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管理者”的管理


 

l         “被管理者”的权力觉醒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将组织里的人员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管理者,另一类是被管理者,前者拥有管理的权力,后者则是绝对的服从----这几乎是自工业文明中诞生出大型厂商组织以来的习惯性认知。

 

那么,现代组织----尤其是现代工业企业组织----是如何运行的哪?首先,它需要一个权威。就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的那样,合法性的公开的选出一个组织的领导人,无论其个人的魅力如何,重要的在于其合法性,对于工业企业组织来说,合法性在于其获得法律的认可----譬如“出资”等等法律性的保护----于是,传统的个人魅力被推翻了,“合法性”才是一个权威获得认可的基础,由此,整个社会走上了一条法制的轨道,传统的熟人式的道德网络体系被摧毁。

 

其次,它需要一种层次或等级。确实,现代企业组织异常庞大、人数众多而且复杂,需要设置不同的层次或等级来实施有效的管理,否则,现代企业组织将成为一盘散沙而无法有效管理,它也成为了我们今天经常口中所说的“官僚主义机构”,虽然,官僚主义在今天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但它确实在当初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不可替代的或不可或缺的一种组织结构,它代表着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和秩序井然,也就是说,层次或等级虽然可能带来组织效率的流失,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

 

其三,它需要严格的服从权力和执行命令。它意味着企业组织的绝大多数人员----至少在80%以上----都是“被管理者”,他们需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有效的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任务或指标,只有这样,现代企业组织才能够有效的运行起来,否则的话,中间一个环节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整个组织流程的缺失,因此,现代企业组织的运行是“流程式”的,它代表着一环扣一环的任务链接,这样才能够组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至于发生各自为政的零散目标,它意味着这样一种情景:做为组织里的个体,只要兢兢业业的完成本职工作,就完事大吉了,剩下来的事情,自有“有效的组织流程”来自动的完成。

 

因此,一个权威、一种等级或层次以及个人无条件的服从和执行命令,代表着现代企业组织的有效运行,它的言外之意是,“组织”才是最重要的,而在组织里的个人是无关痛痒的,至少,为了组织的有效运行,牺牲个人价值是有必要的。

 

但是,“你雇佣的是一个人、而不是雇佣他的一双手”----这是知识时代才会出现的新概念,确实,在知识与信息时代已经悄悄的降临今天,企业效益的来源和发生,却即不是来自组织内部资本投入的生产能力、也不是来自于组织外部的顾客满意程度,而是来自于今天我们经常谈论的、司空见惯的“知识”。

 

在今天,“知识创造财富”的管理命题,已经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尔·盖茨,一个退学的穷小子,如果是放在过去的资本和工业制造时代,那些财富大亨们连正眼都不会去瞧他一眼,但是,在知识与信息时代,这些财富大亨却巴结着拿出上亿美元的钞票,仅仅为了获得少得可怜的股份,身无分文的穷小子反而占有了企业股份的大头,此时,资本在知识面前,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并开始心甘情愿的为“知识”打工,就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在“知识社会”里,是知识的运用者和制造者、而不是传统的“资本家”的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这并不是让人们重温比尔·盖茨“财富神话”的故事,而是在重新解读这个财富事件背后的真相:未来企业财富增长的原动力,并不是资本、而是知识----接下来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知识来自于哪里?或者说,知识如何创造财富?事实上,知识只能来自于个体,个体贡献知识才造就了组织成就。

 

