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支持强势美元”务实有效


  美元指数自8月16日阶段高点82.13下跌以来,出现了更为猛烈的跌势,伴随而来的是对美国“强势美元”的激烈争论,欧盟集团和欧盟央行等政要纷纷通过不同场合或论调敦促美国履行“强势美元”的承诺,而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直截了当地表示“美元跌势可能引发经济战争”。虽然格林斯潘表示“美元贬值是市场现象对经济无实质影响”,但由于美元连续贬值,OPEC成员国伊朗和委内瑞拉已经公开呼吁改变美元的原油定价、交易和支付地位,这样就将“强势美元”与美元贬值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抉择关口。

  如何应对美元汇率波动的“市场现象”,是旁敲侧击、公开指责抑或准备“经济战争”,还是未雨绸缪?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或为全球指出了应对“强势美元”“有序下跌”的出路,正如他在G20会议上表示的中国正在“尝试支持强势美元”那样,这可能是各国央行应对外汇市场“蛮横波动”、“剧烈波动”甚至“无序波动”时最为有效的选择,无疑为解决全球金融经济风险上升指出了务实的路径,除此之外或别无选择。

  寄望于美国不切实际

  在敦促美国履行“强势美元”的承诺方面,欧盟无疑走在最前列,其中法国的态度更为坚决,萨科齐总统甚至不惜动用十分激烈的外交词汇,加拿大等国也对美元跌势表示担忧,但是所有这些急迫的心情,如果寄望于通过美联储甚至美国政策来履行“强势美元”的承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格里斯潘所言“美元贬值是市场现象”那样,美国财长保尔森也表示“美元价值应由公开市场决定”,换句话说,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对于美元贬值几乎无动于衷,因为基于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美国经济长期强势将最终反映在汇市之中”。

  那么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美元贬值直至危及其石油货币的地位,都在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坚定的视若无睹中令人怀疑,甚至石油美元的地位问题也令人疑窦丛生:要么对“强势美元”的敦促本身就是一种虚张声势,要么就是全球市场的投机力量在作怪,这样来看美元连续大幅贬值或许能够发现一些新意,甚至能够揭示出沸腾的表象背后的一些内在实质,显然投机力量与对美元的刻意打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尝试支持强势美元”就指出了美元贬值的症结所在,而且除此以外似乎也没有平抑全球市场投机力量的选择,其务实性与有效性就在这里。

  支持美元的行动早已展开

  在美元指数跌破76.00之后,最引人注意的是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为此香港金融管理局已经多次入市买入美元,香港金管局的这种行动甚至令投机力量将矛头指向其领导人任志刚,但是香港政府的决心如此坚定,才令投机力量顺势而退。同样新加坡金管局、韩国央行等东亚国家纷纷在外汇市场展开行动,支持美元的行动实际上早已展开。所以中国“尝试支持强势美元”的态度并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向美国示好,很大程度上是在平抑市场投机方面的务实策略。

  “尝试支持强势美元”无疑还具有最直接的有效性,像东亚各国由于本币大幅升值,已经严重影响到出口,国内通胀压力也高位盘桓,这些结果都与美元连续贬值直接相关,所以东亚各国或明或暗纷纷采取支持美元的行动就更容易理解。东亚各国央行的行动对于平抑市场投机力量无疑最直接有效,这使得重新发生东亚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降低了,而且中日韩和东盟合作建立了区域外汇储备基金,其规模已达到800亿美元,因此从东亚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尝试支持强势美元”都符合区域实际,其务实性和有效性不容置疑。

  强势美元分歧的背后

  美国是“强势美元”论调的来源,但是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美国对于美元强弱并不着急,对于美元贬值并无直接的针对行动,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也令人怀疑美元危机背后的真实性和严重性。很大程度上,美国不断重申“强势美元”论调是在放纵市场力量的投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甄别其他货币波动的策略,而美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数据也证明了美国视若无睹的底气,其出口大幅增长反而使美国获益更多,这就不能不说明“强势美元”分歧的背后,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失衡矛盾,此时任何短促或短视的政策行为都可能导致深远的不利影响。

  所以我们发现,“尝试支持强势美元”与美国一贯倡行的“强势美元”论调组成了稳定全球外汇市场、平抑投机力量的均衡架构,也是中美政策协调机制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始终没有撕破脸面,对人民币升值呼声最高的反而是欧盟,而欧盟虽然对“强势美元”迫不及待,却在“强势欧元”上闪烁其词,国际博弈往往就是如此复杂,在纷繁错乱的表象背后所掩盖的往往是深刻的矛盾。年底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继续拓展,也将为我们思考美元与人民币问题提供更广阔的前景,所以“尝试支持强势美元”不仅在于其务实性和有效性,无疑还是一种积极稳妥地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