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火爆,基金发行火爆,新股民入市火爆,新股IPO同样火爆。
宏源证券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86家上市公司完成IPO(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达到2983.27亿元。其中,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70家,沪市主板上市16家。
2000年,新股IPO募集资金为999.56亿元,这一“历史性”的记录一直保持到2005年。但在去年,在大牛市的“助力”下,新股IPO一举突破2000亿元,达到2729.96亿元,今年再创新高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
A股市场曾经对于新股发行有一种“天然”的恐惧。以前一年300亿元的额度能将股指打下一“截”,而现在一年超过千亿元竟然像没有发生什么一样。此一时,彼一时,市场环境的不同以及投资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容纳更多的新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最典型的例子是近期H股的快速回归热潮。建设银行、中海油服、中国神华、中石油等的鱼贯而入,着实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建设银行募集580.5亿元、中海油服募集67.4亿元、中国神华募集665.82亿元,哪一家的融资都不是小数目。特别是中国神华,更是刷新了多个记录,有的指标甚至成为今年世界资本市场之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经历多年的发展后所取得的成果。
“圈钱”这一字眼广为投资者所诟病。在股改前,上市公司重筹资、轻回报的陋习曾被市场质疑。由于原先两大股东群体之间利益上的割裂,导致上市公司大股东唯“圈钱”是任,有条件要“圈”,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圈”,是以股改前的A股市场被投资者形象地称为“圈钱市”。
如今的市场与原来相比已是大不相同。股改之后,至少上市公司股东之间利益割裂的局面有所改观。资产注入、整体上市风潮的兴起,对于提升整个市场上市公司的质地无疑能起到较大的良性效应。
但这并不是说,股改后上市公司就摆脱了“圈钱”的本质。
中国证监会推出新股发行询价制的初衷,是为了新股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发行。在询价制实施初期,以20倍的市盈率发行成为市场的“潜规则”,很少有以30倍的市盈率发行新股的。而自此轮大牛市以来,新股发行价格却有愈“询”愈高之势。统计资料显示,今年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29.6倍,这在以往是不想象的,但如今竟然就了现实。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如此的局面?
毫无疑问是整个市场股价的水涨船高。中国证券市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大行情,上市公司的融资额就越高,这已为历次行情所证明,此轮大牛市亦同样如此。
而问题则在于,如果上市公司真的是需要募集资金,那倒无可厚非。但是,某些上市公司不改股改前的思维,抱着“不圈白不圈”的陈旧观念,大肆进行所谓的“融资”活动,更让其“圈钱”的本质暴露无遗。
在监管层出台新的上市公司融资管理办法之后,再融资的门槛(如定向增发)明显降低,这其实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打开了方便之门。去年再融资开闸,诸多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如火如荼,却也说明监管层的这一思路值得商榷。
在融资问题上,监管部门还缺乏后续的责任倒追制度。投资者常常可以看到,上市公司在融资或再融资时,往往将项目的前景描绘得非常诱人,能增加多少产值、增加多少利润、每股收益又能增加多少等。实际上到了见“公婆”的时候,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个中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
因此,监管层有必要收紧融资与再融资的口子。既然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达不到预期,就必须进行责任追究,包括保荐人、上市公司的高管等。如此一来,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必定会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