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又一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了,这是年内的第10次上调。
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1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4.5%,再一次创出近十年来的新高。并且,与前9次每次都是0.5个百分点不同的是,第10次提高到了1个百分点。
今年央行已经五次加息,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凸显出管理层对于调控的决心。在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的重要信息表明: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从此前的“适度从紧”到如今的“从紧”,管理层的意图不言自明。
此次上调之后,将冻结金融机构3942亿元资金。如果再加上前9次冻结资金的数额,今年仅此一项就冻结资金超过一万余亿元,无论是上调的频率还是力度,都非同一般。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对于股市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市场上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央行频繁的举措,一方面表明有对于经济过快到过热的担心,另一方面类似措施不可能不影响到股市;另有观点认为,市场的运行趋势存在一定的规律,不会受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多大影响,即使有也只是暂时的。
本轮大牛市行情启动以来,应该说,行情还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去年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多次加息,都没有阻止牛市的脚步。反映在走势上,一般都是股指低开后走高。此轮牛市的启动,股改是“引子”,而人民币升值、流动性泛滥、上市公司业绩的大幅提高才是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流动性泛滥这一点,对于A股市场这个靠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央行加息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频出,牛市仍然高昂着头,并将股指“送”上了6124点的历史高位。
不容忽视的是,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股指出现大幅调整的情形下,相比于股指处于高位时上调,已有不同的意义。在今年七月份蓝筹股大幅飙升之后,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最高时曾超过70余倍,市场风险亦呈放大趋势,但证监会及时停止新基金的发行,并对“封转开”与老基金的分拆限制之后,市场的调整随之而来。经过回调后的市场,无论是平均市盈率还是市场本身所蕴藏着的风险都大大降低,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市场的影响也被释放到了最低程度。
而且,在经过连续的上市存款准备金率之后,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央行再实施加息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事实上,加息对市场的影响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针对的是流动性泛滥。今年下半年,资产价格大幅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已现苗头,此事实导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得不作出“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决定。央行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三天后就采取措施,决非针对股市而来。
中国经济近年来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在股改前,面对同样的格局,A股市场却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超级熊市”,投资者市值缩水超过万亿,是因为股改才为市场带来了生机。
工行、中行、中海油服、中国神华、中国石油等大型企业的上市,决不是这些“超级航母”容易调控指数这么简单。至少它们在提高整个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市场的投资价值等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而这些大型企业的鱼贯而入,从侧面说明如今的A股市场的容纳能力已大幅提升。
牛市的过程,也是市场“裂变”的过程。在中国证券市场短暂的历史中,政策对于市场的左右不时出现,如1994年的“三大救市政策”、1996年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等,但那些政策都是直接对市场下的“猛药”,而存款准备金率仅仅只是“偏方”而已,虽然不可忽视,但却不应该太当回事,股市该怎么走还是会怎么走。而笔者亦坚信,牛市行情不会就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