这恰好颠覆了传统企业的组织管理原则:在过去,我们通常会说,个人是因为存在于组织中,才因此有了个人成就,但是现在,这个次序被颠倒过来了,是个人巨大的知识贡献造就了组织成就,事实上,比尔·盖茨“财富神话”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真正要关心的问题是:在每一个企业组织里,都隐藏着大大小小的“比尔·盖茨们”,他们正在经历着以往任何时刻都不曾有过的痛苦,他们有着专业知识背景、有着创造奇迹的愿望、有着对于财富的渴望,但是,今天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为组织目标、组织空间、组织结构等等组织自身的局限,并不可能为每一位“小比尔·盖茨们”进行最佳、最优、最合理的配置。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社会背景是:企业里大大小小的“比尔·盖茨们”,他们不再是以往企业里屈指可数的少数知识分子,而是正在成为企业里真正的绝大多数。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曾半开玩笑地说,未来的工厂只有两个雇员:一个人和一条狗,人负责喂狗,狗负责看住这个人不要去碰工厂里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这个在中国人看似天方夜谈式的说法,正在迅速的成为现实。由于生产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结果是出现了大量电脑操纵的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常规化的生产和经营留给人的空间将越来越少,只要能程序化的生产,都将可能被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智能化设备所替代,因此,在未来,“体力劳动者”渐趋于零,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通俗的说,当企业组织里基本上都是“知识份子”时,千篇一律的命令式管理,就失去了它的管理效力,或者说,假如我们使用管理传统体力劳动者的方法,去管理知识与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作者时,那将会是荒唐而无效的。

 

这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企业组织成果的出现,不再是依赖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紧密无缝的衔接、而是取决于个体自身自由空间的大小;以知识为工作技能的知识工作者,他们的个人自由空间越大,他们贡献的成就可能就越大,因此,传统的限制和强令个体执行,将成为未来企业成果降低的最主要因素;而个体自由空间的大小,将成为决定组织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l         典型(西方)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的终结

 

当“被管理者”的个体权力意识觉醒后。只意味着一件事情的发生,那就是:典型的西方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的终结,未来的知识企业管理体系的开始。

 

首先,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系,总是假设了一个错误定义:“企业是唯一输出产品的组织”。

 

这是德鲁克的看法,也是他无法走出管理困境的致命原因,我们知道,德鲁克认为,过去的100年间,“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被提高了50倍以上,它主要归功于泰勒的科学效率主义,接下来,“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成为了未来管理----也就是知识时代----需要解决的首选问题,这也是德鲁克晚年留下来的未解的管理命题。

 

但是,只要“企业是唯一输出产品的组织”的命题存在,几乎就没有可能解决这个管理问题,因为它代表着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共同的任务或目标,于是,组织里所有的人,几乎没有例外的,必须为这个“(共同的标准)产品”而工作,否则,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事实上,直到晚年,德鲁克依旧这样说:迄今为止,没有迹象表明,个人能够(单独)生产制造产品,他的真实意思是:组织存在的价值,在于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产品任务,这也是他无法提供未来管理路径的真实原因,虽然他是那么的伟大,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

 

其次,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系,假设了另一个错误定义:“管理的意义,在于维持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

 

虽然,从未有管理学家这么明确的说过,但是,之前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是围绕着“企业组织的实质是一个稳定的权威体系”而进行的,就如阿吉里斯所说,正式组织拒斥成熟的个性,却欢迎婴儿的个性;事实上,婴儿式的员工甚至低能弱智者,反而能在组织中得到较高评价。

 

毫无疑问,“维护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的管理命题,是一种非常消极的管理,它虽然并不排斥发现问题并由此进行变革,但是,它却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管理悖论,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并不在于变革、而是为了组织更有效的运行,它形成了阿吉里斯所说的“组织防卫”,通俗点说,它总是有意无意的排斥许知远这样很纯粹的个人人才,因此,所谓的“创新”最重要,至少,在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系那里,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或者,更苛刻的说,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体系,是一个排斥创新的体系。

 

其三,由于第一个和第二个假设命题存在,于是,出现了第三个错误假设:“个人必须通过组织发挥作用”.

