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都洛阳是正统的丝绸之路起点
文/图:翟智高
以往所说“丝绸之路”起始于西汉(公元前138年),西汉之后才是东汉,所以“丝绸之路”的起点理所应当是西安。有官员说,“‘丝绸之路起点’在概念上可能是没办法明确定下在哪个城市的”。有人认为“丝绸之路”起点定在洛阳不对, 说“丝绸之路”起点定为汉代两京,即西安、洛阳。从更久远的历史事实看,以上的论点是片面的,洛阳应是正统的丝绸之路起点。
作为东部平原到西部丘陵山地的过渡区,洛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这里有夏王朝故都二里头、商王朝第一个都城偃师商城、西周王城和成周城、汉魏北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由此引来后世争夺洛阳的战争不绝于史,“得中原者得天下”,“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图,洛阳地理及五大都城遗址位置图,
下图,“丝绸之路”起点在洛阳图(北京万寿寺藏品)
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更合乎历史的真实,因为早在八千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伊洛地区先民就使用了用坚硬的动物牙齿磨制的骨针。洛阳伊川龙头沟的先人,就已使骨针引丝缝衣了(参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考古新发现:伊川发现裴李岗文化骨针”):
与上述古针、锯齿石镰同时发现的,还有契刻骨片,更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实物见证
洛阳伊川大莘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刻画有契刻符号的骨片:
锯齿石镰:
锯齿石镰残片
洛阳先人用于狩猎(还有自卫)用的石质、骨质箭镞:
祭祀用的礼器---系列石凿:
伊川龙头沟系列石凿(侧面)
祭祀用的礼器---圆孔石钺(残)
祭祀用的礼器---白玉石璋(残)
从中国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在洛阳平原二里头建起宫殿群,到成汤在洛阳人伊尹帮助下,在洛阳平原又建起商王朝的第一个有宫殿的都城偃师商城,再到周武王与姜太公商议“将因有夏之居毋远天室”营建洛邑天保(都城),迁九鼎于洛阳郏辱“宅此中国”,再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确立东周五百年的为国都,古人一直认为“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当时代表国家文明的象征是使用青铜、玉器、丝绸。下图,洛阳平原二里头建起宫殿遗址出土的夏代青铜镶绿松石龙饰:
洛阳的成周,是周武王“宅此中国”的王都遗址,也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
何尊的最高价值在于尊内铸有铭文与西周成王洛阳有关
尊内底铸有铭文 12行、122字,记述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召诰》、《逸周书·度邑》等古代文献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
何尊铭文122个字。铭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周)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大意是说,成王继承王位不久,便开始营建成周,还按照武王的礼,举行福祭,祭祀是从天室开始的。四月丙戊,成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问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宅此中国),从这里来治理民众’。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周公的样子,有功劳于天下,完成使命,敬受享祀。王是有恭德,能够顺心的”。王的诰训讲完后,何被赏赐贝三十串,用来做□(周)公的祭器。这时是成王五年。何尊铭文证实了武王克商后向天祭告以及营建洛邑成周的重大事件。
洛阳是中国最早的商品聚集交易之地。
洛阳在历史上做为天下之朝市,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载于(《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和《史记、张仪列传》。)公元前316年,魏人张仪在秦为相,向秦惠王献计,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从先秦到近代,张仪所提出的战略计划多次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演,并且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围绕这条商旅交通线的军事争夺战达几百次之多。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与韩、魏联军在洛阳南部的决战,韩魏战败,被杀二十四万人。主帅公孙喜被俘,史称“伊阙之战”。
秦控制宜阳、新城,并迅速向东部南部推进秦昭襄王对新城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安排他的亲舅芈戎为新城君。芈戎是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弟弟。
“秦楚”交通线开通后,秦昭襄王对近在咫尺的西周天子并没有立即实施“居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的“王业”。而是充分利用东西交通线贯通的便利条件,将东南丰富的物产西运充实国力。同时,积极扶持商贸活动。
《货殖列传》是为春秋至西汉武帝时的部分商贾之人“立传”的,司马迁在传开头,便用老子的话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的风情画,“美其服”即丝帛之华美衣服。
下图,孔子到洛阳问礼于老子的遗址。老子回答孔子“和谐社会”是:“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史记·货殖列传》。又是一篇专门论述商品经济史的著作。从这篇著作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当时商品经济之盛确乎是我国历史上鲜见的。大规模经营活动的富商大贾如郭纵、寡妇清、卓氏、程郑、孔氏、邴氏(开矿冶炼),白圭、任氏、子贡(粮食生意)、乌氏倮、桥姚(畜牧业)等,太史公所推崇的白圭就是靠经营农业而巨富典型。
