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之本-评十七大惠民


  十七大顺利召开,民生、民主、物价(房价)、收入差距、扶贫、农民工成为了关键词,“我国将进入全民保健国家行列”、“我国高度重视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择机出台资源价格改革方案”、“物价继续上涨可能性不大”、“公共财政投入重点普惠民生”、“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等一些列的政策倾向让广大的人民看到了希望。

  深感十七大的民生倾向之时,笔者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成扶贫新策略”中指出提高贫困线,并指出“贫困不传代”……同时,美林的2007年《亚太区财富报告》中称,中国的富裕人士拥有亚太地区20.6%的财务,平均每人拥有资产500万美元。截至2006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的2148万,加上已解决温饱但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的低收入人口的3550万,两项合计5698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人均年收入683元以下,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标准为958元,而国际通用的贫困标准为日消费1美元。

  如此数据的对比,十七大指出分配问题、扶贫问题、物价问题、公共财产投入倾向等等,都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贫富差距,全民保障。分配问题:一次分配平等,重点调整二次分配,年收入100w和年收入1000元,1000倍差距如何调整。调整10%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已经让高收入者承担不起,再大这些控制大部分财产的人坐不住了,更何况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相对更大,尽管基数很小。扶贫这个问题我不想再讨论,似乎有种越扶越贫的趋势,尽管政府不断的尝试,从鱼到渔。物价及一些保障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缓解生活的压力,但是做到的也只能是这些。公共财产的投入倾向:普惠民生,涉及了问题的本职,强调了对公共资源进入的普民权。

  贫富差距是全世界的问题,“先富带动后富”也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从圈地运动开始,中国何尝不是?改革开放的30年,全力做蛋糕,提升经济整体实力。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变相的“圈地运动”,通过优势资源的掌控,优先发展,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经济发展了,贫富差距出现了,带动、扶贫、保障、分配的问题接踵而来。而这些并不是根本的问题。优势资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让他们更具有优势资源,而未发展起来的很难以获取这些资源,更何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在这里,十七大的公共财产拖入重点普惠民生,让笔者深感党正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贫困不传代”,根本上需要贫困者能公平进入国家社会资源、享受和利用这些资源,也即形成社会资源公平的进入制度。笔者曾与某学者谈及该话题时,解决贫富差距的根本在于让贫穷人也拥有富起来的机会,能公平地进入各项社会、政府资源。改革开放30年,致力于如何做好做大国民经济这块蛋糕。而30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讨论如何分配这块蛋糕:让更多的人得到蛋糕,更重要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公平的参与这块蛋糕。

  公共财产投入重点普惠民生,这是重大进步,在教育、培训、工作、医疗等方面加大投入,这是希望。优势资源的公平进入这是创举,政策的平等享受这是根本性的保障。优势资源者不再拥有特权优势,劣势群体尝试公平机会,这是我们希望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