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的雪 剪不断的情


阿尔山的雪 剪不断的情

作者:曹力勇

题记:兴安盟—红色的圣地,可书可写的地方着实不少,最近总有写点什么的感觉。情感的洪水肆意奔流,撞开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不知不觉中阿尔山的雪剪不断的情,倾注笔端。

时间定格到2003年寒假的一天,我带领政治兴趣小组的十八名学生,对阿尔山市的旅游经济进行社会调查。已不多见的蒸汽机车载着兴奋的师生,迎着冬日朝阳驶进阿尔山。

如梦般的阿尔山第一次呈现眼前,我真正感觉到了辞拙,感到文字和语言的苍白无力。真的不知道怎样来形容小城阿尔山的银白,白得震撼,它能让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白的路、白的树、白的屋顶、白的山峦。

慢慢地朝阳跳出山顶,整个小城笼罩在霞光中,好似害羞少女的脸颊淡淡的红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难道《沁园春 雪》写的就是朝阳中的阿尔山?我们如同走进美仑美奂的童话世界。

“阿尔山火车站到了”列车员甜甜的声音牵回我的思绪,阿尔山火车站是修建于1937年的一幢东洋风格的日式建筑。走过这尖顶的日式建筑,接待人员早已安排好旅店,吃罢早餐,市政府的一位秘书带领我们去参观阿尔山滑雪场(我的学生家长当时任阿尔山市副市长,两天的社会调查都由政府安排,这就算我以权谋私吧)。

走在白雪铺就的小路,脚下阵阵“咯吱咯吱”的踏雪声。有个标致的男生感叹到,这洁白的雪是不是九天神女的幻化,久久地钟情于憨厚的阿尔山王子,大家一致赞同。是啊,也许这正是神女的眷顾,阿尔山才有得天独厚的雪资源,纯纯的雪没有丝毫杂质,不象城里的雪搀杂着工业粉尘,融化后是一个个小黑点。

满目纯纯的清雪,松松软软,忍不住捧起,放在鼻下嗅嗅,“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虽没有梅的芳香,却有着淡淡的清凉,沁人心脾,也许这正是香的最高境界—无香。

来到阿尔山滑雪场,满眼的银装素裹,洁白耀眼的积雪,奇丽壮观,真叫人心旌激荡,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些人已经情不自禁拥抱白雪。

负责人介绍滑雪场包括西山滑雪比赛、训练场和东山滑雪游乐场两部分。阿尔山的雪不仅以雪质优良而著称,更以雪期长而闻名于世,长达7个多月,227天,雪资源给阿尔山带来商机,雪资源真正带动旅游业成为阿尔山的支柱产业,如今的阿尔山已经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北方城里的孩童,在雪的世界无非是堆雪人打雪仗,而阿尔山却能体验雪的乐趣感受雪的快乐。采访调查结束,我第一次穿上宽松的滑雪服,踏上滑板,夹着雪杖,坐在拉杆式拖牵索道上行至山腰,看到山脚下的人如蚂蚁大小,心中隐隐地害怕,好在我是滑冰高手,相信滑雪与滑冰异曲同工,我充满自信。

定定心神摆好姿势,从山腰快速下滑,重心左移,重心右移,不断地减缓滑行速度,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真有京剧样板戏“穿林海,过雪原,气冲霄汉”的气概,可惜晚节不保,到山脚下没有停住,摔个四仰八叉,引起一阵哄笑。

滑行在雪原,有如骏马在草原驰骋,草原没有路,任着性子地奔跑,“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雪原涤荡人的心灵,世间的勾心斗角磕磕碰碰悄然而逝。

摔倒了索性就不起来,躺在松软的雪地,放飞思绪,心灵没了城市的喧嚣,没了城市的快节奏,也没了城市的争名夺利,有的是得道后的超然、脱俗。愉悦身心的雪,陶冶性情的雪,强身健体的雪,铸就民族的脊梁的雪,一古脑涌上心头,听“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作家丛维熙在他的《阿尔山朝圣》中写到“据史記载,阿尔山是蒙古族发源宝地,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祖先,曾在这儿繁衍生息,并从这儿上马挥戈,一直远征到东欧,饮马多瑙河畔、写下蒙古部族英雄史詩的。”正是阿尔山的雪给了蒙古民族的血浆和灵肉,才有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丰功伟业千古绝唱。

时间飞逝,风霜雨雪,美丽的大自然经历沧海桑田,而今建市十年的雪城阿尔山,正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八方来客。中国国家滑雪队连续五年在此训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魅力雪雕展”让冰雪有了灵性;很多摄影爱好者和自驾游者慕名来到阿尔山体验冰雪,观赏雾凇;蒙古、俄罗斯客人也如约而至。越来越多的朋友与阿尔山有了亲密接触,人们开始熟悉她,热爱她,眷恋她。

真的希望阿尔山在开发雪资源的同时,尽量多保持一分天然,少一些人工雕琢;多一分古朴,少一些楼堂馆所;多一分宁静,少一些歌舞相携。

时间的短暂容不得我过多的搜寻,踏上归程的我,多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了阿尔山的雪,我们相约下次再见,那时的我不再是游客,而是朝圣的孤独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