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我”人生的修养之道


  “克我”,就是“克已”和“自制”,五行的生克规律决定了不同系统、不同层次都不同的生克内容,不如此就不能保持系统的平衡。人,在社会生活这个大系统中无论居官,为民,待人,处世还是创业竞争,带兵打仗,都要遵循人类社会的“克制”之道,通过法、礼、情的规范,生存发展。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万事万物都有度的限制,做人要有规范和约束。个中的奥秘悟道者,主动“自制”,合道而行,苦恼、麻烦自然化去,乐土就在觉悟中。执迷不悟才“苦海无边”,世间广狭,皆由自造。

  1、治国者克已自制之道

  三千多年前,就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总结。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怎样才可以治理好国家?”,太公提出成为受天下人民爱戴并统治天下的君主所必须具备和六条标准;“君王的胸怀开阔,度量宽宏,才能包容天下;重信义天下能信服,而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覆盖天下,天下必然归顺;恩泽百姓,才能安定天下;权力鼎盛足以威震天下,才能不失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则天运不能移动,时事变化也不能改变。”

  以前中国人讲领袖称为“天子”,宇宙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常规,天道有为而生长万物,领导者只要将自己目标(比如政治家民富国强的理想)藏之于心,不必明告他人,或与人争论,坚持将心里想的付诸实行,就行了。这就是统治者要谨守中档,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统治者的气质,要像龙首一般,高耸在云端能看得很远,俯视又能看得很深,洞幽察微,威仪庄严,令人莫测高深。统治者要以静制动,默默聆听下属的看法,既不首肯,也不拒绝。

  统治者克已自制之要首先是端正已身。“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主严明,其下畏法”。

  统治者要要定民生,决不从民众那取利。表面上看是给予,实际上因广布恩泽,而获天下人的爱戴,予取之道神妙之极,不为常人洞察和所见。

  若做一名贤明的统治者,还须安祥冷静,千端万绪,均合变通。谦和尊敬的待人接物;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严历而又能宽容待人,刚柔相济处世;克已奉公;励精图治。切忌“一言堂”,打杀谏诤者;君暗臣谀。

  (2)将帅治军的克已自制之要

  将帅的品德修养,脾气个性,对将帅统军御众,运筹帷幄,临敌决断,创业守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统军作战,创业守成,不仅对付的是敌人和对手,而且还战胜自己的缺点。孙子举出“五危”告诫将帅,凡事不能感情冲动,意气用事,以免遭覆军杀将的后果。“将帅一般有五种致命的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人诱杀;临阵畏惧,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人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被敌人淩侮而轻举妄动;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人污辱而失去理智;就可能被民事烦扰而陷于琐事之中.这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来,将帅被杀,都是这五种原因造成的。

  将帅还要犯导致失败的十二项大忌:①优柔寡断②肆意惩罚③办事不公④厌恶忠言⑤挥霍无度⑥受人离间⑦轻举妄动⑧疏远贤能⑨贪图私利⑩亲近小人11.轻视防守和管理12.无人认真执行命令

  (3)社会共同遵守的克自制之要

  (4)治家者的克已自制之道

  家庭是国家的基础,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治国治家的道理一样。治家的根本在于反身修已,治家最要紧的是威信,威自信服来。治家者以身教,方可联属一家人之心,取一家人之信,方可为一家人所敬畏。家长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感到他的家中人,使家中父子、兄弟、夫妇各安其分,以相敦睦,无须忧劳费力就可得吉,治家亦要从开始时就立下规矩,加以教育、约束,否则一开始就放任自流,伦序搞乱,子弟变坏,将不可收拾。治家也不可过严或过宽。

  (5)用人的克已自制之要

  用人不记仇,举贤不避亲;提拔人才前,不宜流露喜爱之情,更不宜多宣传他,以使他免遭他人嫉妒,成为众矢之的。应多给他条件,使他凭业绩立足。

  (6)对待上级的克已自制之要

  无论上级怎样“平易近人”、“打成一片”,你都切不可忘记自己的名份和地位,不可“近者则逊,远者则怨”;更不可窥视或偷取属于上级个人所有的一切。得到不可言传的好处的恩遇或好处时,对外必须克制得意之情,任何泄露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一次泄密轻者失去上级对你的信赖,重者会给自己引招麻烦。该秘不秘,其祸无穷。

