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本杂志叫《福布斯》,专门公布全球富人排行榜。美国的比尔·盖茨几年来一直排在首位,原因是他拥有净资产达500亿美元,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据说,比尔·盖茨每分钟能挣6659美元,平均每秒钟挣110.98美元。难怪比尔·盖茨不愿意哈腰拣掉在地上的10美元。有时我想,为什么没有人统计公布全世界穷人排行榜,大家来评一评看谁最穷?分析起来这里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富人的财富都是大于零的正数,可以量化统计进行比较,而穷人一无所有,财富为零,无法再继续进行量化比较。零等于零,穷人彼此彼此,无须排榜。不过,嫌贫爱富怕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是不是东西方文化的通病?不得而知。
有时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个机关干部到农村考察,了解到农民今年的收入很高,就说“你的收入比我的工资都多”。对此,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真的。因为,干部的实际待遇是无法用工资来衡量的。干部收入的附加成分太多,如权力资源、灰色收入、福利待遇等等,这些无形的财富往往超过有形的工资收入。这就是为什么民间流行说“某干部的工资基本不动”的原因。
有一句话讽刺有钱人精神生活的贫乏——“这个人穷得只剩下钱了”。这句话虽然有些调侃,但意义深刻。人们所占有的财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财富,一种是精神财富。崇高的精神家园也是一种财富,是比物质财富更难得到的财富。谁拥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谁就不再是财富的奴隶,而成为真正的富有者。如果只剩下钱了,说明精神家园已经荒芜到寸草不生的地步,真是穷得一无所有了。积累精神财富要比积累物质财富困难得多,物质财富的增多并不意味着精神财富的自然升值,许多人并没有认识这个道理。
要说财富和痛苦是孪生兄弟,你相信吗?其实道理很简单。比如有两个人,一个人已经住上很大的一所房子,另一个人住一间小房子。住大房子的人虽然有很多钱,但他知道他的房子不可能再大,已经没有新的期盼目标了;而住小房子的人知道,只要他努力,就可以挣更多的钱,去买大房子。国外有个研究机构统计表明,当人们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往往反倒觉得不幸福,因为奋斗的目标没有了。看来,财富不一定带来幸福。人们在疯狂积累财富的同时,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经受痛苦的煎熬。有时富翁觉得不如流浪汉快乐就是这个道理。
前一段看央视《对话》节目,谈到一个奇怪的理论,说是“没有贫富就没有发展的动力”。有的联合国救济署官员甚至主张不要提消灭贫穷的口号。他甚至认为,贫穷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贫穷永远是存在的,正是在贫富不均衡中,世界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是新形势下的新殖民主义论调。说这个话的人和国家,首先他们自己是衣食无忧,甚至是饱食终日。真饿他两天,他就老实了,就不会再振振有辞说这个话了。其实,他是希望别人永远贫穷,自己永远占有财富。这不是新形势下的新殖民主义,还能是什么?悲哀的是,我们有些国内所谓的经济学家赞同这种论调。
有一个“忆苦思甜”的笑话:“一百年过去了,儿孙们每顿饭吃二十个菜,可是还嫌吃得不好。曾爷爷就对他们说,你们不要不知足,一百年前那会儿,我每顿饭只能吃到八个菜”。“文革”期间我们搞忆苦思甜,是这个笑话的古代版。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的尺度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同样,衡量财富的标准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我们不能总拿过去与现在比,因为衡量财富标准的变化,使这种比较变得没有意义。
例如,我们虽然可能比过去的皇帝享有更多的财富,但我们并不满足,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当永远向前看。曾经有过一个时期,我们提倡“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那时,我们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所以经典在于我们的先人的预见性。先人好象早就知道,社会迟早要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会有些人取财无道,所以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以免为了爱财而犯大错误。可能是这话说得太早,被某些人忘记了,以至不少人因爱财跌了跟头。
一个没有钱的人却思考有钱的问题。“爱财本无错,有道才谓道。斜道通地狱,愿君早知晓”。我也胡诌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