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茶道和茶文化


[CPC咨询培训联合会] → 世界各国的茶道和茶文化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 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

中国的茶道
  明时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至于过程方面就更见紧缩,只注重茶品、水质、茶具,其余则不在讲究之列;尤其对水质讲究到极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 、竹沥水。
民间所盛行之〞功夫茶〞,也是在改良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且不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之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在 官方及民间的推波助澜下,成就了傲视国际的『陶、瓷艺术文化』,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享誉中外。
——————————
日本的茶道
  (一)茶道之源流
  中国茶叶最早传入日本,约在汉代就开始了。唐代,日本僧人来华,高僧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流学,回国时带回 茶籽栽种于日本滋贺县。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两度留学中国,又带回 茶籽,栽种于日本佐贺县。
  而根据日本历史中记载:「天平元年(公元729年),圣武天 皇在宫中,召集僧侣讲谈般若经后,有行茶礼仪。」又说:「平安时代桓武天皇时,传教大师返国,带回茶种,种于比睿山附近地方,是 为日本种茶之始。」虽然历史悠久,却完全变质,与我国古时茶道旨趣大不相同,日本敢据以夸张『国粹』,傲视西方,理由就在早已彻 头彻尾改变,的确成了『日本茶道』。
  (二)茶道之精神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将饮茶视为生活规范,藉以修身养性, 学习礼仪,以环境幽雅为主体,以高尚享受为目的。而其缺点乃是违 背时代,脱离现实,费时费事,名为固守茶道的传统,实仅维持茶道在充当古迹。
  (三)茶道之流派
  1.主流派:〞千利休〞与〞三千家〞 
  1.村田珠光成立日本茶道1430年~1502年   
  2.千利休,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茶博 士茶艺非常精湛,遂集茶道之大成1522年~1591年   
  3.宗旦利休的孙子以宣扬茶道为专业儿子分立门户继承衣钵茶道 ─三千家   
  4.江岑〞表千家〞的元祖仙叟宗室承接了乃父的隐居而成〞里千家〞的元祖 一翁宗守住在武者小路成为〞武者小路千家   
  2.其他流派:
  A.薮内流 B.远州流 C.石州流 D.镇信流 E.宗偏 流 F.不味能 G.江户千家流...等等派别。    

(四)茶道之饮法与礼仪
  以驰名的茶道〞数寄屋〞为例,它建筑在私人的花园中,包括可以容纳五人的『茶室』,一间毗连的『水屋』(洗涤茶具之场所),另有一间『待合』(提供宾客暂待,等主人邀请进入茶室之场所) 。从『待合』到『茶室』,有一条小径,幽静之至,奇石与石凳陈列两旁,古松参天,枫叶满地,景致高雅。『茶室』的入口为活动格 子门,高仅三尺,人须躬身而入,以保持谦逊态度。
  室内陈设简朴,瓶花佩合季节,且悬有名贵字画,供人欣赏。室之右角,设有小巧木架,挂着铜包锡的茶壶。茶碗各用饰盒贮藏。
待客之礼仪与饮法──
  1.宾客进入『茶室』之后,依序面对主人就座,宾主对拜称 『见过礼』,主人致谢称『恳敬词』。
  2.室内从此肃穆,宾主危坐,静看茶娘进退起跪调理茶具,并 用小玉杵,将碗里的茶饼研碎。
  3.茶声沸响,主人则须恭接茶壶,将沸水注入碗中,使茶末散 开,浮起乳白色饽花,香气溢出。
  4.将第一碗茶用文漆茶案托着,慢慢走向第一位宾客,跪在面 前,以齐眉架式呈献。
  5.宾客叩头谢茶、接茶,主人亦须叩头答拜、回礼。
  6.如上一碗一碗注,一碗一碗献;待主人最后亦自注一碗,始得各捧起茶碗,轻嗅、浅啜、闲谈。(惟忌谈世事)
——————————
英国的茶道
  (一).茶自十六世纪传入欧洲。起出荷兰人从澳门购茶,寄往爪 哇,然后运回荷兰,视为助消化的特殊饮料。十七世纪初叶,才渐渐输入西班牙、葡萄牙、法国、 俄罗斯和英国。
  (二).欧洲若干国家,虽然了解茶能助消、话提精神,而却未造 成重视欧洲若干国家,虽然了解茶能助消、话提精神,而却未造成重视的气候,惟独英国后来居上,奇迹的掀起饮茶风尚。当十六世纪 时,英国还是喝咖啡的国家,自从茶叶输入后,发现有胜过咖啡的特点,朝野交相提倡,于是逐渐养成饮茶的社会习惯。 
  (三).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格德琳,从葡萄牙将饮茶的高尚习 惯带入宫廷以后,更由尊敬与新奇,而鼓舞起贵族圈内的重视饮茶, 但因为茶叶当时很贵,受限于购买力,只停滞于上流社会。
  (四).到了十九世纪,因交通与技术的长足进步,茶叶从各方面 运入英国,茶价遂猛跌。于是茶便完全夺取咖啡的地位,成为英国的 大众化饮料。  
  (五).英国的开放性茶道,一延几个世纪。据说:这是1840 年,一位贝德佛公爵夫人最早所立下来的『不成文规矩』,目的在「缓和她每天下午四点钟时,便感到虚弱和疲惫,须歇下来喝茶,始能 振作」。想不到从此之后,这个人的规矩,竟会不胫而走,逐渐扩展至全国每一个角落,蔚为普遍风气。
  (六).英国民族的性格特征,是保守、沉默、严肃,所以饮茶才能成为牢不可破的传统习俗,因此无论环境如何困难,他们各阶层国 民每日的『上午茶』(上午十点半)与『下午茶』(下午茶),总是免不了。由于数代过惯这种规律的生活,也就特别郑重其事,把两次 饮茶视为工作过程中的精神调剂。
——————————
评论:


