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理与企业形象的管理(3)


  二、理寓于象中

 企业形象的塑造不仅仅只在于“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更重要的是“理念识别”。“理念识别”是“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的基础和灵魂,只有把企业的理念贯穿于“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之中的企业形象塑造才算得上真正的企业形象的塑造;相反,也必须要通过“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来表现企业的理念,从而展示一个企业的形象。理念的东西是深层次的东西,是企业及其广大员式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隐性的。它只通过表现于外的“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来表现。从哲学上讲,这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法,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反映本质,或是本质的一个方面。按照《周易》的说法,“象”反映“理”,“理”寓于“象”之中,通过“象”来认识“理”。即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周易》的“象”不是为了“象”而设“象”,它的目的是要通过“象”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理”,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周易•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赜者,杂也。即是说,圣人看见天下极其复杂的事物,就设立八卦来比拟它,象征其事物的本性,这就叫做“象”。还说:“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象此者也”。这里的所谓“此”是指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本质及其规律。也就是说,易象是反映宇宙事物之“理”的。相反,“理”也就寓于象之中。在《周易》中象和理是统一的。在历史上,易学分为义理派和象数派,这两派把理和象分割开来了,是有片面性的。应该说是象中有理,理中有象。明代来知德主张理气象数的统一,他说:“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之谓也。舍象不可以言易也”。“易与诸经不同者,唯有此象而已”。“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之理,咸可弥纶天地”。(《周易来注•系辞下》)理寓于象中,从象中求理。如谦卦山下地上,有地在山下之象,于是含有谦而亨通之理。不论天道、地道和人道都崇尚“谦”。“天道亏盈而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只有谦万事万物才能亨通。所以,主张在财富分配上“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即减少富人的财富来增益给贫困的平民,衡量贫富的差距来使之公平。因为,“谦”是宇宙的法则,所以,不得不应该如此。作为个人来“谦”是一仲美德,“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劳谦,君子有终,吉”。有功劳而又谦逊的领导者,他在民众中就会有很高的威望,民众很敬服他。这样的人做事能够获得成功,因为,万民敬服,就有号召力,民众就会支持他的工作。由此可见,在谦卦的地在山下之象中,就包含着这么多的“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十分清楚地知道“理寓于象”中的道理了。由这个“一斑”,就可见“一般”。

 《易传》还说:“以制器者尚其象”。这是因为在象中含有制器之理。如商品交易之理寓于噬嗑卦的卦象之中,“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噬嗑卦是下震上离,离为日。震,动也。此卦的卦象是人在太阳下运动。日中为市,就是众人在中午的阳光下来往不仃地进行交易,神农氏创造商品交易市场,就以这个卦象为根据的。再如,船在水上运行的原理寓于涣卦之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盖取诸涣”。涣卦是坎下巽上,坎为水,巽为木,有木在水上之象。古代的舟楫皆用木所造,水能浮木,就等于水能浮舟,于是据此理而发明舟楫,用以渡河行远,使天下受其利。还有,弓箭之理寓于睽卦的卦象之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睽卦是下兑上离,兑为竹,为小木,离为绳。睽卦的卦象是小木加在绳上,就象箭加于弓弦之上。黄帝据此,发明了弓箭。事例不再往下举了。总之,《周易》认为,理寓象中是一个普遍的真理,“象理”不能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