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从不起眼的小创意开始


  每一个伟大的创新往往都是从一个小创意起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每一个伟大的创新又都是由无数个小创意汇聚而成。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完成,需要从小创意起步,也需要许多小创意的不断融合、不断碰撞。小创意就像山涧溪流,在融合与碰撞中汇聚成大创意的江河湖海。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重要的创意都是通过企业内部职员相互交流信息而得到的。因此,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小创意汇聚的机制或环境,是能否让自主创新生根开花的关键。这也许就是自主创新中自主二字的意义所在。

  自主创新,既强调创新,更强调自主。这样讲至少应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字面意思,即以自己的力量为主来创新。第二层就是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自己拥有的智慧潜力的机制和环境。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后者,前者就是一句空话。

  一些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大都十分重视如何创造条件,让小创意能够更顺利地融合、碰撞或汇聚。比如,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专门为中小企业设立了信息交流中心,为他们组织一些信息交流活动;又如,许多西方企业中都有一套知识管理的体制,其目的之一就是促进信息与创意的流动和传播;再如,有的瑞典企业刻意把两个相关部门安排在一层楼,让他们能够利用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候来交流。

  自主创新的关键其实就在于系统内部的信息流通渠道是否畅通,能否真正实现技术与信息的共享。小到一个车间、一个企业,大到一个行业、一个社会,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机制,流动的信息与创意经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碰撞,就会产生出“裂变效应”,不仅会创造出丰硕的成果,更能营造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自主创新的环境。最终,在这个环境中工作的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创新的习惯。

  因此,自主创新也就不只是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多少,或者是选择什么项目的问题,它更多地取决于能否让小创意流动起来。这和我们以前搞过的“两弹会战”在理念上有相通之处。当年的大会战集中了全国各方面的人才,不只是人员到位,更重要的是这批人员都是各个行业精通业务且颇有建树的骨干,他们在一起会战,就是创意的大会战,最终当然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力量。这样的会战虽然是特殊时代的特殊方式,但它所体现出的“会战精神”却并没有过时。

  如今,我们身处高科技的新时代,有着远比当年大会战时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应该而且也能够为创意的流动与碰撞创造更好、更多的机会。小创意引发大创意,大创意又会激励出无数个新的小创意,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自主创新才会形成汹涌澎湃的江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