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人们一般把企业成长类型分成两类,一类是原始型,即从小企业——中企业——骨干企业——大企业成长为超级大企业的成长型,这是一种完全型成长过程。另一类是从骨干企业或大企业直接成长为超级大企业,这是一种不完全型成长类型。由此,我们认为企业的成长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条是外延型途径,另一条是内涵型途径。或者两条途径交叉进行。走哪一条途径一般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通过获得专有技术使企业成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产权已经商品化,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无论是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处于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企业对专有技术和发明专利具有相当高的引入和采用热情。因为一项专有技术或发明专利会使企业实现有效增长并带来可观的效益。引进工业产权已经成了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工业产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专利权和商标权。我国的专利技术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此外,企业还有获得专有技术的途径。专有技术(know-how)与专利技术不同,它不受专利法的保护。专有技术包括工业专有技术、商业专有技术(秘密性质的市场情报)和经营管理专有技术(组织生产的秘密等)。日本曾组织过一次调查,30%的企业认为专利制度的存在为技术革新提供了最有力的刺激。联邦德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如无专利保护,21%的专利发明有可能搞不出来。在美国的一次调查中,33.3%大型企业和52.4%的中小企业表示,如无专利保护,他们将减少研究开发活动。企业是发明创造的主要基地,是专利技术的大量买主,也是实施专利技术的中坚力量。国外绝大部分专利申请来自企业。1982年日本仅6家大型电器企业的专利申请就占了日本申请总数的1/4。日立公司每年有3万件专利申请,松下和东芝两公司每年也有2万件专利申请。而我国企业提出的申请却很少。1985年企业提出申请1126件,占国内申请总数的12%,1986年2007件,占总数的14.7%。这和我国传统思想有关。实际上,专利技术对企业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信誉的象征,有利于企业智力开发,是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手段,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国外各个企业把对新技术的开发、专利权的持有视为企业的生命线。日本松下公司,每年平均2.5人提出一项发明或实用新型,其中99%是小发明。他们有句名言:“我公司每年拥有提出5.2万项发明的预备军”。为了优先取得专利权和专利技术,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当一家企业正在研制一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时候,甚至正在构思阶段,其他厂听到风声就跟上去。如果知道这种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已经取得了专利权,有的企业为了争取时间,常常不惜重金把专利使用权抢购到手,用于发展新产品。我国近年来迅速成长的电器行业大多都是引进了专利技术的结果。还有的照相器材行业如福建厦门福达公司就是引进柯达专利而异军突起的厂家。在美国IBM公司为了取得计算机行业的霸主地位,不惜代价采用专利技术封闭措施。由此可见,创造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以及引进它们已成为现代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二、依靠专业化使企业成长

  专业化(Specialization)在经济学中指对不同的个人、产业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不同生产活动的划分。专业化就是分工,它可以存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不同操作中(亚当斯密曾举出过制针的实例,现在有装配线生产),也可以存在于社会生产中(如专业化手艺人和商人),还可以存在于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专业化的优点很多,它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它使不同的工人能够利用自己的不同能力,在自己生产效率最高的领域工作。它能使人获得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生产技能。它能使人一生专门从事某种操作或职业,避免改行的时间损失。企业生产过程专业化能简化劳动,以便实现机械化和使用节约劳动的资本。工业专业化可以促进机械的发明创造和有效利用。地区专业化能使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实行工业和地区专业化的程度要受到成本和市场各方面的限制。由此,我们看到,企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走工业专业化道路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相对应的。如果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有强烈的专业化意识,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同样会引起整个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当然这种专业化成长方式是与企业获得专有技术和下一个方式是紧密联系的。

