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故乡?——童年即故乡!
昨天下午《西方美学史》课上,继续讲授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主要是他有关“美是什么”而非“什么是美的”的思想。其间,在讲到柏拉图关于“回忆”的思想时,问一个韩国留学生同学:你的故乡是哪里?她答:韩国。我说:错了;你的故乡应该是“童年”,童年即故乡。在听了我的讲解之后,她会意地点点头。
何处是故乡?——童年即故乡!童年之外无故乡。
故乡,是古今中外所有人,特别是诗人和艺术家魂牵梦萦的地方。可以说,没有故乡,就没有艺术,就没有“美”。柏拉图在他无与伦比的言说中,所欲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回到故乡即童年吧,到那儿才能找到“大美”。
柏拉图为我们指证了找到“大美”的两条途径:一,通过心灵而非感官,即哲学的方式;二,通过感性而非理性,即艺术的方式。
众所周知,柏拉图的“理念说”将认识分为四个等级,它们由高到低依次是:
1,(超越的)范式;
2,神的作品(大自然);
3,工匠的技术性的产品;
4,艺术。
这四个等级中,低级的是对高级的模仿:自然模仿范式,工匠模仿自然、艺术家模仿工匠。照柏拉图的说法是,“大美”作为最高理念,在最高一层——范式——里。因此,“大美”不是感官的对象,只有心灵才能把握它。言外之意,哲学家是可以认识“大美”的。
柏拉图将艺术置于最低一层,它看起来离“大美”最远。吊诡出现了:离“大美”最远的艺术,何以能够成为通达“大美”的途径呢?柏拉图说,艺术家是被神、缪斯附体的人,他们是在心醉神迷中接近“大美”的——“神智清醒的诗遇到迷狂的诗就黯然无光了”。
柏拉图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这里:最远的,就是最近的;童年即故乡。怎么来理解这一点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就近取譬:人与父母、妻子或丈夫孰近?当然,与父母最近了,要不,验验DNA?而实质上,众所周知,夫妻之间是最近的。明乎此,则我们每每指出生地或童年曾经生活过的物理时空性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地方为“故乡”,是多么地肤浅啊!——故乡,是一个超越时空的“精神性”的概念。
以往,我们往往给柏拉图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其根源就在于他的高于一切的乌托邦性质的“范式”概念的设定。岂不知,柏拉图的“范式”,恰恰是社会人——神智清醒状态的人——遗忘的地方。而这个被我们理性人遗忘的地方,除了“童年”、“故乡”之外,还能是哪里呢?!柏拉图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让我们“回忆”的,不就是故乡——童年吗?!
故乡、童年,何曾失去过?它仅仅对我们这些远离故乡、童年的人暂时地退隐而已。当我们与它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也就是与它越来越近的时候。出故乡之路即回故乡之路。哲学和艺术,都是指导和帮助人们发现故乡、童年的。以此为标准,那些不能够指导和帮助人们发现并回到故乡、童年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和艺术。
哪里有“大美”?——“大美”在童年,在故乡!
何处是故乡?——童年即故乡!
用《现代人生哲学: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的话说就是:你若不走到冬季——超越自觉性阶段而进入自然性阶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美”就与你无缘!《现代人生哲学》者何?——一套指导并帮助人们找到并回归故乡、童年的哲学理论罢了。
——可怜的,迷失了回归故乡、童年之路的芸芸众生啊!
20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