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挂牌前两个交易日跟进的投资者感到纳闷:不是我不明白,是这股市变化太快!
同样是H股回归,也同样是在近期,建设银行、中海油服、中国神华上市后股价纷纷大涨,前几个交易日参与者都分得了新股的一杯羹,反而是市场非常看好的中石油,以两根大阴棒迎接市场的热情。
中石油挂牌前,国内众多券商的预测中,最高估值也只在41-45元之间,但中石油48.60元的开盘价显然大大超出了机构的预期。因此,中石油上市首日的高开低走以及次日的暴跌,其实早就露出了端倪,踏上价值回归之路已属必然。
中石油网下配售、网上申购以及挂牌前两度上演的资金“挤出效应”,从侧面印证了市场对于中石油的看好程度。但正如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中石油上市前两个交易日,就将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全线套牢,一方面缘于市场的超强预期,另一方面,恐怕也与中石油过高的发行价格不无关系。
中石油上市首日的成交回报显示,一机构专用席位卖出36亿元,中信证券总部卖出金额超过8亿元;挂牌次日,卖出前四名全部为机构专用席位,最少的为1.15亿元,最多的为14.79亿元,当天机构合计卖出超过19亿元。
中石油上市首日成交金额为699.91亿元、换手率为51.58%,次日的成交金额为140亿元,换手率是11.43%。粗略估算,两个交易日下来,有近800亿元追高的资金被套。在中石油估值过高、机构投资者并不看好且纷纷沽售的背景下,中石油真正套牢的显然更多是中小散户无疑。
今年8月份,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公司回归A股的定价将尽量选择低价发行。但中石油A股的发行价格在H股上涨的“挤压”下,“低价发行”最终变成了一句“戏言”。16.70元的发行价,无论是与当初中石油H股的发行价相比,还是与发行时的H股价格相比,都谈不上低价发行。也正是由于中石油发行价格的提高,从而提升了A股市场投资者的持股成本,并进一步导致其上市后的高开。
事实上,由于发行价格高企,也由于市场的过度热捧,新股上市后跟进的投资者被牢牢套住的例子不胜枚举。“新老划断第一股”的中工国际,上市首日收盘时涨幅高达332%,紧接着是连续六个跌停板,36元之上买进的投资者至今都没有解套;中国银行上市后,同样是高开低走,历经五个多月的横盘整理才走出“泥潭”;今年6月29日,拓邦电子“闪亮”登场,上市首日上演了短暂的“辉煌”,开盘价39元,报收60元,次日开始即连续5个跌停的命运,其后又是一路下跌,目前其股价在23.80元左右,高位参与的投资者不知到何时才能得“解放”。
中石油H股股价目前在16.50港元左右,而A股价格在39元(人民币)左右,考虑到汇率因素,中石油A股价格高出H股价格一倍多。虽然A股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但中石油A股与H股股价悬殊太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对于中石油A股的估值,国内机构一般认为在30-35元左右比较合理。这也就意味着,中石油A股至少还有10%的调整空间,也即意味着那些在高位追进的散户将要遭受套牢之苦,而且,这一套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头。
作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石油,居然成为了套牢散户公司,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但这却是市场。而从中石油以及其它H股公司回归来看,却暴露出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其一,H股回归A股时,A股发行价格往往受到H股价格的影响,说明国内询价机构缺乏真正的独立性,也存在理性询价的局限性;其二,一家机构席位在上市首日竟然卖出36亿元的中石油股票,按照当天的均价估算,其中签至少在8000万股左右,亦即中石油的回归,在新股申购上再次演绎出“资金为王”的特性,新股筹码有向机构投资者集中的趋势,而中小投资者要想中签则更难了。笔者以为,这两点是值得监管层重点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