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已经在全国推开,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实行了“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新机制,明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改革之后,财政经费投入增幅较大,在巩固和完善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免除学杂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实施边“免”边“补”,既有效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又明显提高了运转保障水平。
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财会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一,会计基础工作较差。绝大多数学校财务基础薄弱,没有会计报表,没有会计档案,“包包账”、“流水账”、“烟纸盒账”等不规范的原始单据普遍存在。
第二,核算不实,账务不清。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基建账,基建项目文件不全,白条入账现象普遍。有的学校总账与明细账不分,核算科目过于简单,基建资料缺失。许多学校票据审核把关不严,白条大量存在.一些学校为了多报债务,人为调账,多列支出,少计收入,甚至伪造假合同、假依据、假基建专账和假会计凭证等。
第三,挪用专款,乱收乱摊。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经费非常紧张,另一方面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在少数地区还比较普遍。有的将杂费收入没有全部用于公用经费,而是用于发放教职工的津补贴,有的将上级的专项资金挪用,用于偿还债务。
第四,财会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财会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以致一些学校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有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十分混乱。有的学校校长随意高息借债,旧债未还,又添新债;有的学校校务不公开,开支都由校长一人说了算,暗箱操作;有的学校财务人员既是会计,也兼出纳,严重违背《会计法》的规定。
第五,资产家底不清,流失严重。由于近几年来人口出生率下降,部分学龄儿童随外出打工的家长到城里就学,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教育部门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校点撤并,学校锐减。对撤并下来的学校,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清产核资,也没有进行资产处置,大部分学校资产被闲置。由于相当多的学校资产家底不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第六,财会队伍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学校没有专业会计,大多靠教师或后勤人员兼任会计出纳,并且素质低下,有的连会计分录也不会做,只会记简单的流水账,更谈不上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
上述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这次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逐步实现农村中小学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
财政部规定,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在不改变学校经费使用权的前提下,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体制,并由县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及农村中小学校共同组织实施。
湖北省的做法主要是三大举措。
一是规范县级财政、教育部门的职责。
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和要求,组织农村中小学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时间下达预算控制数和批复农村中小学部门预算;按批准的农村中小学年度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拨付资金。每年新学期开学前,视情况采取预拨资金等办法,保证农村中小学运转资金及时到位;对农村中小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使用效果进行考核;对县教育局、农村中小学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农村中小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指导农村中小学校编制本单位年度部门预算草案,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基本情况,向薄弱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汇总报送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县级财政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数和预算批复,向各农村中小学下达部门预算控制数和年度预算;汇总审核农村中小学校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提出经费申请;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对农村中小学校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内部审计;定期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二是明确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职责。在经费保障新机制下,以各中小学校为基本核算单位,校长对学校的财务负责。农村中小学编制完全的部门预算,学校的各项收入统一纳入县教育局的二级部门预算;预算外资金一律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用时由学校提出申请,县教育局审核,送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通过国库或财政专户直接支付到最终工程、商品、劳务提供者,资金不再拨付到中小学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上;原由乡镇负担的农村中小学校经费,上划到县级财政;农村中小学校由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会计、出纳,履行各自职责,负责会计核算、记账、报表等工作。如果农村中小学一时不能配齐专业会计的,可请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帮助中小学代理会计事务工作。通过纸质或网络按旬或按月上报到县教育局财务科、股汇总。村小、教学点的财务管理纳入所属中心小学管理、核算。学校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国库改革的规定在商业银行设立零余额账户,分为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用于核算学校收支。