  中国之茶道精华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与日本、英国之 茶道大不相同,分述如下:
1.中国茶道: 
  A.茶─科学的
  a.茶叶:品种众多、制作特色各自不同,可因应各种口味需求 之人们;在制茶领域中不断改良创新,制茶机器应运而生,符合时代 需要,省时、省力、卫生、美观。  
  b.茶具:精致化之陶瓷艺术,在造型符合实用、美观外,更注 意其烧制过程中之变化,均要巧妙掌握其物理特性、化学原理,以制 作出完美的艺术品。  
  c.功效:较注重〞意识型态〞方面,如〔提神醒脑〕、〔消除 疲劳〕、〔增强耐力〕等,至于〞临床疗效〞方面则仅为参考。   
  B.道─哲学的思想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既可评论时事,亦 可旁及万物;在思想的领域中,从〞实有〞到〞万无〞,从盘古到现今,任由驰骋。尤其是与各阶层的人士结合所产生之思想与行为如下:a.一般百姓:茶已融入生活中,饮茶时表现出一种悠悠然自得其乐的样子,纵使置身于酒楼饭馆中,亦可与周遭事物融合,闹中取静。  
  b.文人雅士:从许多诗词中可看出,各类文人雅士之聚会场所 ,总少不了茶与酒,因而藉酒助兴或感伤世事,再者以茶解讽或舒解 心中郁气,并随时与山水天地融合,进而吟咏出许多意境优雅的诗词。
  c.宗教:茶与佛教、道教一触即密不可分,在其潜修心性过程 中,藉饮茶时之恬淡心境,去做〞出世〞和〞入世〞的冥思与探讨, 其中以〞禅宗〞最为重视『茶道』,甚至将『茶道』当成参禅时必修 的一门功课,所谓「用茶破睡」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日本茶道:
  A.茶─大多以蒸青绿茶(煎茶)为主,近年来也饮用乌龙茶。 民间普遍用泡茶法,最不良的习惯就是喝冷茶,与中国所称忌喝冷茶及隔夜茶有所出入。  
  B.道─以日本之茶道基础来说,一大篇的繁文褥节和不断重覆 的规定动作,再加上宾主间严肃拘谨的心态与宁静萧瑟的气氛,最不敢恭维的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将整个过程〔礼仪〕化,如同天皇召见 一般,这样的茶道简直是作茧自缚。
  3.英国茶道:
  A.茶─大多以加味或拌花的茶叶为主。  
  B.道─英国这种开放性茶道,可喜的是有饮茶的新生命、新传 统作基础,普遍又活跃;但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只知『为饮茶而饮茶』而已,对中国之茶道而言,还只能在门外徘徊,未能登堂入室。
——————————
[分享喜悦 畅想成长] 欢迎您分享交流
[大道行于远而止于近|行于难而止于易]
→powered by CPC C&T UN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