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7 12:01:18 来源: 南都周刊
1937-2007,发生在南京的那场惨剧已经70年了。70年了,日本还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发生;70年了,部分国人还是沉浸在复仇的情绪中,而在西方国家,许多民众对中国的反日情绪也表示不理解。或许,是因为这场屠杀被政治的因素覆盖太久了,或许,是这场屠杀被极端的民族主义渲染太久了。
美国:对人类屠杀选择性的记忆
南都周刊记者 吴娟
长期以来中国都被视为一个孤立国和不友善之国。种种的这些政治情形都导致了媒体和历史学家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轻描淡写。
曼哈顿街头,你拦住一个步履匆匆的美国人,问他是否知道南京大屠杀,他多半会一耸肩,摇摇头。
这并不是说,如果在全美华人数量最多的洛杉矶,情况就会有所改变。会让一些热血的中国人感到失望甚至愤怒的事实是,这个以文明著称的国家,有选择地记忆了二战的残酷历史。
有选择的记忆,是将南京大屠杀跟奥斯维辛大屠杀相比。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多次教导我们,因为诸多原因,这不能相提并论。但我们仍固执地认为,抛却政治历史等因素,人类的流血和死亡都同样能触动人心。
国家教育的偏好
提到奥斯维辛大屠杀,美国平民很少不知,人们从斯庇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受到震撼。而使这一历史事件深植人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犹太人太强大了”。
犹太人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渗透,“他们在政界、金融界、教育界等重要的领域都有强大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团结一致,奔走相告,誓将二战罪行铭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加州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所长赵京,在威斯康星大学做政治学研究员的时候,“每到纪念日,犹太学生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在校园里开始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有演讲、电影、戏剧等等”。图书馆前一个巨大的铁笼子,犹太学生站在里面,笼子上贴满随风飘舞的死亡者名单。“路过的人看到,都会受到震撼。”
赵京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日本生活十年,研究日本社会结构,之后来到美国至今。有中日美三国的生活经验,还有政治历史的学习背景。他说历史事件是否能得到人们关注,“取决于民族的整体实力、社会状况”。
“一个国家的教育,并不总是公平的,会带有明显的倾向和偏好。”在美国,犹太人影响大,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人们记住了犹太民族的灾难。而美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二战是从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在其间没有位置。
华人社会的努力
美国对于此事的淡忘,“也与战后如何安排亚洲秩序有关”。与日本的结盟,使他们选择对中国受害的淡化。
除却这些政治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议。如何定义屠杀一词,数量争议如何解决,历史记录是否完备。在现有的史料和研究还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向美国公众推荐一本经过正统历史训练的专业学者写出的客观公正的历史教材,是很困难的。”
赵京在美国曾看到过一个日本人经过严密论证后写的学术文章,论证南京大屠杀的死亡数量是7万-8万人。“因为都有历史学的背景,能看出文章严谨,能找到共同认可的结果。但因为政治的角力,使我们很难还原历史事件。”
事实上,除中国外,美国《纽约时报》是第一个向国际世界报道南京大屠杀。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华人团体,每年也会在纪念日举行活动。明尼苏达州默仕达大学的历史教授谭汝谦说,活动大多在华人社区里举行,与主流社会没多大关系,鲜有美国人参加。
谭汝谦说自己可能是唯一一个在美国讲授二战日军暴行的历史老师。带着点自豪,也带着点孤单。他还曾是美国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会长。1997年,著有《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华裔张纯如也加入该组织。
“如果历史暴行不被承认,就有可能再来。”这个粤籍的教授,从香港中文大学到默仕达大学,一路都在研究史料和寻找证据。克林顿政府2000年通过一项法案,使他对寻找南京大屠杀证据又增添信心,“联邦政府里,所有二战中关于日本的档案和资料,全部对外开放。”
1997年,美籍华裔女性张纯如出版了《南京大屠杀》一书,该书一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她因长期研究日军大屠杀的残酷暴行,精神受到严重损害,2004年举枪自杀。这本书被誉为“用生命照亮了历史”。提醒人们关注和思考这一悲剧。今年,比尔古登塔格和丹塔斯曼导演的《南京》记录片在中国首映,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历史。
11月28日,明州中美联谊会举行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展示历史资料图片,还有《南京》记录片的预演。谭汝谦,张纯如的父母应邀参加。为了能扩大影响力,打动主流社会,主办方租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场所,用来免费招待客人。发动募集捐款后,会长马元卓很欣慰。“来自美国人的捐款高达70%,还有一小部分是日裔。美国人多数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但如果他们知道了,都表现得很气愤。”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人在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都会让人们重新认识此事”。加州的日裔国会议员本田,今年广受关注。“他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对慰安妇等二战罪行进行反省和道歉。”加州华人势力的强大,使他从政治上不得不考虑如此。此举在旧金山湾区得到广泛的华人支持。
南京大屠杀这一悲剧,需要的眼光和思维,注定受到历史和政治的局限,但它又不能受此局限,当超越障碍,在全球视野下进行客观理性的反省。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关系学院,为纪念南京大屠杀举行研讨活动的宗旨所说:尽管背后的伤口还没有愈合,鉴于亚洲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舞台上,最重要是克服一切残余障碍,真实,真诚的跨文化交流。鼓励对此事件的探索和多层次多角度的持平讨论。一切暴行在人类历史上,都有共同特点。我们打算研究这段创伤及其暴行伤疤,给所有在最近的人类历史上经历过类似事件的人们。
