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涂鸦


  我有时候觉得,人在何时何地遇到某个人,真的是一种非常偶然的事情,但是这种偶然的巧合,实在让人感慨

  也都是必然的吧。冥冥之中定好的,人是想不通的。所以接受就是了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顺其自然

  我有时回想过去,看到的都是没有缘故的偶然,远望未来,没有一点必然能达成的预期。所以我想,都交给命运吧

  我以前不知道有没有和你说过一句话:莫逐有缘,莫逐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或许这是一种更豁达的心态吧。

  能做到吗?人不是都有欲望的吗?有自己想要的可是要不到,有自己不想要的偏偏躲不开。难道真的能够“莫逐”

  自然很难了,其实做得到和做不到都是一样的,因为当我们去追逐某些东西时并不是真的确定很多东西的价值和意义;而当我们放弃很多东西时,同样也无法真的确认很多东西的价值。

  所以说没有人知道确定的标准,那么逐或不逐也无所谓对错了吧?

  我前一段时间晚上总会抽空看看“傻根”主演的《士兵突击》,觉得很有意思。一个不是很聪明的,甚至是有些木讷的人,在还没有懂什么是“意义”的时候,总是希望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最后他居然真的就成功了。好像不是因为明白,倒是因为糊涂成就了他。

  真的“泯然自尽”,境界倒是高了,好像丢了一些做人的乐趣了吧?人,还是犯点错误,暴露点弱点,才活的真实吧

  同样的例子,还包括阿莱在《尘埃落定》里面,描写的那个“二少爷”看似糊涂,其实明白。

  阿甘不也是这样吗?那是傻人才有的傻福,你我是没有的

  我倒是想随心所欲地活他个几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谁知道以后在哪里,有多远

  心态上不要这么消极,认真做你现在想做的事情吧,很多事情多想也不会明白的,不如静下来平静一下再说。

  尤其是当你发现了自己身上的潜力之后,千万别浪费和挥霍了它,一定要用好它,你才知道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但是不要过于苛求自己,不用妄自菲薄

  我在厦大时讨论问题时的状态有些太强势了,当然也和当时的气氛和对象有关系,工作后这些条件都变了,我不可能那么认真的去与人申辩自己的见解,因为很少人值得我再那么认真了,也因为很少人还能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

  我读硕士以前是个很不懂事的孩子,读了博士之后变化非常大。好像突然就看到光明和方向了,也突然意识到了很多的责任和价值,所以才尽量去做好,尤其是让周围关心爱护我的人放心。

  其实我们根本上就不应该用对或是错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这些标准本身都是可以置疑的,它们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当我们率性而行不顾后果时,是因为我们太多的感知了自己,过于希望解脱自己,释放自己;但往往无意中会挥霍关爱你的人对你的那份期望和牵挂。所以,我每次觉得自己做错的时候,总是会告诉自己,那些关爱我的人其实也希望我活得更像我自己而不是别人,也希望我活得快乐而不是伪装自己。所以我会相信他们能理解和支持我。

  我记得当初我们讨论秩序时,接触过三种秩序,一是物的秩序,二是人的秩序,三是心灵的秩序。后者其实和自然灾害一样,过于激荡和无法控制的感情也可能是灾难性的。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人格分裂。同时存在两个自我,交替控制思想

  不要总是想这个问题,很多的焦虑和心理失序都是因为过渡的执着于某个毫无答案和意义的、甚至失虚假的问题而无法自拔,我不想你在这种感觉上走的太远。

  越是在失序的时候,越是需要一种反制的力量

  也不是理性,理性是个很模糊的东西,多数人在说理性时,其实说的是大众标准和模式,我只是希望你清醒,每天都和自己真的在一起,而不是总觉得找不到自己。

  生活中觉得和自己在一起,或者说试着寻找自己,大概是我博士期间真的认真面对的问题,所以对我帮助很大。

  当出现多个自己的时候,你会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也许你找到了真的自己,但是也许你并不能看到别人的真实的自己

  现代演化心理学指出,在心理秩序和心理自我方面,自我也可能是多偏好的,因为多样性也是心理系统的特征。就是说我们都有分裂的人格,只是程度问题。

  我们很少会满足于某种特定“形态”的自我,有时会暗恋自己的独立面,一种实现方式是幻想,另外一种就是实践。

  是的。大多数人用世俗标准或是习惯性思维只认识一个自我

  那么这种实践是错的吗?

  那个其实恰好不是自我,而是用他们标准型塑出的机械的自我,是自我的一种失去和模糊。

  很难说对错,这取决于心理偏好转向行为冲动的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统计问题,而对错完全是伦理方面的。

  人自身可以脱离这个机械的自我吗?或者在遭遇某种危机,处于某种绝境中才能意识到吧。这好像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

  既然难说对错,那么是不是存在(发生了行为)就是合理的呢?

  但是伦理已经被过多的遮蔽了,现代人很少反思伦理和道德的真正来源,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在实践和互动交往的生活历史中慢慢形成的,并非是先在的或是一成不变的。

  人作为生物的意义和方向就在于对这种机械自我的逃脱和解放吧。自由意志是基本的保障,它是心理系统多样性和开放性的载体。

  危机和焦虑本质上是类似的,前者是现实的威胁,后者是潜在的威胁

  自由意志也是冲突的根源吧。所以没有自由意志的人,也许幸福感更强

  意志自由使人痛苦。所以哲学家才会自杀呢。这也许是上帝对人类偷食智慧果的惩罚。上帝偏爱服从的人

  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之所以复杂,根本在于人的参与和实践行为对自然存在的改变。从没有人的特殊性来看,存在是外在于我们的,因此存在就是合理的是个无法置疑的问题,因为在那里还不存在一个作出是否合理的评价的主体。而当有了人的参与和实践行为之后,存在就不作是个纯粹自然的问题的,是否合理内涵了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以人为本”的评价,问题于是被复杂化了。

  哈哈,象蚂蚁吗?

  我不这么认为,上帝的存在与否也是人造的解释。当我们需要时其存在就是合理的,当我们不需要时其存在就是不合理的了。这从宗教史可以看出来的。

  没有人会同意象蚂蚁那样生活就是幸福的,因为,当我们可以考虑这个问题时,我们已经不在可能成为蚂蚁了。

  对于人而言,上帝本身只是个满足疑问的答案而已。并不存在这么一个裁判者。

  蚂蚁的世界是没有个体发育的,就是有一个不多每一个不少的那种。人的生存不是这样的。

  服从与抗争本身也没有实质的差别,只是两种生活的态度而已,因为对象无非还是你自己身处与其中的生活。我们并不会因此就错过什么,在这里得到的或许在别处会失去,在这里失去的或许在别处又会得到。

  别想这么复杂的问题了我很久都没有考虑这些东西了,觉得实在晦涩。我也只能保证它们能给我方向和引导,但不一定能让你明白如何去做。你或许需要一种对自己有帮助的理解吧。又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吧。

  你说的每错,失去得到是不可预期的。可是抗争者可能需要通过抗争这种行为证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