 

它代表着我们经常使用的“价值观统一”的老套路。它的言外之意是,组织才是最重要的,个人只能通过组织发挥作用,它意味着“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是必须的,否则,你就是一个组织的破坏者、而不是一个组织的贡献者。

 

它直接导致了“组织压迫个体有理”的管理命题,因为在大规模、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下,站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员工,即不需要个性发挥、也不需要创新能力,事实上,上一道工序的发挥和创新,将导致下一道工序的生产混乱,从这个意义来说,甚至连无私奉献都成为了多余,因此,个体只需要服从组织指挥、按部就班的工作,企业的效益和效率就会自然出现。显然,此时任何个性发挥或是创新活动,非但不具备任何贡献性的意义、反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破坏性活动。

 

几乎从没人去怀疑“我必须管理你”这种假设本身是否成立?因为企业组织的理由非常充足: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有着自己特定的组织目标;每一个进入组织里的人,都需要成为承担组织目标的一份子;个体的目标或理想即使非常有价值,也必须被限制、约束或隐藏起来。因此,组织必须管理个体,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事实:他的任务是由上级分配、他的热情是由上级激发、他的成果是由上级考核,总之,他不再是一个独立性的个体、而是成为了被限制在组织内的单位人。

 

事实上,改善和修正早期工业时代“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管理原则,并不是来自企业组织内部管理者的良心发现、而是来自企业外部的社会性变革,即:企业产品时代正在逐渐萎缩,顾客服务时代开始悄悄降临。实际上,从“产品时代”到“顾客时代”,代表着企业效益的来源与发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即:企业的利润来源,从组织内部生产能力转向了组织外部服务能力,这时,即使是传统的制造企业,也被迫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企业效益不再是来自产品本身、至少是来自于产品+服务。

 

由此,个体的价值,尤其是底层员工的价值,开始逐渐的凸现出来,因为仅仅是早期“服务”概念的出现,就意味着态度、热情、个人服务技巧等等原本纯粹的个人性的所属物,开始纳入到人员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之内,这时,管理者的严厉命令与被管理者的严格执行,开始逐渐的失效,通俗的说,你可以管理一个员工是否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生产任务,但是,你却无法管理一个员工的热情和态度。

 

这时,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开始松动,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才开始出现,它是起始于管理大师德鲁克的提出的目标管理。实际上,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出现,已经动摇了传统的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权力组织模式下,个体仅仅是对组织内部的上级负责、而不是对组织外部的顾客负责,个体仅仅关心具体任务是否完成、而并不关心任务是否会带来效益,它是一种金字塔状的权利负责游戏,最终是以企业整体产品或形象对顾客负责。

 

l         “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当我们将传统的“资本创造财富”所形成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转变为“知识创造财富”所形成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或是市场交易关系后,我们忽然发现,早前我们绞尽脑汁也无法解决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问题,竟然是由“管”到“不管”。

 

通俗的说,当你无法管理企业里成百上千的知识份子时,那么,你就不要吃力不讨好的去管理,而是要以“不管”为“管”,让他们以独立的个体状态存在,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在上海,一位搞工业设计的知识分子忽然辞职,离开了曾经效力的大企业,而加入到了自由职业者的行列中,他辞职的理由很简单:我受不了严格的上下班的打卡制度,受不了按照事先计划开发设计产品的要求。

 

真正有趣的事情是:不久之后,这位搞工业设计的知识分子,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开始与原公司开展合作,曾经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如今成为了业务伙伴的合作关系,一切竟然发生了神奇的改变,企业部门负责人开始恭敬地、平等地对待昔日的下属,而这位下属也以从未有过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双方合作开发的设计计划,是在协商下共同制订出来的,不仅比原企业开发计划缩短很多时间,而且设计创造方案也是在反复修改中,实现了最佳的设计效果。

 

当然,有一种质疑是:假如未来的企业组织,真是管理越来越松散、边界越来越模糊、内部越来越市场化,那么,企业的各种生产制造工作还不一塌糊涂?!我们不要忽视一个社会时代的背景变化,那就是基于生产制造的工业企业已经越来越少,至少我们今天已经看得见的未来是,仅仅需要不足20%的工业制造企业,就可以满足全世界人类生活基本需求,它意味着目前的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需要转型成为服务类或生活方式的企业,否则就将无法存活。同时,即使是基于生产制造的工业企业,所使用的体力劳动者也越来越少。

