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何“固穷”


“君子”如何“固穷”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原文是这样的: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者,穷于道。历来对“固”字有两解,一是君子固有穷时;一是君子穷则益固,虽然穷困,能守其道不变。这两解到后来便成了有趣的话题。

首先,学问道德都高的君子有时也不免于穷困,这在天下“无道”时随处可见,在天下“有道”时也随处可闻,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其次,学问道德高深的君子在穷于道时能守其道不变,不受世俗影响,穷则益固。这又成了有趣的问题,古代君子固守“为己之学”,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遇事不亨反求诸己,反躬自问、自省,因为志于道,因此能“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赞美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也造就了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安贫乐道,矢志不逾,穷则益坚,不忘平生之志。另一方面“君子固穷”也成了文人自我解嘲的话语,鲁迅在《孔乙己》写孔乙己偷了别人的书,被人嘲笑后有一段话:“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李劼人《大波》一部二章也有一段自我解嘲的话:“我是一介穷儒,君子固穷,但家里一个拙荆,一个弱女,却要饥而食,寒而衣哟。”这些解嘲的话语在今天读之仍让人辛酸。但也让人感到“君子固穷”绝非易事。请看:

原某市市长在任期间是两袖清风,甚有美誉,退休后不久,子女要出国留学,却凑不起钱,正赶上一建筑公司老板求他为一工程承包说和,并许诺好处费。为了子女出国,他做了并如愿得到了50万的好处费,子女是出国了,可他却进了高墙。

某教师在高考前,得到某家长许诺,若他的孩子在考试中得到相关的照顾而得到高分,将给他5万元好处费,此教师想到刚要装修房子,正差几万块钱,便答应了,结果是考生得了高分,他也得到了5万块钱。但后来东窗事发,高分被取消,他也丢了工作。

“固穷”何其难哉!联想到近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初衷是很好的,而且是很及时、很有必要的,对共产党员提出的要求,套用传统话语,是要每一个共产党员能“内圣外王”,即保持党性,坚持原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君子固穷”之志;不遗余力地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曾细心地拜读过一些党员同志的总结书,他们在表决心时都是拳拳之心,境界很高,几乎都是同一种声音,但是“其进也锐,其退也速”,教育结束了,又回到原位,看不到任何起色,看来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说“固穷”容易,但做到“固穷”是很不容易的,就如孔子所言:“君子三年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固穷”的境界的实现,主要是渊于平生之志,没有恒志而能“固穷”者从来没有的。有恒志者,“固穷”的境界是不可或缺的。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我们所学所做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是为了生平之志,实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固穷”是保持内心的宁静自然,少欲而专心于一事。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达至诸葛先生“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自然”境界者能有几人?只是希望在做人做事时,在物欲诱惑面前能以“固穷”自励自省,那就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