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进城难,如今出城也难!
当年进城想上公办小学,但农村户口,需两千多借读费。88年,对一个刚进城的农民家庭而言,是笔不小的开支。父亲向大舅借了两千,但家里有两个孩子,结果姐姐比我幸运。为此,父亲一直有愧言,觉得我身上的野性,与当年在办学条件简陋的私立学校就读有关。
真是难为了父亲,其实在他的努力下,我很快转入公办学校,与依旧在办学条件简陋的私立学校就读的和我同个年龄段的几个表兄妹相比,我幸运多了。目前他们偶尔抱怨自己父母的当时抉择,为什么不像我父亲那样,将他们转入办学条件更优越的公立学校,以至于他们目前普遍从事收入并不多的粗活。虽然目前我和姐的收入也不多,但从事的工作相对轻松,而且更有提升空间。
运命不同又何止他们,当年一起在私立小学就读的同学,多数未初中毕业,前几年偶尔还有联系的几个都在相对底层的社会混当,有个还多次进监狱。这批同学,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务工的子弟。至于为什么在私立小学就读,与我大同小异:农村户头;交不起借读费。
当年一所所公立、私立学校,就像一座座被纵横交错的暗沟、铁丝网隔离的碉堡,里面窝藏着清一色的,或城镇、或农村的孩子。目前此类问题,多少引起注视,有些地方取消了借读费,政府也在贯彻义务教育政策。但不少地方政府拖拖拉拉,一直效果不佳。
即使类似教育等各类阻碍进城的制度,被逐步重视、解决。但新问题又层出不穷,如城里人不能在城外置地建房。
去年,我还与父亲认真捉摸着在城郊购置一块农民地,建个大花园,勾勒着非常美好的田园生活。虽然地价不高,而且花个二三十万,就能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但最后,父亲还是决定在城内买套房子,不仅面积小,价格高,而且原本预计的二三十万,在此只够装修。
之所以做出这般痛苦的选择,因为父亲一直担心在城郊置地建房所承当的巨大政策风险,会随时毁灭我们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昨晚看到“宋庄画家败诉退房”相关报道,并没心情庆幸父亲的侥幸,倒翻很沉重。夜晚上空虽都是黑的,但感觉昨晚多了层尾气排放。担心我们的社会正滑下失信边缘,我们古老中国先前一直强调的契约精神,正被分解。更可怕的是,我们的法制体系却束手无策,甚至袖手旁观。宋庄事件中,败诉者仅有的反击仅是“以恶制恶”,要求所谓的“合理”赔偿。
如果默许所有已卖地农民都像失信的宋庄农民一样,中国难免又得上演一场动乱。必定目前在城郊置地建房者无数,而且并不多如宋庄画家这般瘦弱。
但无论失地的城外农民,还是置地建房的城内居民,都不能得罪。政府责任与契约精神更不能缺失。
既然如此,不如允许自由流动,让城外人更加低成本得生活在城市,让城里人更加舒心得生活在农村。虽然这样一来,城内城外都有怨言,但总比打架好,也免得我们80后这代日后所生儿女也要遭受隔离痛苦。
周丽君(北漂一族)
200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