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里的八十年代
最近有时间看了一个星期的电视剧,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电视剧比小说要好。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依我个人的看法,情节拖沓,人物苍白,文笔非常粗糙业余。电视剧则要紧凑得多,改编后再加上导演和演员的努力,大大弥补了小说的缺陷。
以前断断续续看过《永不瞑目》、《激情燃烧的岁月》正续集,感觉都不错,情节紧凑,悬念不断,而且人物很有立体感。这些就不说了。前段时间四川台正放《渴望》,《渴望》九十年代初刚放映的时候,我正自鸣清高,不看这种大众文化产品,这几天看了几集,颇有一些感慨。
《渴望》从文革演起,其实带有浓重的八十年代的色彩,对文革的描写也是八十年代“伤痕文学”式的。《渴望》里的人,穿得很土气,演员也很土,女的也不性感,穿得松松垮垮的。现在看来,演员神情也不活泼,其实符合当时八十年代的情况。那时的人可不都穿一些难看的工作服么?那个王沪生,总一副情绪低落的样子,躲躲闪闪的,李雪健演的车间主任,也窝窝囊囊的。不过有一个细节,却更有八十年代的特征。王沪生送姐姐走,姐姐上了车,还叮咛他,吃药,穿衣,别再感冒了。又把药给他,一天吃三次,每次两片。又扔了十块钱。王沪生看着火车走了,一阵风过,十块钱在地上飘。他那么落寞,拍得那么真实,那就是八十年代的感觉了,因为那个时代就那么落寞。那么浓重的书生气,可不就是八十年代么?
张承志《北方的河》,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气势恢弘,低沉婉转。看这一个细节:
两个人弯下腰,在河沟里的陶片堆里一块块翻找着,试着把陶片对上罐子的断口。一块块陶片天衣无缝地对上去了,彩陶罐渐渐地复原着。“啊,对上啦!又对上了一块!”她欣喜地悄声喊着,她已经深深地被这件彩陶吸引住了。
最后,只缺腹部的一块找不到。光洁流畅的线条从陶罐的肩部流到底部,只是中间残缺着黑洞洞的一块。“你瞧。多美啊,”她低声喃喃着,“可惜碎了。”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可惜碎啦,”她重复地说。
还有这里:
徐华北推开其它照片,把那幅静物移到阳光晒不着的地方。“苍凉古老的黄土高原。生的欲望强烈得逼人的一片树林。端庄、美好、宁静的陶罐子,可惜它碎了。”她听着徐华北低沉的嗓音。他的嗓音很好,低音浑厚,她想。他们都有这样的嗓音。“它是碎的,不可弥补地残了一大块,哦,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徐华北沉思着,斟酌着词句说。
“不仅仅是我们,”她怯生生地插话道,“这就是生活。”
多么精彩的描写,多少感叹!
另一个让我有所感慨的电视剧是《幸福像花儿一样》,我发现电视剧真是越来越精致了。这个电视剧描写八十到九十年代的转换,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当时我在学校,和这个片子里的人差不多,他们在部队,性质有点相似,都面临时代的转换,不过部队更封闭一些罢了。和他们比起来,我尽量躲在时代的背后,而他们在风口浪尖。所以他们的那种痛苦比我要集中得多。我91年大学毕业,在家里躲了三年,94年读研究生,短短三年,翻天覆地!我居然听到中文系的女生当众谈钱!说想去赚钱,不想读书!我目瞪口呆!在八十年代,这是多么庸俗多么可耻的想法!不过我很快释然了,这是她看王朔小说看多了,在调侃自己哩!当然,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这一点都不是调侃,时代确实变了。
电视剧便真切地描写了这一切。漂亮的大梅嫁给了断腿的高干子弟大海,经济浪潮一来,大梅“下海”挣钱,和大海离婚,还长篇大论地说到了外面的世界和里面的世界,那其实就是九十年代对八十年代的死刑宣判。大海痛哭,那种狰狞的哭,那种撕裂的痛苦,演得多么真实!不仅仅因为婚变,还因为精神被击垮了。还有孙俪演的那个舞蹈演员杜鹃,那个单纯、淳朴、倔强而又可爱的形象,真的可以乱真。这演员这么小,怎么演得这么好,这么细腻!她的那种对理想的追求,那种单纯的满足,是九十年代所无法理解的,也是世俗所无法理解的。同样,她在九十年代面前坚持自己的理想,又节节败退,又预示着八十年代被九十年代所击溃,全面崩溃的结果。
还有那个林彬,演员的分寸感也很好。林彬和杜鹃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安徒生童话》不断出现。这个细节独具匠心,妙不可言。只有真懂八十年代的人,只有真懂文学艺术的人才能设计出这个细节。八十年代可不就这样么?优美,单纯,而又不堪金钱的一击?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正渐渐变成一个商业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正渐渐变成一种商品关系,那些脉脉温情将无可挽回地彻底消失。中国大陆,毫无疑问,正在成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沙漠。社会越来越繁荣,物质越来越丰富,民主科学越来越成为现实。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这个世界进入文化沙漠的时代,文学艺术如黄鹤一去,永不再返。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