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背影


大师的背影

——在团风追寻熊十力的足迹 

 

  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研究和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个被尘封多年的名字,又回到人们的视野,熊十力———这位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史上的奇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中国儒学》),这些年又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去年9月,“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与台港澳地区及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著名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熊十力研究的一次成果展示,也标志着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21世纪对话的开始。研讨会的规格和时机似乎表明,熊十力及其思想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精神财富,并不因斯人已逝而湮灭,在新世纪仍然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继续吸引学者的目光。我国哲学思想史卷因此又复印上一个消逝多年的背影,尽管若隐若现,朦朦胧胧。

  然而,一般民众对这个名字是比较陌生的,熊十力,你是谁?

  2月27日,农历元宵节后一天,蒙蒙细雨,我沿着巴河这条长江小支流上溯到了熊十力的故乡,团风县上巴河镇熊家坳村张家湾(原属黄冈县)。一条简易公路旁有个小山包,当地人称蛇山,这里是先生叶落归根的地方。由砖砌台阶拾级而上,便是梁漱溟先生题写碑名和碑文的熊十力夫妇合葬墓。这是1985年熊十力诞辰100周年时黄冈县政府修建的,骨灰从他出生的张家湾移葬于此。

  我将一枝洁白的梨花枝恭敬地放在先生墓前,打量这一扌不净土:17年的风雨剥蚀,碑文已模糊不清,墓前台阶苔藓四布,多处塌损,“黄冈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牌支撑在台阶一边,台阶两侧柏树梯次挺立,郁郁葱葱。型制俭朴的墓地倒也符合哲人的身份,却显得有些凄清———墓主虽然具有国际影响,却少有人来瞻仰,更远未成为人们游览的景点。熊氏学说实在太艰深了,普通大众难以了解,恐怕也不会去了解,在这个讲究“快餐”、“休闲”的当下,这老头是有点不合时宜,注定知音稀少,生前“孤往”,身后寂寞。只有部分文人学者、了解熊十力的人以及当地政府,才偶尔投来关注的目光。

  熊十力少时因家庭贫苦,曾为人放牛,跟着教私塾的父亲听讲四书五经。11岁丧父,随长兄耕读。16岁曾在其父之友处读过半年书,此后全靠勤奋自学和独立思考而蔚成大家。他读王夫之、顾炎武书而生革命之志,18岁到武昌投军,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后见到“党人竞权夺利”,觉得“革命终无善果”,认为“革政不如革心”,又自觉非事功之人,于是毅然弃政从文,“决志学术一途”。1920年经梁漱溟介绍,在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大师钻研佛学2年。1922年应邀在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不料想熊先生是才气横溢的豪杰,虽从学于内学院而思想却不因袭之。一到北大讲课就标出《新唯识论》来……”(梁漱溟语),在当时哲学界引起轩然大波。1932年,他四易其稿的代表作《新唯识论》出版,标志着熊十力哲学体系构建成熟。

  此后他辗转四川、浙江、广东等地讲学,1950年初到北京,任北大教授。他是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晚年定居上海,1968年去世。身后留下300余万字的著作。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以儒为宗,糅合佛学,发挥了《周易》哲学、“陆王心学”和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识之学,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唯识论”体系。他认为哲学的主旨在于穷究本体,宇宙万物是本体流行的迹象。在认识论方面,熊十力强调“返求本心”,自证自识,无待于外求。他的“本心”本体论是在对佛法的扬弃与抉择并折衷于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是中国佛学在近代思辨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中国哲学在近代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最高层次。他的哲学思想,一直是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他不像冯友兰等人那样有名,一般大众不熟悉他的名字,但当代新儒家的好几位代表人物如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却都出自他的门下。”(《中国儒学》)“他的学生遍及海峡两岸,其著作和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美、东亚、澳洲诸国愈来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现代新儒学的根基》)

  1979年上海政协为熊十力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这是他“复出”的标志。家乡人民也表达了久违的关切和深切的怀念:1985年,湖北省政协、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在黄州举行熊十力百年诞辰暨学术讨论大会;在此前后,黄冈县政府为他修墓,并行文将墓地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通了通往熊家坳村的公路,方便人们前往参观游览;将其家乡上巴河中学更名“十力中学”,让他那勤奋学习和思考的精神激励后人……然而,他出生的张家湾故居却因他早年的穷困和颠沛流离而荡然无存,多少有点遗憾。湾里的老人向我指点其故居的遗址,兴致盎然地讲述着熊十力少时的逸闻趣事,追忆这位前贤的不凡经历。

  告别这个偏僻乡村,我继续追踪大师的背影,寻觅他的影响痕迹。

  第二天上午,雨后初晴,团风县委书记张永斌在他俭朴的办公室对我说:“团风是个新县,知名度不高,我们在外面招商引资跑项目,说起团风,人家往往感到茫然,但是说起熊十力,说起李四光,提到林育南、王亚南、包惠僧等名人是团风人,人家就知道了,说原来是这么了不起的地方。”

  张永斌说:“团风的名人有个特点:全是读书人出身,没有不是文人的。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个人要做出成绩来,不能没有文化。当初分开设县的时候,团风百业待举,硬是咬牙如期实现了‘普九’国家验收。为改善团风中学的办学条件,县里拆迁了4家企业,一次建起了84套教师宿舍。”张永斌说他春节时下乡,看到到处都是学生写对联,龙飞凤舞,文化气氛很浓。“我心里很高兴。今后入世也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也好,万变不离其宗:要学习、要读书。”

  “团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和人才摇篮,在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学者、大师,这些名人为我们争项目、兴产业、谋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要进一步用好这个条件,大打名人牌,推进团风的两个文明建设,把团风建设得更为繁荣美好。”张永斌信心十足。

  告别团风“七纵八横”、6.5平方公里初具规模的县城,路边麦田青葱,杨柳缀绿,轻风拂面,三五成群嬉闹的上学儿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欣欣向荣的春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