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
根据近几年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发展报告推测,未来几年,中国高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
据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发展报告,2006年全国共有小学34.16万所,比上年减少2.46万所;在校生10711.53万人,比上年减少152.53万人;实际的情况是,从2004年开始,每年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少都在100万以上,小学毕业到考大学需要6年时间,这一效应将在2010开始凸现。
从全国的个案来看,以湖南的农业县岳阳为例,2006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全年小学在校生37100人,比上年下降10.9 %;初中在校生 27732人,下降27.76 %;高中在校生13191 人,下降2.7 %。有资料显示,上海市2008年高考招生的录取数将超过报考人数,只要学生愿意,人人都有大学可上。
未来的中国大学不仅在生源数量上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在生源质量上同样面临着危机。将分录取新生从2002年就开始了,2004年河南省属高校有一半为了完成招生指标,将分录取新生,有的将分达到40多分,有的高校几次让落榜新生补报志愿,才马马虎虎达到可以开班的程度。而找到的新生不来报道更是另地方普通高校头痛的一大问题,少数院校新生放弃入学的比例达到了30%。
生源危机对高校来说未必不是好事。过去,高校在国家体制的保护下,完全没有自主性,招生、就业、专业设置、教师管理等一切按计划运转,教学和科研成为行政的附庸。生源危机下的高校必将开展激烈的生源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于办的好、有特色、区域优势明显、社会声誉好的高校将成为赢家,而没有特色、办学能力差、没有区域优势的高校将不得不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这对于饱受诟病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近几年来,国家高校招生毫无计划性,在一个盲目的提高国民素质的错误的引导下,连年扩招,在房地产市场的推动下,高校不断征地,扩招,再征地,再扩招。生源危机下给中国高校的债务危机敲响了警钟。征地、盖楼、搬迁、拆楼浪费的是纳税人的钱,富的是领导和经手人,苦的是学生和家长,饱受折腾的是教师。大楼刚盖好,学生又没了,其中的浪费、重复投资又有多少?
作者:移风,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