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干下属,而不是榨干自己1
几乎每一个管理者都知道将下属们的能量调动起来的重要性,但就我们中间的不少管理者来讲,却总会在自己的身上发生“自己都忙死了,下属们却闲死了”的问题。
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我们的心力憔悴并一定就能得到老板的认可,就象老板们使用我们一样,也希望我们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与调动员工,让团队内的所有成员都能以更积极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的重任一肩挑也难以受到部下们的认可,相反还可能遭到他们的埋怨,对那些需要通过更多的工作中的锻炼来获得提高的下属来讲,我们防碍了他们的进步与能力提升下的更大发展。
我们需要检讨自己。
一个头发都忙没了的故事
我有个叫张军的兄弟,他是某家企业的企划部总监。记得每一次遇到他的时候,一谈到最近怎么样,他就会抓抓头上日渐稀疏的头发,用总感觉没睡够的眼睛瞪着我说“最近忙死了,一会是新品上市的企划,什么定位、广告创意、软文写作、上市活动设计、物料制作之类的一大堆;一会又是巡视市场,拟促销方案,媒体购买和执行什么促销活动”。
总之,就一个“忙”字。
“嗨,兄弟,你不是还有八、九个兵吗?”有时,我会这样问他。
“他们?他们有他们的事做,况且有些事他们也做不了。”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并非如此。
在他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的时候,他的下属们已经看完好几份报纸,互联网上一场两个多小时的NBA直播都已经看完。
为什么不将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分解一部分给自己的下属做呢?为什么不安排一些市场调研的任务给下属们呢?为什么不叫下属提前准备今后肯定要做的一些工作呢?
在为制订一份市场管理制度,他就快焦头烂额、抓破头皮的时候,他的下属们已经聊完了国内明星的花边新闻,开始将话题转移到了贝克汉姆和他老婆辣妹的风流韵事上。
为什么不让自己暂时停下来,把下属们召集到一起开一场各抒己见的短会,在可能是很短的时间内群策群力的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呢?为什么不将一些环节上的工作交给下属,让他们和自己一起跑起来呢?
在为了一份印刷品、几样物料、一则报纸广告,三番五次往印刷厂、往广告公司、往报社跑的时候,他的下属们正在办公室享受着空调、吃着零食。
校稿、催进度、定刊期及版面等等之类的事情,为什么就不能交给自己的下属来做呢?怕他们做不好?不放心?
如果在这些缺乏技术含量的活计上,都担心下属们做不好,那当初为什么还要经过层层选拔,将他们招聘进自己的部门呢?
做到这些,或在这些问题上有所改善,并不需要多高的管理素养。可是,为什么这些不妙的情形,却会如影随形的跟在许多管理者的屁股后面呢?
榨干自己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就象前面的张军一样,许多的管理者都会把自己搞得:上班比睡都早,下班比睡都晚,做的事比谁都多。
在这些的背后,又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
也就是说:榨干自己的事情是主要因为一些什么原因而发生的呢?
一、在老板面前树立起勤勉负责的印象。
职场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
为了向老板表忠诚和树立起勤勉负责的印象,不论是向老板学习来得早、走得晚,还是大事小事一肩挑,让自己成为公司最忙碌的人(或看起来总处在忙碌之中),又或者是出于勤能补拙的心理,许多的管理者都热衷于榨干自己。
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所热衷树立的印象,真的就是正面的好印象,真的就能让老板鉴定自己称职吗?
答案显然是“否”。因为在责任心与忠诚度的背后,老板们更看重的是结果的好坏、做事的对错、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带领团队作战的能力——这是一个讲究团队作战的管理时代,在许多时候,我们都和一只NBA球队的核心或领袖一样,不但自己要保持高水准,更要让自己的队员、团队一起变得更加优秀。
但是,这些往往都是那些严以律己、宽以待下属的管理者的软肋。
二、在其他的部门和同事面前营造更好的生存舆论。
如果其他的部门及同事,时不时见到自己闲着,就可能认为自己的工作太轻松,就可能心生“自己干得不必某某少,工资却比某某少一大截”的莫明的怨愤,就可能对自己及自己的部门有意见。
一有怨愤与意见,就可能在跨部门的协作上刁难,就可能被打小报告,就可能接到一些原本就不是自己干的份外的工作。
以上想法,可谓许多管理者的心声。应该说,这些担心并非多余,也并没有错。
但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记住的是:好的成果就是让置疑者闭嘴的最好武器!
也许有人会说“问题是成果不容易出,所以才用让人看起来烦累的过程来进行包装和堆砌”。
但我们又是否想过:成果为什么不容易出?难道忽视团队力量和下属的动脑及动手能力,就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吗?
我们还是否想过:我们是一个团队的长官,让自己在某些具体的事务上闲下来,让下属们在能应对及其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忙起来,不也能在其他的部门和同事面前营造出更好的生存舆论吗?
况且,对一个管理者而言,还有一些只有管理者才应该干的,甚至是更重要的事在等着我们。
三、不放心下属,或者是怕下属赶超自己。
不放心下属,是因为对下属的责任心与能力存在怀疑;怕下属赶超自己,则更多的是管理者的阴暗心理在作怪——这对那些缺乏自信的“无能”的管理者更是如此。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就让一些管理者更加坚定了把自己“忙死”的做法。以致于忘了下属们的责任心与能力可以通过任务得到检验与明朗化,及其得到提高。
他们同时也忽略了优秀下属的脱颖而出,映衬的通常就是一个出色的上司;主动推荐一个下属去别的管理岗位,正是在培育让自己得到稳固和晋升的势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记住的是:事情把到做,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吃力难讨好,什么都没把住。
四、做技术活的错上了管理的“船”。
这种情况,在不少的企业都存在相当的普遍性。
比如做销售的业绩一好,就被提为了销售经理;一个工程师能力一突出,就坐上了技术研发部负责人的位置。
这种做法,是出现榨干自己、忽略团队力量的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就这里面的许多管理者而言,他们都缺乏带领一个团队的“技术”,他们中的不少人更乐意于干“技术”,而非是做管理(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成功的转型者)。
一旦这些人走上管理岗位,面对肩上充满疑难的新担子,往往更容易通过干“老本行”来弥补自己管理技能上的不足,来回报老板们的知遇之恩;一旦忙起来,甚至还会出现只顾了自己,而忘记了下属的问题。(李政权新书《检修-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必修课》,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