 

至少,在中国,总是忽视这样一种管理逻辑:企业(内部)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并不取决于企业的内部、而是取决于企业的外部,也就是来自外部的社会时代背景。在传统生产方式管理时代,工业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标准工业品”的同时,也将整个社会生活塑造成了标准化、格式化、统一化的生活方式。整个社会在长期的生产标准化、可复制性、可衡量性的严格训练下,一个具有独立个体意识的“社会人”,就被塑造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工业人”。

 

因此,我总是将传统的“生产方式”的管理体系,称之为“车间管理”,它只代表着简单的产品生产的管理意义,而不代表也不能够解决“创造生活方式”的管理意义。事实上,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与知识时代的过程,就是从“标准化生活方式”走向“个性化生活方式”的过程。

 

那么,应该如何构建未来的“生活方式”管理体系哪?汽车出租公司为例,按照传统的“产品”定义,汽车出租公司属于运输行业,它的“产品”是典型的运输服务,因此,它的管理通常来说,它是采取统一着装、统一标志、统一标准用语等等规范服务,由此形成可复制性的连锁品牌效应,当然,它还会严格规定“不许拒载”等等惩罚规定用来提高服务质量……这就是典型的传统“生产方式”的管理体系。

 

但事实上,汽车出租公司是提供一种随来随走的运输服务,也就是说,不是“运输服务”、而是“随来随走”,才是汽车出租公司背后的真实产品,它代表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带给我们基于“生活方式”的管理体系启示的,是上海一个普通出租司机臧勤,他以其“快乐的自我管理”而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同时,他自觉自发地运用起“目标顾客、成本核算”等一系列原本只属于“公司”才会使用的管理原理,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被管理者,开始感受到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意味着自我管理意识的悄悄觉醒。

 

因此,“你”的管理或者说“自我管理”,才是未来“生活方式”管理体系的基石,它意味着未来管理的重心,正在悄悄地从公司和管理者,走向被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显然,“公司”的意义和价值,更多的在于为个人(个体)提供施展才华的商业平台。确实,在已经来临的信息与知识时代,“人人都是管理者”,已经成为了未来管理的主题,它彻底颠覆了过去对于管理者的定义,即:所谓的“管理者”,并不是以管理多少人为衡量标准,如果你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公司或社会做出了贡献,即使是你没有一个下属,你就是一个管理者。

 

同时,“快乐”成为了“你”的管理(自我管理)的核心,它代表着我们正在从工作的意义,回归了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在过去以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隐藏着一个原则性的假设:个人在组织里处于所属的被动地位,人才的个性发挥和才能展现,需要依赖组织制度或组织管理者的限制或激发。兴趣和爱好,成为了白领阶层最直接的、也是直觉式的第一工作动力,在此之前,“兴趣和爱好”通常被看作是正式职业之外的业余嗜好、甚至常常被斥责为是不务正业,但是现在,兴趣和爱好在成为白领阶层工作效率的原始性的原动力,或者说,基于纯粹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的工作,才是他们不用组织或上级激励、却能贡献全部智慧的真实动力----他们使用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在自己“激励”着自己。

 

也就是说,“工作人”和“生活人”合二为一,才意味着企业可能为社会输出或创造生活方式、而不再是纯粹的生产产品,事实上,老牌的生产制造商IBM,正在将“服务”打造成自己的产品----这是一个老牌企业艰难的转型,当“服务”成为了IBM的产品时,只意味着这样一个事实的出现:每一个员工,都成为了IBM产品的一部分,它当然意味着IBM必须抛弃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体系,构建起基于生活方式的新的管理体系,否则,每一个员工,就不可能IBM产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