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到河南农村走了一趟,愕然发现,人民币“假币流通体制建设”也颇会追时兴、赶时髦,推动它的“乱世豪杰们”已经涌进了广袤的农村大地。
小卖店验钞机年进假币三千元
2005年,小刘(化名)开了一家小卖店,由于靠近集市,人口相对集中,消费需求比较旺盛,生意异常的红火,在消费旺季,竟然日进斗金。目前,小刘又在策划扩大门店经营网点的战略了。
然而,小刘每天都有一个让他挥之不去的隐忧:假币。
据小刘介绍,从2005年3月开业至今,他的口袋里已经收进了将近3000元的伪人民币大钞。
“你说怪不怪!我们还有验钞机呢,每次都拿它验验。生怕收了假的。最终还是免不掉!这造假的人真他妈能耐!拿什么东西造的呢,真能以假乱真啊!”
“那你据收过假票吗?”我问他。
“收过。太多了。”他一脸的无奈,“不说每天碰到过吧。一周怎么也会碰到几次。有时候一看就不像真的。有时候拿不准,就拿验钞机验。验出来就不要。验不出来,就倒霉了。”
“万一验不出来怎么办?”我继续追问。
“怎么办?凉拌。没辙啊!”小刘抽着烟,玩笑着不说话了。
“那怎么办?”在小刘旁边乘凉的一个老汉啃着半叉儿西瓜气氛地说,“混出去呗!谁他妈愿意拿着假币呀?银行发现就没收,国家有能耐你管一管造假的啊,就会管小平头老百姓!这是他妈什么世道啊!”
恐惧和拮据是假币流通的泵房
啃西瓜骂人、愤世嫉俗的刘老汉也是一个受害者。
据了解,刘老汉喜欢打麻将,农闲时节跟几个牌友一坐就是一天。在附近企业上班的四个儿子,每人每月都给他一百块钱零花钱。老汉吃得简单,都是地里、院里出产的,花不了多少钱,穿的东西,好几年不用换,亲戚乡里走人情,有四个儿子,现在也不需要他开支了,所以每月四百块钱的零花钱实际就是他的“开心钱”。
而刘老汉的开心法儿,除了打麻将,别无它图。
但就是这麻将,近来也让老刘头心惊胆颤了。因为什么呢?俩字儿——假币!
据一个了解内情的人透露,2006年春节,刘老汉手气特别好,每天都赢,还不到初十,就进账了800元现钞。过了
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在当地,目前不但赌场成了假币的出口,小卖店、游戏厅、台球城、歌厅……几乎全都是假币大军最热衷的沙场。
“城里人都精,对假币一看就知道。村里头好混!”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小伙子刘生(化名)说,“有人收了假币,就找亲戚朋友跟他一块花,花出去了就给人家点回扣。谁家钱来得也不容易。责任不在他们。”
让人头疼的问题
河南的出差回来,所见所闻着实让我吃惊。我的心里始终萦绕着一片阴云。
如今,在建设新农村如火如荼的时候,假币这个毒虫却也“颇具慧眼”地看上了广袤的农村市场。而农村对于假币的流通还存在着天然的保护屏障!
这不禁让人疑问重重:在中国广袤的农村,究竟有多少假币在流通?而这些假币的存在,对中国金融安全又意味着什么?在它面前,中国金融政策失灵的可能性有多大?打击农村假币,该如何进行?如何才能协调销毁假币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如何才能搞好打击造假与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假如这些关系处理不当,中国经济将会遭受多大程度的损失?什么才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源头和抓手?
这一系列的问号,全是令人头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