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走在拯救的路上
在股市从1688点飞流直下的时候,关于股市是牛市的调整还是别的什么的争论,又开始了。也是这个同样的时间里,儿子的学校组织参观,地点是“黑熊拯救中心”。
关于黑熊的拯救,是从善良的人们发现商业的人们抽取黑熊的胆汁发端的。这种情景和股市新股发行以及绝大多数企业发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圈钱很相象。关于股市的推倒,已经不再争论,至于是否推倒了,是否是扶起来了,还是依旧在继续推倒,或者是许多专家学者们所豪情设想的,到3000、5000、100000点,象万里长城那么雄壮,人们好象已经遗忘。
从为国企服务,到为国有银行服务,股市胆汁依旧。拯救黑熊,说不再抽了,都关在一个园子里那么放养,不是个终极办法。拯救黑熊说穿了,就是熊要有个熊样。
中国股市远没有进化到牛熊划分的动物水平。要么是一趟混水一样死寂,要么是一个泡沫样好看。因此,股市处于一个微生物进化阶段,总体上是泡沫属性。这是参与股市操作,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把握机会并且还能活着的一个最为基础的判断。
如果我们一定要生搬硬套牛熊的概念,那我可以明确地说:股市,走在拯救的路上。你说,处于什么阶段?
从技术角度上看,即使是牛市,也有个起码开始收集阶段。收集阶段里,也得有个再细分的测试阶段。所以,指数从1695开始向下,即使跌到1000点,西方的教父们都会说,这依然是正常的,依然是牛市阶段。所以,希望股市几天内就能到5000甚至10000点的,首先要有1000点的准备,同时,也要准备承担到了1000点,才觉得测试失败了,还要继续下行测试的风险。
从市场动向上看,新股发行蜂拥出现,包括负债率达到90%以上,可能准备通过发行改善财务结构的企业。谁也无法预测没有时间表、没有规模、没有计划,不确定中之更不确定的风险。在发行机制上,采用了发行失败机制,如果你是发行商,你说你怎么办?想在股市高点处,源源不断地发行新股,是一个单相思的幻想,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只要是想发新股了,特别是那些不发可能就不行了的企业,管高管低呢,能发就发吧。所以,几个元素的合力,就慢慢地把股指拖下了。这也是一个方向性的总体判断。新股发行虽然是一个利润可观的生意,但市场总会无情地把它变薄的,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想利用新股的所谓价值重估,拉动新股的上行,更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天方夜谈。改革20多年了,能顺其自然地享受点好处我承认,可什么时候,利益的天平主动地向你我这些普通人倾偏了?能算计的,价格都已经包含在内,如果有谁一定冒充好汉,死拉硬扛,只能死的好看。
从宏观数量上分析,中行以及年内可能的三个相似的巨无霸上市,对大盘指数的贡献可能约在70*3=210点,但方向可能是负的。同时,根据股权分置改革的时间表,按照行情平和(不假设下跌)前提,也到了陆续兑现的阶段,从1695粗算,将达到1370点。两项合计,股指要到1370-210=1160点。离目前的1531至少还有400多点的空间。
有人提出政策性利好的问题。其实,好坏本身就是相对的。政策的好与坏,取决于政策“投放”的时间。T+0虽然解决了“缴枪不杀”的问题,但其活跃性,可能加大亏损的规模,缩短活着到死亡的时间,如果再一不小心与融资融券结合起来,效果比期货还要暴烈。融资融券,也是一个两难选择。根据中国的历史经验,推出这些实质性的政策,多半是股市不上不下很尴尬的时候,刚好处在半山腰间。还有大家翘首盼望的指数期货,即使有了,对于成功者总是天堂,对于弱小者总是地狱,就是这么个效果。所谓的好政策,如果时机选择不合适,一样是灾难。
还有人说,国家调控房地产,资金一定往股市跑。这是想当然的论调。总结世界历史上从1925年以来的三次大的房地产潮,如果房地产真遭了,股市也好不了。尤其是中国,说来说去,钱都是从银行一个爷爷包里出来的,你说爷爷不好了,我们做孙子的能好?
对于中国股市,我们战略性看多。但其迅猛发展和真正的牛市,还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还需要不断地在折腾中,进行抉择。股市牛市启动,需要至少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1、 市场机制基本健全,包括做空机制等政策的推出和实行,使市场的单边特征得到极大的改善。
2、 上市企业公司治理基本完善。业绩和质量基本改观的企业比例提高。
3、 经过了新股持续发行,新股利润变得微薄。
4、 股票价格和结构经过了持续调整。
5、 指数处于历史低位。同时技术指标也在低位。
虽然,最近股市可能出现一个反弹,但总体上,改变不了基础不坚稳,缺少有效下接盘的判断。
总之,中国股市的牛市,应该从生猛的真正熊市中孕育。这是规律:物竟才能天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