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近期股指不断走低相呼应的,是新股中签率频创新低。
日前,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东晶电子的公告显示,其首次发行股票网上申购中签率仅为0.014%,再度创出历史新低,而根据这一中签率测算,理论上3102万的资金量才能稳中一签。从东方锆业0.019%的中签率,到方正电机的0.018%,再到海隆软件的0.016%,直到东晶电子,中签率的逐步走低已成市场上的一大“奇观”。
另一方面,如果欲中签新股一个号码,所需资金则呈上升趋势。中签利达光电需1162万,东方锆业为2295万,方正电机为2073万,海隆软件3259万,东晶电子为3102万。此前,欲中签中国神华最少需投入150万资金进行申购,中签中石油也需要86万元的资金。显然,在新股中签率越来越低的今天,中小投资者要想中一个签确实是太难了。而新股筹码越来越集中到大资金手中已不容置疑。
笔者以为,新股中签率越来越低,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市场上云集了较大的申购资金。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冻结资金数额呈现出大幅攀升的趋势。从兴业银行冻结资金1.160万亿,到中信银行的1.402万亿,到中海油服的2.17万亿,到中国神华的2.67万亿,再到中国石油的3.3万亿以及中国中铁的3.383万亿,冻结资金数额犹如“芝麻开花”。市场资金对于申购新股趋之若鹜,主要缘于“新股不败”神话的连续上演以及新股上市后往往意味着暴利。在今年的8月份,上市新股挂牌首日的涨幅几乎没有低于200%的。如此丰厚的利润,谁不眼红?
而且,由于新股发行申购实施的是“资金为王”的政策,各种各样的专业理财打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资金只屯集于一级市场中,从不进入二级市场。而来自上市公司方面的信息显示,从2006年IPO重启算起迄今,上市公司投入新股申购的资金,接近两百亿元,其中主要都是上市公司目前仍然处于闲置的资金。另外,基金、券商、QFII、信托、财务公司、私募乃至个人投资者纷纷投身其中,无疑更进一步降低了新股的中签率。
其次,A股市场出现的大幅调整,导致一部分资金从二级市场退出进入一级市场。股指下跌,投资者信心随之下降,市场的财富效应被弱化,许多投资者为了规避市场风险,纷纷卖出股票,转而进行新股申购。11月份,A股市场的月跌幅达到18.19%,创下13年来的最大月跌幅,目前的市场仍然处在大幅震荡的环境中,风险与收入不成比例,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与其在二级市场中捕捉那不稳定的收益,倒不如在新股申购中碰碰运气。况且,申购新股并不存在丝毫的风险。
而笔者以为,新股中签率频创新低,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现在新股的发行制度上。“新老划断”后,管理层重新启动了资金申购的发行方式。资金申购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资金为王”,谁拥有的资金多,谁就有可能中签,并且中签的机会也大。也正因为如此,与以往一样,资金申购模式再次造就了市场上的“专业打新簇”,并且其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在遭遇如中石油等大型企业上市时,甚至还波及到债券市场,也有部分银行资金短期进入申购,这无形中放大了市场的风险。
中签率的走低,预示着中小投资者中签更难了。但是大资金、大机构却可以通过新股的筹码集中优势、资金优势牟取暴利,而中小投资者却不幸成为其“埋单者”,这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有鉴于此,特别是在中石油挂牌后,市场上关于改革现行新股发行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小投资者在新股发行中理应分得一杯羹,但制度方面的缺陷却使他们的愿望无法变成现实,这无疑是他们的悲哀。笔者在此再次呼吁,新股发行制度必须早日进行改革,让“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如此,新股发行中签率才不会频创纪录,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