  (7)经商者的克已自制之道

  什么钱可赚,什么钱不能赚,什么人的钱可赚,什么人的钱不可赚,对什么人要分文不取,对什么人要慷慨解囊。这些,都要明智,要有克制。君子取财有道,要注意商业道德,切勿认钱不认人,更不可只记住一个“价值规律”,而忘记了生克规律,因果规律。

  (8)处理周围关系的克已自制之要

  富裕时,要上周围的邻居也都受益,造福一方。有意识地把一部分利益主动地撤出去。地方官员和百姓就是“土地神”,谁领悟了这一点,谁就不会被动的被人敲榨、摊派、找碴、盘剥。主动撒与被动地付是个平衡数,但效果却不大一样,只看你会不会用克之道去处理而已,处理得法时,主动撒出去的数会越来越低于被动付出的数。以已业带动周围百姓兴,以已利使周围都获利,如此,这些“土地神”就会保你平安,甚至群星捧月,高唱赞歌,自己富起来时,要克制将他人和下属全部剥夺的占有欲,共同的利益才能组成共同奋斗的集体,要搞水涨船高。若水落石出,你这露出之石必遭风剥、日蚀、大浪冲刷。

  (9)争讼时的克已自制之要

  不是敌人之讼根本不要进行,如此,可免灾无事。能不争讼便不争讼,在迫不得已必须争讼时,也要保持冷静头脑,和平沉静而不过激。无讼为上,息讼为次,最不好的是坚持把争讼进行到底。处于讼的时候,请一位德高望众的权威人物来调停裁决,是唯一可行而有利的办法。处于有利的地位,一定要把争讼进行到底的人,一般来说没有好下场,总要惹祸,甚至丧身。

  (10)克人时的克已自制之要

  处理一个人就是一个政策。一个人的行为让你震怒,当你本能的要收拾他时,要提醒自己冷静一下,这一刀下去,可能是错的,尤其是处理工作上一直勤勤恳恳或者有成绩的部下时,更需三思而后行。克人时,无论怎样可以信赖的人反映情况,都只能做参考,无真凭实据,不可轻下结论。一旦铸成冤假错案时,追悔莫及,克下时,要注意,先恩后威,恩威并用,宽严适当,内严外宽。对人无大恩,更不可轻动惩罚。批评教育人时,切忌在批评了错误后,再加侮褥性词句,也不可讽刺挖苦。批评要掌握分寸、界限,过激过猛,你就成了寇了。

  (11)无力反抗时的克已自制之要

  含辱忍让,敬而待之,不与之争,太刚必折,太直必蹶,以屈求伸。能忍人所不忍者,和能为人所不能。小不忍则乱大谋。远谋方有深韬略,方能趋利避害,而不因一时的感情而用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半,不足为勇。猝然临之不惊,无故如之而不怒,才是英雄本色。忍得住耐得过,才是自在之境,

  (12)得志时的克已自制之要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让自己的欲望畅达,虽是人之常情,但贤者能自制,自戒而不过度。得意时须早回头,否则弓满则折,月满则缺。知足常乐,终生不悔;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要居安思危,处进思退。名利之地,退一步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自古以来,功震主者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得志时,要事上敬谨,待下宽仁,切不可把聚光灯转向自己。得志而恣势弄权,拉宗派,搞山头,建独立王国,分庭抗礼,是自取灭亡之路。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13)困境中的克已自制之要

  世态变化无极,万事必须达观。明道吉,生死成败一经自然。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毁誉褒贬,一任世情。明智的人急处站得稳,高处看得准,危险境地早回头。藏才隐智,任重致重。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世间的事情,退即是进,退一步海阔天空。没有过不去的事,时间一到,一切化掉。

  (14)知密时的克已自制之道

  明机巧而不泄。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自己的诀窍和机密,世间万物又都是虚实相间,不知此理者,在知机密后便随意泄露,或以此要挟,或浅尝辄止,在沿不深知其理、其用的情痀去,便到处去揭“伪”,以此扬名或渫愤,此类行为是十足小人之举,轻者被人视为不讲行业道德,重为世人所憎恨,重者必然要危及他的生命安全。

  (15)日常处世的克已自制之要

  知足则仙风各异,心地能平稳安静,触处皆青山绿水。处世要道,不即不离。中和为福,偏激为灾。酷则失善人,滥则招恶友。情急招损,严厉生恨。浑然和气,处世珍宝。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路要让一分,味须减三分。德在人先,利在人后,必受人尊;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必受人敬。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废忘恩。功过不可少混,恩仇不可过明。

  对上要恭敬事奉,对下要谦逊以让。小人勉谦一时,君子安谦不易。谦逊亨通是万世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