《史记、货殖列传》写到:“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白圭“乐观时变”的商贸经营表现 “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通过通过大作“丝漆、茧、帛絮与谷物”的易货贸易,赢得事半功倍的经济效益(“积著率岁倍”)。白圭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盖天下言治生祖圭”。
南方的丝麻漆帛和稻米全靠秦楚交通转运。当时周(洛阳)的大商人白圭,在新城君(秦昭襄王舅芈戎)保护下,大做丝、漆、茧、帛与粮食的以货易货贸易。洛阳此时已是丝绸漆帛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的商品生产从商品种类之多便可见其盛况。《货殖列传》一开篇指出的山西、山东、江西、北边的特产为数达30余种,“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有些特产还只是一些原材料,例如茧、丝,还须经过特殊加工,成为丝绸(帛),方能满足消费需要和商品贸易需要。
当时商品生产的种类,计有冶铁、制盐、采丹、采金、畜牧、丝帛、生漆等数十种,适应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这种现象,是周平王东迁,定洛阳为王都后,王纲解纽,统治松驰,工匠及其技术才稍稍流入民间。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有余粟,女有余帛”,农民也有了用以“易械器”和手工业品的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农工之间,百工之间,都需要交换,民间蕴蓄的潜力是巨大的。在不长的时间内,便出现“百工居肆”的局面。短短二三百年间迅猛发展的,在中国商贸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是个飞跃发展的时期。铁器的使用,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很多森林、池沼地带被开发出来变成良田,各国人口大量迅速增加,种粮植桑,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飞跃发展。青铜冶铸高精的技术令人惊叹,专业化制漆、髤染、刺绣、陶冶……手工业的飞跃发展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金属铸币刀、布、圆钱……取代贝币,似雨后春笋般地迅猛发展起来。实现了由贝币到铜币的实质飞跃,形似农具铲子的各种布币流行于魏、赵、韩三国地区;形似腰刀的各种刀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地区;似环的圆钱流行于东西两周及秦一带;似贝的铜贝流行于楚。这些铜币的铸造发行是不统一的。各国首都和许多地方的官府都在铸造发行,促进了大规模商贸活动的稳步进行。
《货殖列传》中列举有邯郸、燕、临淄、陶、睢阳、吴、寿春、番禺、宛、长安、洛阳等;都有转运枢纽、商品集散的市场,说明当时商品流通的数量是如何的庞大,商品经济遭逢它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洛阳作为当时的周天子王都所在,周天子名为天下共主,并没有用王权来限制商贸活动,倒是周王室充分发挥洛阳“水陆通,贡赋等”政治、地理优势,促成洛阳成为天下商品聚集和交易的最佳地点,丝绸作为中国的特产,由洛阳转运到西域或更远的地方不足为奇。
洛阳成周(即后来的秦三川郡,汉魏的洛阳故城),城西白马寺西有“洛阳大市”,有“达货里”。
下图,隋唐洛阳东都遗址隋唐东都洛阳的“通远里”,位于城市的东北角,说明从这里是通向远方的地点:
洛阳在历史上做为天下之朝市,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战国策、秦策》和《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所说的:“臣闻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就是说秦在洛阳置三川郡,就是看到了洛阳的地利优势,有黄河、洛河、伊河的水路便利及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带的特殊条件,可以将东部、东南部的丰富物产(丝绸是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汇集洛阳,然后再转运西部或北方。
洛阳成周(即后来的秦三川郡,汉魏的洛阳故城),城西有大市,有“达货里”,表明这里是商品货物到达洛阳的地方。而隋唐东都洛阳的“通远里”,位于城市的东北角,说明从这里是通向远方的地点,从这里西可向陕、甘、青、新(疆)和西方诸国;北通向晋、蒙(草原)及俄罗斯等地。直至今天,洛阳汉魏故城之西,隋唐东都洛阳城之东,仍是南来被往的铁路公路必经枢纽地带,这个地方集中体现在洛阳唐寺门一带,二(连浩特)--广(州)的高速公路、洛阳--山西、洛阳--焦作的公路;207国道,310国道,焦枝铁路与陇海铁路铁路交叉枢纽,铁路交叉枢纽,转输货物的千金漕渠(今中州渠),著名的中国第一寺“白马寺”,唐代宝刹大福先寺等,正是古往今来横贯东西南北丝绸之路的中心起点。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洛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起点,是其他任何地方所难以比拟的。
由此引来后世争夺洛阳的战争不绝于史,“得中原者得天下”,“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洛阳作为天下最早的商品聚集交易的王者之都和丝绸之路的起点换取的代价。而到西汉王朝时,商业经营丝绸的规模会更大一些,出口比以往多一些。但不能说此时的国都西安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了。就像现今的深圳的名气大、出口贸易数量大,就说深圳是出口贸易的起点,把天津否定了的道理一样,历史发展是渐进的,不会像孙猴子突然间从石头中蹦出来。如按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的论点成立,难道在此前的夏、商、周三代都城的洛阳就没有丝绸贸易?周穆王见西王母,那乘坐“驾六”的天子们都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的原始野蛮人吧?洛阳有13个朝代建都,洛阳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作为中国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不应有任何疑问的。
正因为洛阳是夏、商、周(成周)的首都,所以全国的贡品(丝绸是其中之一)均需送到洛阳,由此确认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合乎历史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