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早报》记者就“私人银行本土化”采访彭琰


记者:作为一家以经济类法律事务见长的国际性律师事务所,请问你

      们所办理私人银行业务吗?

 

彭琰:我们海元所的业务范围中就包含有私人银行投资的服务内容。

 

记者:那么您认为律师楼与私人银行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彭琰:我们楼师楼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私人银行与律师楼是互相需要的,但是二者赚的钱却不一样。一个是律师费,另一个却是项目的佣金。现今国内也有很多的投资顾问,他们充当着私人银行的部分经营性质。其中律师楼的客户同私人银行的合作,势必会有很多的法律文件需要处理,包括各种合作的细节,履行合同的关键性环节等。

记者:那怎样看待私人银行本土化这个问题?

 

彭琰:国际私人银行来到中国,面对较为有限的目标客户,新进的银行会从强大的竞争对手那里猎取客户关系经理或者私人顾问,这就代表着私人银行发展中人才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尽管分析家们认为客户对顾问的建议越来越警惕,但顾问还是能劝说一些老客户转投到另一家银行。真正的私人银行(外国银行)不存在中国化(本土化)的问题,进军中国时,管理层中自然会有中国人的身影,会制订出符合银行发展的计划。况且他们一般素质都比较高,甚至有的是银行家、律师、证券公司老总、金融家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具有良好的业务水平,深刻的分析力与果敢的魄力,能够及时地规避市场风险,对投资方向有着极高的敏锐度。我们也可以说这都与客户服务的需要分不开。所以只要国际性的私人银行的人才本土化了之后,一切会迎刃而解,那也根本就不用担忧本土如何与国际接轨之类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