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大开口”往往是股价高企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志?


狮子大开口”往往是股价高企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志?

我们已经注意到管理层在尽可能地挽救即将崩盘的大盘,而一如既往地抛出一枝枝橄榄枝,如QFII降低入市门槛儿,从而表明连QFII都想参与的市场难道国人还不敢?

同时号召实力公司如联通拿出巨资20亿元回购自身早先所实现的配股部分;同样已经破发的国航大股东把圈走的钱再拿回来买回自己刚刚才卖掉的流通股等等。

但这一切都无法挽救这个高不可攀的市场。

高在何处?不是我说了算?而是具有圈钱能力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在说?是它们告诉我们这个市场股价高得吓人的?

看一看一些公司圈钱的本领有多大?

 深能源:非公开发行股票12·5亿股,比总股本12亿还多点,如果从深能沽那种强势来看,如果行权的话,则股价保持到6·5元左右,则可圈走81亿元。

再看我们的小盘房地产股深南光:非公开发行1·4亿股,与总股本1·392亿股基本相当,如果按8元计算则可圈走11亿元。

当然还有更多的圈钱公司和圈钱方式!

显然要获得圈钱成功不是自己想圈就能圈的,它至少应该通过相关管理层的首肯后才会变成事实?但至少需要巨资来打造圈钱成功?

要不然过去的王小石式的人物非常吃香?但今天类王小石就消失了吧?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狮子大开口”式的圈钱行径充分地表明了类王小石人物还十分火暴?

这从增发到配股成功以及直接地大量发行新股来看,无论大盘怎样岌岌可危,快速地发行新股并快速地实现上市交易,都说明了类王小石式人物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巨大得相关人员都会拜倒在其石榴裙下?

或许我们从三板的大自然申请上主板三次都失败,到广东传媒放弃转板来看,都说明了任何想转板的公司如果一毛不拔是不可能的?而这两家试图这样去做?但最后失败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它们本身无法圈到现金?那来的钱去买通类王小石人物及更大的权威者?

当然作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圈钱的公司来说,抓住目前股价经过一年多的运作达到高位区来说,此时不圈钱还等何时?难道真要等到股指暴跌才圈钱?到那个时候才圈钱不是傻子也是一个半傻子?

因此在狮子大开口的时代作为散户参与者而言,由于资金的有限性,炒家往往在平台区反复运作,一旦破位下行三分之一或更多时你可没有资金补仓,从而让你干着急?为了保险起见,既然想参与而又不被套,拿出总量资金的三分之一,就可避免炒家的这种做法,一旦被套在低位才可继续补仓,这样你才能最终战胜炒家。

事实上,你从28日本该为“0”元的万科沽身上就能看到我们的炒家是多么地富有人情味,那就是缓慢地回“0”,而不是一口气,其目的让你参与获小利?最后来不及出逃而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