画入商的书画人在西安并不少见,他们不仅从事书画创作,同时经营书画工作室、画廊、装裱店等与书画相关的职业,用以谋生、扩大发展。他们在艺术与经济之间寻找生存的契合点,多年对书画的浸淫和熟捻的人脉关系都是他们从商的优势,然而经营需要书画家倾注大量的精力,必然会对本身的创作构成影响,在“商”与“文”之间必须分出主副,面对书画难以糊口的现象,是以商养文,还是弃文从商,不少书画人面对选择进退维谷。

  记者还见到了吴三大的学生黄愚,他跟随乃师二十多年,现在在书院门设有一个自己的书法工作室,一是方便自己写字售字,另外也做一些名人字画的经营的活动。最初来书院门,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怕丢人!但是现实给他这样书生提出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生存,生存受到威胁,没有保障,心就静不下来,更写不好字。

  谈起目前的生存状况,他说在朋友中间,自己是混得不行的,在书院门这里,还算是不错的。古代舞文弄墨的人基本上家境都不错,最起码也是衣食无忧,所以他们不至于为养家糊口操心,细数王羲之、苏轼他们,哪一个家里差了?哪一个又是靠卖字糊口的?但是现在不行,写字的人要考虑的太多,首先就是要生存。从卖字的角度来说,市场是一个杠杆,可以衡量你的作品的好坏,但是书法作品是艺术品,它转变成为商品这样的运作机制是不正常的。目前书画市场对名气的狂热追捧造成整个书画界的混乱——能写两笔字的人都成书法家了,一些不好的字卖天价,很多大师穷困潦倒,潜心研究创作的人生活不下去,衣食无忧的反而不好好写字了。

  整个问题根深蒂固,不是谁说改就能改的,但是黄愚相信这样的情形也维持不了多久,书画不同于其他的商品,优秀的作品有着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可以引起观者的共鸣,这是怎么也抹杀不了的,真正的书法家就像埋在沙子里的黄金一样,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总能显露出自己的光彩,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书画市场最终会走向正规化。

  黄愚的收入状况在书院门还算可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能够自食其力,对待别的事情也比较漠然,能维持下去好好练字就成。黄愚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写字匠,书法是自己毕生唯一的追求,虽说现在要为生计考虑,这也不完全是坏事,越是逆境,越能磨练人的意志,纵观有所成就的艺术家都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排除各种杂事的干扰,用对艺术的虔诚之心兢兢业业的一步一步的攀上书法的高峰。

  黄愚的想法很具有代表性,大多数书画人开始经商都是为了维持生计、给创作提供一些物质保障,也都是以副养主的无奈选择,有些人在经商中有了重新的定位,也有人在创作上执着坚守,但更多的是在奔波中蹉跎岁月。   

     字画经济,何去何从?

  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文化作为一种产业为经济服务本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个大前提下,艺术与经济的碰撞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是正常的,但是艺术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亦不能仅仅通过市场这支有形的手来调配,书画市场如何在艺术与经济上取得一个平衡,书画人又如何在这个新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位置,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从记者近一个月的调查走访来看,目前陕西书画人在书画市场发展面前的“无力”和“失语”,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其创作环境和生存状态的不断恶化也是当前一个特殊的时期。

  首先,从书画人的角度来讲,吴三大认为目前书画圈存在三类不同生存状况和生存现象的书画人:

   一是用一种雄厚、深沉的文化底蕴去创作,潜心艺术的一类人。他们以刘文西为代表,深入社会与生活,向传统学习、进行创新,在沉甸甸的艺术中、反思中、批判中进行创作。他们的创作不仅是留存千古的问题,而且是唤醒一种存在,给人以激励,是艺术家的真正价值的体现。他们代表了一种大社会、大文化、大现象,值得学习和鼓励。

  二是为了生存,在社会的变更和膨胀时期,依附于企业、社会活动,以商养文,用市场来修行个人的一类人,他们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从事商业行为,但是只要没有离开艺术创作的本原,还算是好的。

  三是通常说的那么多的写字的、画画的。这一类人人数非常多,这是一种市场现象,这中间一部分浮躁的、急于求成的人将整个文化市场带到了一种无序竞争状态,但是对这种人也不要完全排斥,而需要正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