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塑料“一步法”


任杰和玉米塑料“一步法”
       2006年3月刊  文/ 熊靓



玉米塑料如果要进入千家万户只能使用“一步法”,才能降低玉米塑料的成本。

    记者:任教授,为何美国人搞了十年都没有做成“一步法”,而您却成功了呢?

    任杰: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搞材料是有天赋的,中国几千年前就开始制造金属材料,比如青铜器。中国人擅长搞配方,比如中医、厨艺都是配方,材料也是一种配方、工艺的技术。2005年的中国技术创新一等奖的黄博云、张雷同两位科学家都是研究材料的。

    记者:能不能谈谈您和玉米塑料是怎样结下不解缘的?

    任杰:80年代我还在上海同济上大学的时候,在一本科普图书中看到聚乳酸是一种可降解的材料,五十年代美国的杜邦公司一位科学家卡罗瑟斯,也是尼龙的发明人,他曾经研究过聚乳酸,但是分子量太低,抗老化能力差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此后我一直对此有所关注。

    记者:看来任教授确实是有心人,是怎样的一个机会让您接触到玉米塑料的核心技术?

    任杰:真正开始和聚乳酸亲密接触是1997年,也是我在德国留学期间。我所在的斯图加特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也在从事聚乳酸的研究,当时主要是研究生物应用方面的聚乳酸。以前我专门研究PVC材料,到德国后接触到聚乳酸,聚乳酸的环保性肯定会成为未来材料发展的趋势,还能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我开始有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回国的时候带了整整一箱子聚乳酸的资料。

    记者:听说经过了8年的时间才获得成功,其间是不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任杰:技术上确实遇到很大的困难,乳酸是我们的一个瓶颈,当时乳酸只能从国外进口,无疑增加了聚乳酸的成本。“一步法”工艺是将玉米发酵成乳酸然后制成聚乳酸,但是我并没有掌握乳酸技术,制作乳酸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对专业技术要求非常高。当时做实验要弄一点乳酸简直是太难了,我们跑到上海医药食品采购站买一瓶试剂,只能做做实验,产业化根本就不敢想。

    但是这些还不是最痛苦的,研制聚乳酸必须要使用L-乳酸,5年前国内乳酸生产企业只能生产出D-乳酸,是一种混杂型的乳酸。我找过湖北的一家企业给我们提供乳酸,但是等了半年都没有寄过来。

    记者:后来,您是如何突破乳酸瓶颈的?

    任杰:正在此时,上海市经委主管材料方面的一个处长到上海同济大学调研,得知我们在做玉米塑料,正好他认识一家企业在生产乳酸,而他们没有将乳酸生产为聚乳酸的技术。经过他在其中的穿针引线,我们和这家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

    记者:您考虑过向美国购买技术吗?

    任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美国希望中国象日本一样购买他们的玉米塑料原材料,不可能向我们出让技术。中国是世界玉米产量的第二大国, 放弃使用我们丰富的玉米资源,而去向美国购买原材料岂不是一件很傻的事情。

    而美国的“二步法”,价格成本太高,做到和老百姓生活相关是非常难的,只能定位在生物应用。我一直在思考玉米塑料如果要进入千家万户只能使用“一步法”,才能降低玉米塑料的成本,所以我决定自己研发核心技术。

    记者:作为大学的教授,您又要投身到产业化中去,您是怎样协调科研和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任杰:大学里的一些教授很喜欢关在实验室里,对产业化发展概念很淡。现在科学家早已经过了在家里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时代,必须要经常走出实验室,将技术和产业融合到一起去,还要和其他不同的人融合交流。有一段时间我不写所谓的文章,专门写专利,写能应用到产业中去的专利。

    记者:您现在是“一步法”的发明人,很多人也在盯着您,如果他们研究出来“一步法”然后投入到生产中去,您会如何面对?

    任杰:很多大学教授申请个项目,从国家弄点钱,带两个研究生,混混也不亦乐乎。而我比较擅长开发,和工业界打交道,对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的保密认识很深刻,在我的课题组工作的人都要签保密协议。不是自夸,我在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保密和对经济效益的认识都要比一般的大学教授要高很多。 “一步法”已经申请专利,没有经过允许就使用,就是侵犯知识产权,打官司是难免的。

    记者:为了玉米塑料您成立了公司,您为何不将技术转卖给企业,这样您就可以免去了办企业的辛苦。

    任杰:其实我是不放心将我的技术交给某个企业。大学教授将技术转给企业,然后放手不管,失败的例子太多了。现在我是联系企业和大学的纽带,聚乳酸是一棵大树,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这棵大树的主要枝干,负责产业化生产,而同济大学则是负责技术的研发和产品性能的实验,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

    记者:现在您企业的研究支持还是来自于同济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这样会不会让别人认为您是在利用学校的资源为自己谋利?

    任杰:不得不承认玉米塑料要想成功离不开同济大学的技术支持,但是我的企业里也有同济大学的股份。如果企业成功了,不仅为同济大学带来良好的收益,也能带来良好的名声。
企业和大学之间是“双造血”的互惠互利关系,大学的技术能够直接应用到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企业也能从大学获得技术支持。技术上大学为企业“造血”,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企业为大学“造血”。

    记者:如果要出售“一步法”,您会出一个怎样的价格?

    任杰:我的L-乳酸技术就能卖到5000万人民币,聚乳酸还没有估过价,但是“一步法”的技术不卖。我的设想是在上海做一个示范线,然后向全国推广,到各地建生产企业,我们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去。

    记者:目前同杰良的项目总共投资了投资多少钱?

    任杰:这是商业秘密,我可以告诉你,现在我们投产的是百吨级生产线,接下了我们要做千吨级和万吨级的生产线。

    记者:您对企业的未来有怎样的预期?

    任杰:企业有一定的规模以后,肯定会请一个专职的CEO来管理企业,我就安心做技术。做成中国最大的玉米塑料企业,然后上市,我有这样的野心,但这些都是后话,目前还是要安心把企业做好。

    记者:最后您能不能谈谈国家政策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任杰:整体来讲,国家还是非常重视不可降解材料的控制,2005年4月出台了《固体废物防治污染法》,其中做出谁污染谁治理的规定,污染的产品要收30%的固体废物处理费,提高化工塑料的使用成本自然就降低了玉米塑料的成本。例如,聚炳烯(化工塑料)和聚乳酸(玉米塑料)的价格都是1万元人民币每吨,如果加上30%的固体废物处理费,聚炳烯的价格就是1万3千元人民币,这样一来聚乳酸就有了不可限量的市场空间。


    任杰个人介绍:
    1965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如东县,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专业,先后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纳米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