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罗贯中赠给了关羽很多美名: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单刀赴会、华容道义释曹操,放水淹七军、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死后还在玉泉山显圣并活捉吕蒙使其毙命等等,是当之无愧的蜀国大功臣,大英雄和忠义的化身。
可是,对于关羽,本人近来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关羽称不上是一个英雄,他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我认为,蜀国之衰、关羽有错。
试想,如果关羽不失荆州、走麦城、丢性命,那么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就不会彻底被粉碎;张飞就不会悲痛万分,每日饮酒鞭打部下,以致被帐下将领张达、范强所杀;刘备就不会一意孤行去伐吴,以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而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从此,蜀国大伤元气,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关羽为什么丢荆州、错误有三:
一、破坏了军师的统战政策。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而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致使吴蜀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二、刚而自矜。晚年的关羽“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还是“千里走单骑”、将军勇气不减当年的感觉。吕蒙、陆狲正是看透了老关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狂妄自大。
三、麻痹大意。鲁肃死后,吕蒙取代其位。又被孙权拜为汉昌太守,这个地方与关羽的守地接壤。有鉴于此,关羽在北伐樊城时留下重兵守备。为了麻痹关羽,吕蒙献计孙权,假称有病,孙权故意发公开调令,调吕蒙会建业(今南京)修养。关羽信以为真,就调走了许多留守的部队去增强进攻樊城的力量,从而使吕蒙有可乘之机。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关老爷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因此丢失荆州,兵败身亡,引发蜀国一系列变数。所以说:蜀国之衰、关羽有错。
可是,对于关羽,本人近来产生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关羽称不上是一个英雄,他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我认为,蜀国之衰、关羽有错。
试想,如果关羽不失荆州、走麦城、丢性命,那么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就不会彻底被粉碎;张飞就不会悲痛万分,每日饮酒鞭打部下,以致被帐下将领张达、范强所杀;刘备就不会一意孤行去伐吴,以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而击败,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从此,蜀国大伤元气,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关羽为什么丢荆州、错误有三:
一、破坏了军师的统战政策。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而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致使吴蜀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二、刚而自矜。晚年的关羽“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还是“千里走单骑”、将军勇气不减当年的感觉。吕蒙、陆狲正是看透了老关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狂妄自大。
三、麻痹大意。鲁肃死后,吕蒙取代其位。又被孙权拜为汉昌太守,这个地方与关羽的守地接壤。有鉴于此,关羽在北伐樊城时留下重兵守备。为了麻痹关羽,吕蒙献计孙权,假称有病,孙权故意发公开调令,调吕蒙会建业(今南京)修养。关羽信以为真,就调走了许多留守的部队去增强进攻樊城的力量,从而使吕蒙有可乘之机。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关老爷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因此丢失荆州,兵败身亡,引发蜀国一系列变数。所以说:蜀国之衰、关羽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