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海:从伐木能手到“绿色英雄”


  本刊记者/周仕凭

  12月14日晚,北京展览馆,“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当舞台大屏幕旁的水幕上出现赵希海的名字时,台下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一位老人迈着不太灵便的双腿,从舞台后面走上前台。当主持人杨澜将网友转交的手套送到这位“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满是老茧的手中时,老人说了一句非常实在的话:“我干活不用戴手套,要不了一天,这个手套就会露出十个指头”。台下,掌声再次响起。

  第一次知道赵希海,是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题片中,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退休前曾是远近闻名的伐木能手。退休后,他以一颗向大山“赎罪”的赤子之心义务植树,18年来共植树近17万棵。再次了解赵希海是因为“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公示的24名候选人中,只有他是来自最基层的普通人。走近赵希海,是在12月14日中午的自助餐中,这位淳朴的老人,谈起植树的事,如数家珍。

  赵希海是吉林森工有限责任公司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退休工人、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感动吉林”十大人物。他18年如一日,在远离城市、没有水电的大山里,义务植树造林17万多株,并把成活的11万棵树捐给国家,被人们誉为“育林楷模”。18年来,赵希海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这片绿色的大山。

  在吃自助餐时有人问他,你这么大岁数了,为种树吃了不少苦,也赚不到钱,图啥啊?赵希海老人高声地说:“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不管多难、多苦、多累,只要我能爬得动,我就要植树!”如今,在赵希海老人的影响下,非法开地、乱砍滥伐的现象在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得到了遏制,人们关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把“偿还”大自然,当作对大山的承诺。

  赵希海1962年起从事林业生产建设,20多年里,他伐过多少棵树,留下多少根桩,连他自己都没有计算过。说起这件事,老人用手比划着用餐时的圆桌:“那大树比这个还要粗!”1989年,当了半辈子伐木工人的赵希海退休了。此时,他宣布了一个“重大的计划”:“要在70岁前,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面对家人不解的目光,赵希海解释道:“我觉得人活着总要有点价值。过去我伐树,现在有时间了要抓紧补上,只砍不栽,山都秃了,咱子孙后代还有啥出路?”

  赵希海把“偿还”当作对大山的承诺,当成有生之年的最大责任。他背起铁锹干粮,踏上了义务植树的征程。退休后的第一个春天,他把造林的第一个“战场”设在距家3公里的八卦岭上。为了给这片荒山披上绿装,他从林场要来了4.6万棵树苗,给自己下了“死任务”,每天必须种1000棵树。为此他每天凌晨4点就出发,背上背筐,扛着镐头,再揣上几片去痛片和胃药。

  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就这样,风雨无阻地在八卦岭上苦干了一个半月,赵希海终于完成了“死任务”。看着4.6万棵幼苗在风中摇曳,他一个人坐在山坡上笑了。大山见证了赵希海18年间开拓出的绿色事业。

  林场每年都有春季造林任务,赵希海植树的“主战场”都是荒山野地、小片地、林中空地,这一块块地都是一些人想用来占作他用,但却是赵希海想植树、并为之拼抢的“硬骨头”。为啃“硬骨头”,他每年都要经历几场植树“争夺战”。

  有一年春天,当地一个老农要在一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昼夜不停地抢先植上了4000棵水曲柳。过了两天,他去一看,水曲柳被拔了个精光。那老农还骂骂咧咧:“地也不是你家的,我想种啥就种啥。”赵希海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你刨完我还得种。”两人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才退却。说起这件事,老人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别看我身体不好,但我比那个老头灵活,我把他摁在地上。他一不老实,我就往他衣服里撒土,最后把他制服了。”

  还有一片过林荒地,他一直争斗了3年。那是前山一片100多亩的过林空地,种完人参后本该还林,可是没人管,人们干脆想用来当耕地。赵希海说坚决不行,必须重新植树。很多人不理解,说他太傻,骂他太坏,咒他死了没人抬埋。他说,嘴是你们的,随便咋说,反正我得把树种上。就这样,他种别人拔,一直斗了3年,才终于把那片采伐地绿化了。

  八卦岭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他们见赵希海在那里栽树,就让他停下来,留着开荒种地。看赵希海不答应,对方要给他点“颜色”瞧瞧。赵希海毫无惧色,高喝道:“地是国家的。在还林地上干别的,就是占国家便宜,官司打到哪儿我都不怕。”为了保住那块地,赵希海在八卦岭上守候了3个多月。对幼苗,他像呵护自己的孩子。

  实现了对大山的承诺,赵希海心中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争取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在林场的支持下,与林场办公楼隔河相望的那片涝洼甸子,成为他的试验场。为了将这片涝洼地改造成育苗基地,赵希海又拿出了当年种树那股劲头,每天割除枯死树,清理树根、树枝、草皮,他整理出了两亩多肥沃的土地。为了防涝,他将土地整理成一条条三米宽十几米长的地格子,将土里的石头、树根一点点拣干净,又从别处挑来黑土,就这样这块地让他收拾得整整齐齐。

  赵希海用的树苗不在林场植树的计划之内,细心的他把目光瞄向了野生的水曲柳树苗。冬天,赵希海和儿子走进深山,冒着严寒采集了100多斤的黄菠萝和水曲柳树种。夏季,他蹲着跪着爬着在圃地里为小苗薅草,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赵希海说:“只要自己能动,植树育苗就不会停止。”

  2004年3月,因为多年劳累,老人突患脑血栓,输了10多天液,才勉强能下床行走。分公司和林场的领导、职工纷纷来看望他。他笑着说:“我还得多活几年,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不能让国家和子孙为难。”为了这个目标,治疗还不到一个月,刚到植树季节,他就拖着还不听使唤的腿,拄着拐棍上山采野生树苗了,20多天里,硬是一瘸一拐地采了近10万棵。

  18年来,赵希海把自己的四个季节完全交给了大山,春天,雷打不动抢季植树;夏天,风雨无阻看管林子;秋天,风餐露宿除草打杈;冬天,顶风冒雪采打树籽。

  在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评委会这样评价道:“从伐木劳模到育林英雄,一个普通老人的朴素担当,映射着社会伦理转型的先声。赵希海的选择,给了我们环保的道德支撑。”

                                                       《绿叶》杂志2007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