三是启用新财会核算管理软件。全省使用“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软件管理系统”和“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软件管理系统”。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将做到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纵向联网和县财政局、教育局、中小学三个层次的横向联网,所有的财务收支、报表和中小学国有资产的信息资料,全部录入财务与资产管理的两个软件信息系统。各中小学校将财务核算和国有资产信息资料全部录入软件系统后与县教育局财务部门联网,县教育局与县财政局联网,供各级财政、教育部门适时查询、检查、监督、处理财务与资产管理的工作。
(根据有关会议资料整理)
然而,当前农村中小学财会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一,会计基础工作较差。绝大多数学校财务基础薄弱,没有会计报表,没有会计档案,“包包账”、“流水账”、“烟纸盒账”等不规范的原始单据普遍存在。
第二,核算不实,账务不清。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基建账,基建项目文件不全,白条入账现象普遍。有的学校总账与明细账不分,核算科目过于简单,基建资料缺失。许多学校票据审核把关不严,白条大量存在.一些学校为了多报债务,人为调账,多列支出,少计收入,甚至伪造假合同、假依据、假基建专账和假会计凭证等。
第三,挪用专款,乱收乱摊。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经费非常紧张,另一方面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在少数地区还比较普遍。有的将杂费收入没有全部用于公用经费,而是用于发放教职工的津补贴,有的将上级的专项资金挪用,用于偿还债务。
第四,财会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财会核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以致一些学校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有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十分混乱。有的学校校长随意高息借债,旧债未还,又添新债;有的学校校务不公开,开支都由校长一人说了算,暗箱操作;有的学校财务人员既是会计,也兼出纳,严重违背《会计法》的规定。
第五,资产家底不清,流失严重。由于近几年来人口出生率下降,部分学龄儿童随外出打工的家长到城里就学,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为了整合教学资源,教育部门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校点撤并,学校锐减。对撤并下来的学校,绝大多数没有进行清产核资,也没有进行资产处置,大部分学校资产被闲置。由于相当多的学校资产家底不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第六,财会队伍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学校没有专业会计,大多靠教师或后勤人员兼任会计出纳,并且素质低下,有的连会计分录也不会做,只会记简单的流水账,更谈不上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
上述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这次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逐步实现农村中小学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
财政部规定,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在不改变学校经费使用权的前提下,对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局管”体制,并由县级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及农村中小学校共同组织实施。
湖北省的做法主要是三大举措。
一是规范县级财政、教育部门的职责。
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和要求,组织农村中小学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时间下达预算控制数和批复农村中小学部门预算;按批准的农村中小学年度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拨付资金。每年新学期开学前,视情况采取预拨资金等办法,保证农村中小学运转资金及时到位;对农村中小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使用效果进行考核;对县教育局、农村中小学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农村中小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指导农村中小学校编制本单位年度部门预算草案,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基本情况,向薄弱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汇总报送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县级财政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数和预算批复,向各农村中小学下达部门预算控制数和年度预算;汇总审核农村中小学校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提出经费申请;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对农村中小学校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内部审计;定期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二是明确农村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职责。在经费保障新机制下,以各中小学校为基本核算单位,校长对学校的财务负责。农村中小学编制完全的部门预算,学校的各项收入统一纳入县教育局的二级部门预算;预算外资金一律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用时由学校提出申请,县教育局审核,送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通过国库或财政专户直接支付到最终工程、商品、劳务提供者,资金不再拨付到中小学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上;原由乡镇负担的农村中小学校经费,上划到县级财政;农村中小学校由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的会计、出纳,履行各自职责,负责会计核算、记账、报表等工作。如果农村中小学一时不能配齐专业会计的,可请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帮助中小学代理会计事务工作。通过纸质或网络按旬或按月上报到县教育局财务科、股汇总。村小、教学点的财务管理纳入所属中心小学管理、核算。学校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的前提下,按照国库改革的规定在商业银行设立零余额账户,分为国库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用于核算学校收支。
三是启用新财会核算管理软件。全省使用“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软件管理系统”和“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软件管理系统”。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将做到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四级纵向联网和县财政局、教育局、中小学三个层次的横向联网,所有的财务收支、报表和中小学国有资产的信息资料,全部录入财务与资产管理的两个软件信息系统。各中小学校将财务核算和国有资产信息资料全部录入软件系统后与县教育局财务部门联网,县教育局与县财政局联网,供各级财政、教育部门适时查询、检查、监督、处理财务与资产管理的工作。
(根据有关会议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