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从政前,曾从事证券业务,行为类似于今天的“做庄”。在辛亥革命后,随着国民党在名义上成为中国的政府,上海市作为沿海开放商埠,也接受了西方经济文化的新东西,搞起信托业务来了。当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经济拮据。在上海一些同乡的资助下从投机活动中获利。还参与组织了“协进社”社团,发起成立了由大买办虞洽卿、小学老师周骏彦等牵头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蒋介石既是这一交易所的经纪人,也是炒股人。
1920年7月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正式开业。当时,孙中山虽远在广州,也寄来题词:“倡盛实业,兴吾中华”。 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幕的当日,上海《申报》就登出一条广告:“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五十四号经纪人陈果夫,鄙人代客买卖证券、棉花,如承委托,竭诚欢迎。事务所四川路1号3楼80室。电话:交易所54号。”
这家五十四号经纪人营业所,又名茂新公司,就是由蒋介石组建的,具体买卖业务则交由陈果夫操办,主要经营棉花、证券两种业务。在当年蒋介石的日记中,多次提到这家茂新公司,如1920年7月5日日记云:“今日为组织茂新公司及买卖股票事,颇费苦思,终宵不能成寐。”原来茂新公司经营初期即遭亏损,因而蒋介石焦虑苦思。后来它的经营才逐渐好转,扭亏为盈。
蒋介石在其中占了四股。他的四千元股本,是由张静江替他代交,让他捞回一把,以免他经常做伸手将军来借钱。此点有蒋给张的信为证:“日来闲居无事,常以弄墨自娱,愧无进步,不能当大雅一睐。七日教言,领悉一是。代认恒泰股份,请为签字。”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以后,获纯利五十万元,年收益率超过80%,本所股股价高达六十元,最高时蹿至一百元以上,棉纱、棉花和证券交易均十分活跃。一时众商趋利,蜂拥而至,连原先在日商“取引所”做投机的商人,也改换门庭,集中到了证券物品交易所。其他人见钱眼开,也纷纷开办交易所,一年多时间上海竟开业大小交易所上百家,莫不获利。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与张静江等人又合资创办了恒泰号经纪人营业所。
恒泰号于1920年12月15日成立,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纪机构之一,蒋介石、陈果夫、戴季陶等人不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东,而是该交易所经纪机构恒泰号的股东。股东中的“蒋伟记”就是蒋介石的代号。在合同上各股东都在自己的名下盖章,只有蒋介石没有盖章,仅在“蒋伟记”名下签了“中正”的名字。
后来,人们眼见得交易所得利既快又多,于是,搞交易所的人接踵而起,到1921年夏秋时达到顶峰。物极必反,交易所数量越来越多,光怪陆离,问题百出,已完全失去了“平准市价”的作用,终于酿成1921年的信交风潮,许多交易所纷纷倒闭。上海交易所也不例外,拖延到1922年2月,就被宣告“死刑”,大量股票一旦变为废纸,交易所的大富翁骤然变为穷光蛋,蒋介石自然难逃厄运。
但蒋介石毕竟不一般,他抓住一次机会,利用其日后大家熟知的无赖政治手腕成功地使自己解了套并拿着自己所分到的钱,结束了在上海的经济投机生涯,开始了他去广东的新投机---政治投机。
这样,蒋介石就与1924年的上海公债风波失之交臂了。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近代中国的这两次金融风潮。
1、1921年上海信托公司和交易所泛滥而导致的金融风潮。
1921年兴起的这股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热,光是11月份一个月里,就设立了38家交易所,每隔十几天就有一家信托公司开业。这些交易所都不是经营正常的物品或证券交易,而是从事其他交易所的的股票,有相当一部分交易所还以本所的股票作投机。往往今日刚刚成立交易所,明日就将股票上市,故意抬价,获得数倍的暴利。而银行和钱庄也热中与将钱借给投机者,以证券抵押来借取现金,贷款以两个月为限,赚取高利贷。
那些新设立的信托公司,大部分不具备金融公司的基本条件,本身没有多少资金,而同样以本公司的股票做投机买卖。一方面将信托公司的的股票作为交易所的投机筹码,另方面以交易所的股票想信托公司押借款项,互相利用,狼狈作奸,实际上是将信托公司与交易所的命运捆在了一起。
交易所和信托公司这样的兴风作浪,造成整个社会的投机风气,致使正当的工商业无法进行正常的营业,一些工薪阶层也盲目跟进,血本亏损。于是政府出面干涉,到1922年12月,112家交易所大部分破产倒闭,只剩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等6家,而信托公司从70多家变为2家。投机失败而自杀者时有所闻。总共损失资金达两亿元。
点评:大多数中国人误认信托公司,交易所都是些90年代才出现的新玩意儿,其实80年前中国人就玩得很热了,一热就滥,一滥就要成灾,历史总是不断地反复地重演的,规律就是如此。
2、、1924年的上海公债风波
1921年上海信交风潮的恶果之一,就是使股票信誉扫地,迅速膨胀的公债取代了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地位,成为证券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象。当时上海已集中了全国财富的绝大部分,要在国内筹集资金,就得靠上海,当时发行程序是:财政部发行的公债、国库券以对折先向银行抵押,然后送到证券交易所开拍,开拍后的行情一般在面额的六折左右,然后再以低于行情的10%或15%与银行结价,银行所谓利润是很可观的。
所以银行不仅乐于承担这种类似“包销商”的角色,还自己大量购入公债。由于政府发行公债收到的现金,只是债券票面价值的60-70%,因此投资公债获益颇丰,加上公债可以进行三个月的期货交易·对于敏感的证券市场来说,在三个月内,任何政局变动、战争、财政状况、债务前景等都会引起市价波动,一些有政治背景的势力集团,故意制造假经济情报和和散布谣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造成行情动荡不定,市价变化莫测,更增强了证券交易的投机气氛,交易额十分巨大。
随着投机的炽烈,由投机而引发的交易风潮也不可避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1924年京、沪证券交易所的公债风波。
1924年7月,随着市场银根松驰,公债交易价格不断上涨。北洋政府发行的各种公债平均涨幅近20多元,7年长期公债现货价格涨势更猛,从46元到77元,但进入8月份以后,市场七盛传江浙战争即将发生,人们担心一旦爆发战争,公债不能兑现而受损失,便纷纷抛售,投机者趁机推波助澜,公债价格一泻干里,仅在8月15日至20日短短五天各种公债价就分别下跌了5、6元至10多元不等。此次风潮,政府所在地的北京震动最大,北京的证券交易所在8月份两次停市,而9月份的期货交割时,由于交易者损失惨重,拒绝进行交割,迫使交易所停市4个月。
点评:证券行业中的风险,大多是人制造出来的,造谣生事,设局诱骗是最常用的手法,过去是,现在也是。没有多少新鲜手法。国债与股票的关系,2003年,有的券商几乎要跳楼。这大概又是一种历史的循环。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只是少数强盗在杀头前的豪言。大多数人则是默默地重复历史上笨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