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领航者
----读宣城市委书记方宁“打人文、生态牌,建山水园林城”有感
郑玉玺
宣城,它坐落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蕴深厚、川泽万顷的皖东南地区的,一座华光四射、魅力无穷、独具江南秀色风貌的美丽城市、它是名闻遐迩的徽州“文房四宝”的产地。
它东临苏浙,比邻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誉,更因谢眺、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名。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方宁书记在文章中对如何发展宣城,如何定位城市,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明确思路,即“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定位,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编制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城市规划;着力经营城市,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资体系”。
从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宣城市委书记方宁“打人文、生态牌,建山水园林城”一文中了解到宣城既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又是一个集生态人文于一体的古城。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宣城发展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人们开始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可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全面的社会进步为目的,构建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高度协调的动态平衡体,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建设生态城市,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生态城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人文、生态、园林三者相得益彰,即符合客观规律,又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彰显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建设生态城市正是体现了这一科学发展观。城市建设不仅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有人流,就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就能促进生产力要素的聚集,从而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通过改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美誉度,采取爱商、亲商、系商的服务理念,从而加快了招商引资力度。凭借宣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宣城特色旅游产业的迅猛升温,着力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内容上讲就是要建设生态旅游经济城市,从形式上讲就是要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这是一个长时期的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方宁书记在文章中提到的精心制定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求城市建设的风格要富有个性,城市建筑风格要多样化,力求体现古城风格与时代特色的统一,建筑景观要富有观赏价值,城市建设的内涵要注重文化品位。要以“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建设大产业”为思路,不断完善旅游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发展咨询、评估、法律、会计、财务等中介服务业,发展信息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宣城地灵而人杰。“宣城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皆声闻天下,青史留名;“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批学者名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勤劳智慧的宣城人突出了宣城历史文明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水乳交融和全面进步。我们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区分不同发展观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传统发展观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抗型的,它从人和自然的两极对立出发,在讨论自然时看不到人,在讨论人时又忽视了自然的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我们树立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人与自然的这种对抗关系,还自然以其本性,把自然纳入到发展系统中,看成是人类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新型关系—共生关系;就是要“按照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方宁书记以哲学的观点辩证的论述了宣城发展中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实现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映。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从片面发展不断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在最初的社会形态里,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狭隘性和个人社会关系的贫乏性,使得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与和谐。即使到了资本主义阶段,虽然生产力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把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标志,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以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为已任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既立足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又立足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并且通过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三代不同的发展观。第一代发展观可以简要地归结为:发展=经济增长,第二代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第三代发展观可概括为: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我们正行进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既不同于把发展单纯看作是无质变的经济增长的西方第一代发展观,又不同于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变革的西方第二代发展观,也不同于抽象谈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第三代西方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各种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和世界各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本质,为我们解决好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方宁书记在文中全面系统而独到的见解体现了作为一方掌舵人的睿智,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战略性思维。
宣城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夜,但我们看好将来的发展前景,其依据一是地缘优势;二是结合实际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快捷方式;三是占主导地位的民营经济支撑着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宣城是中部与东部靠得最近的城市,根据方宁书记实施“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对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它亦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中发挥自身的优势,而树立起光辉的懿范。(作者系中国经济商务协会秘书长)
通联:中国·北京安外东后巷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研究院2号楼120 室
电话/传真:+8610—64515208 64515209 邮编:100710
网址:www.zgjjsw.com
秘书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