1937-2007,发生在南京的那场惨剧已经70年了。70年了,日本还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发生;70年了,部分国人还是沉浸在复仇的情绪中,而在西方国家,许多民众对中国的反日情绪也表示不理解。或许,是因为这场屠杀被政治的因素覆盖太久了,或许,是这场屠杀被极端的民族主义渲染太久了。
美国:对人类屠杀选择性的记忆
南都周刊记者 吴娟
长期以来中国都被视为一个孤立国和不友善之国。种种的这些政治情形都导致了媒体和历史学家对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轻描淡写。
曼哈顿街头,你拦住一个步履匆匆的美国人,问他是否知道南京大屠杀,他多半会一耸肩,摇摇头。
这并不是说,如果在全美华人数量最多的洛杉矶,情况就会有所改变。会让一些热血的中国人感到失望甚至愤怒的事实是,这个以文明著称的国家,有选择地记忆了二战的残酷历史。
有选择的记忆,是将南京大屠杀跟奥斯维辛大屠杀相比。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多次教导我们,因为诸多原因,这不能相提并论。但我们仍固执地认为,抛却政治历史等因素,人类的流血和死亡都同样能触动人心。
国家教育的偏好
提到奥斯维辛大屠杀,美国平民很少不知,人们从斯庇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受到震撼。而使这一历史事件深植人心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犹太人太强大了”。
犹太人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对美国主流社会的渗透,“他们在政界、金融界、教育界等重要的领域都有强大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团结一致,奔走相告,誓将二战罪行铭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加州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所长赵京,在威斯康星大学做政治学研究员的时候,“每到纪念日,犹太学生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在校园里开始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有演讲、电影、戏剧等等”。图书馆前一个巨大的铁笼子,犹太学生站在里面,笼子上贴满随风飘舞的死亡者名单。“路过的人看到,都会受到震撼。”
赵京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日本生活十年,研究日本社会结构,之后来到美国至今。有中日美三国的生活经验,还有政治历史的学习背景。他说历史事件是否能得到人们关注,“取决于民族的整体实力、社会状况”。
“一个国家的教育,并不总是公平的,会带有明显的倾向和偏好。”在美国,犹太人影响大,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人们记住了犹太民族的灾难。而美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二战是从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在其间没有位置。
华人社会的努力
美国对于此事的淡忘,“也与战后如何安排亚洲秩序有关”。与日本的结盟,使他们选择对中国受害的淡化。
除却这些政治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议。如何定义屠杀一词,数量争议如何解决,历史记录是否完备。在现有的史料和研究还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向美国公众推荐一本经过正统历史训练的专业学者写出的客观公正的历史教材,是很困难的。”
赵京在美国曾看到过一个日本人经过严密论证后写的学术文章,论证南京大屠杀的死亡数量是7万-8万人。“因为都有历史学的背景,能看出文章严谨,能找到共同认可的结果。但因为政治的角力,使我们很难还原历史事件。”
事实上,除中国外,美国《纽约时报》是第一个向国际世界报道南京大屠杀。在美国,有各种各样的华人团体,每年也会在纪念日举行活动。明尼苏达州默仕达大学的历史教授谭汝谦说,活动大多在华人社区里举行,与主流社会没多大关系,鲜有美国人参加。
谭汝谦说自己可能是唯一一个在美国讲授二战日军暴行的历史老师。带着点自豪,也带着点孤单。他还曾是美国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会长。1997年,著有《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华裔张纯如也加入该组织。
“如果历史暴行不被承认,就有可能再来。”这个粤籍的教授,从香港中文大学到默仕达大学,一路都在研究史料和寻找证据。克林顿政府2000年通过一项法案,使他对寻找南京大屠杀证据又增添信心,“联邦政府里,所有二战中关于日本的档案和资料,全部对外开放。”
1997年,美籍华裔女性张纯如出版了《南京大屠杀》一书,该书一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她因长期研究日军大屠杀的残酷暴行,精神受到严重损害,2004年举枪自杀。这本书被誉为“用生命照亮了历史”。提醒人们关注和思考这一悲剧。今年,比尔古登塔格和丹塔斯曼导演的《南京》记录片在中国首映,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历史。
11月28日,明州中美联谊会举行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展示历史资料图片,还有《南京》记录片的预演。谭汝谦,张纯如的父母应邀参加。为了能扩大影响力,打动主流社会,主办方租用了一个很高级的场所,用来免费招待客人。发动募集捐款后,会长马元卓很欣慰。“来自美国人的捐款高达70%,还有一小部分是日裔。美国人多数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但如果他们知道了,都表现得很气愤。”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华人在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都会让人们重新认识此事”。加州的日裔国会议员本田,今年广受关注。“他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对慰安妇等二战罪行进行反省和道歉。”加州华人势力的强大,使他从政治上不得不考虑如此。此举在旧金山湾区得到广泛的华人支持。
南京大屠杀这一悲剧,需要的眼光和思维,注定受到历史和政治的局限,但它又不能受此局限,当超越障碍,在全球视野下进行客观理性的反省。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关系学院,为纪念南京大屠杀举行研讨活动的宗旨所说:尽管背后的伤口还没有愈合,鉴于亚洲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舞台上,最重要是克服一切残余障碍,真实,真诚的跨文化交流。鼓励对此事件的探索和多层次多角度的持平讨论。一切暴行在人类历史上,都有共同特点。我们打算研究这段创伤及其暴行伤疤,给所有在最近的人类历史上经历过类似事件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