  三、依靠企业内部扩张使企业成长

  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集约化”的扩大再生产,走内涵式的道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提高活劳动及生产资料的效率所取得。其中技术进步是重要因素。现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技术的有效利用。据美国经济学家统计,美国于1929~1978年,在生产率增长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的因素占40%,劳动力增长因素和资源分配的改善只占20%,人均成本的改善占15%,而规模经济占13%。如日本1908-1938年工业增长率中约有35.5%是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而1959-1970年科技进步的作用已增大到54%。据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计算,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在50—70%。6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总投资中有57%被用于技术改造。相比之下,我国工业科技进步较缓慢。1981—1985年间我国工业的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靠大量投入资金和劳动力来实现的。在工业总产值中依靠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实现的分别为41.5%和305%,而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的仅为28%,以黑龙江省为例,1981—1985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中依靠资金投入57.5%,劳动力投入40.5%,而依靠科技进步因素仅为2%。

  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企业创新活动来实现的。本文并不打算讨论技术进步的具体步骤,而主要讨论企业创新活动的一般特征。

  企业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表示为企业既定生产函数的改变,亦即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各经济要素重新组合的经济行为。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是不变投入下有效供给水平的增加。创新在本质上是运行效率的改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周期性特点。企业创新具有迭加效应(引起同行模仿,也称谓创新扩散)、联动效应(引起连锁反应)、加速效应(加速科技进步)、更换效应(使企业市场份额增加、利润增长)。所以,企业创新活动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企业只有在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成本时才有创新动力。创新成本是指企业为创新而增加的超过原生产函数中投入量的增量即企业生产函数变动引起的成本增量。创新收益则是企业因创新而取得的超过原函数目标值的收益增量。两者的比值关系实质成为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创新活动是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始终的。但每次创新都存在一定的周期,企业必须掌握创新周期的规律,才能自觉地运用创新活动。我们在此讨论一下企业创新周期。企业创新后的生产函数为:Y=β·h·f(I,k),其中β表示创新因素发生作用的程度系数,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企业创新因素对企业有效供给的贡献;h表示企业创新因素总量;β、h表示创新的供给效益;I是劳动投入量;k是资金投入量。创新周期可分为初始期、发展和成熟期。0→a点是初始期,此阶段处于创新设计和成本投入,无创新收益,此时创新成本为∫c0ytdt。a→c点是发展和成熟期,企业通过创新活动,利用新技术或新产品取得了创新优势,并在规模效应下取得极大值,获得创新收益,在达到极大值后随创新优势的消失而渐趋下降,进入下一轮创新周期(如图1)。创新收益为∫a0vtdt,b点为创新收益补偿创新成本的界限。∫c0ytdt为创新净收益。创新的必要条件为∫caytdt-∫a0ytdt>0。满足此条件才有创新动力。企业的一次创新活动结束后,会带来企业的增长。但是,企业的增长是暂时的。因为企业创新,并取得创新收益后,必然引起其他企业的模仿,使得该创新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乃至整个经济社会之间扩展。原始创新企业的创新扩散率(扩散能力)=模仿创业企业数/总企业数。其创新扩散曲线是创新扩散率的时间函数,呈“S”型,它反映一项企业创新对社会效益的影响程度和对市场的影响力。如一家企业的产品被同类行业企业100家中的60家企业模仿,并取得市场承认则该创新扩散率为60%。当然创新企业的扩散是以专利制度存在为前提的——《社会科学》,上海社科院主办,1991年第8期第15-20页。由于其它企业获得专有技术会挤进该产业,使原有企业增长受到威胁,所以原有企业必须进行新的一轮创新。看来企业创新将伴随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四、依靠企业兼并实现企业成长

  企业兼并已经成为西方企业成长的重要策略,一些有较大实力的公司并不愿意建设新工厂,而喜欢收购或接管其它企业。因此,在西方研究这一现象的理论称为合并理论。按规模等级排列把合并分为“较大”和“较小”两种。较大的合并企业是指立即改变兼并公司的规模等级的合并企业,即被兼并公司和兼并公司的总规模超过兼并公司在合并前一刻的规模等级限度。但研究表明,这种大合并需要一个长时期过程才会出现“合并浪潮”。有人认为每隔15年,而另一些人认为须30或40年。大部分的合并企业都是较小的合并企业。较小的合并企业兼并公司规模的影响被当作内部增长论的一部分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