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由于其规模经济的特征明显,它必然要不断集聚企业才能发展,一方面需要集聚企业,一方面是集聚的企业发生"拥挤"。产业集群面临着企业集聚和"拥挤效应"的两难选择。
最近,记者在采访江苏一个产业集群地的企业时,请他谈谈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问题。这位负责人语出惊人,称主要原因就是产业集群地 的"拥挤效应"。"拥挤效应"就是指当集群内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削弱集群的竞争能力。
事实上,产业集群由于其规模经济的特征明显,它必然要不断集聚企业才能发展。一方面需要集聚企业,一方面是集聚的企业发生"拥挤"。企业集聚和"拥挤效应"的两难选择,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集群地该如何协调呢?
提升效率而非降低成本:解决"拥挤"的核心问题"拥挤效应几乎不可避免。"江苏高邮市无缝针织协会的一位人士在听到"拥挤"二字后,立刻这样表示。他说,集群内的企业之所以能集聚到一起,就是因为他们彼此在经营业务上的相似或者互补,这就导致了企业需求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体现在具体的生产要素上,就是都需要土地,都需要劳动力,也都需要生产原料或设备。"买方市场大了,价格必然上升。"这位人士表示。
"拥挤"不可避免,却并不表示"拥挤"无法解决。事实上,"拥挤效应"和企业集聚的矛盾,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是产业集群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区内的企业来说,如何利用其他途径提高效益才是重点。 "他的话实际上是暗示,在"拥挤"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产业集群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解决拥挤带来的成本上升,而是找到一种更能"提高效益"的增值方式。
产业集群问题专家、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陈柳钦教授认为,提高效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形成广泛的联合需求和联合供给。也就是让集群内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协作,在彼此对某种原料有共同需求或供给时,就联合起来一起行动。这种联合的意义在于,它能使得集群内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活动,而让临近企业做辅助性工作;但对于邻近的这些企业来说,这些辅助性工作却是它们的核心工作。通过这种联合,每个企业都能以自身最具效率的方式进行生产和供给,从而以效率的提高抵消成本的上升。
联合需求和联合供给的方法虽然仍处于潜行状态,但已经不乏有企业加以运用了。记者在绍兴采访一家针织企业的老板时,他就曾表示利用这种新协作模式带来的好处。他说,有时候接的订单太多,他就会将多余的部分订单转交集群区内其他关系较好的企业,大家共同生产,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而有的时候,他的针织厂还会接一些梭织的订单,然后转交给附近的梭织企业。"这样做除了能够维持自己的客户外,还能得到协作企业的额外订单。"这位老板称。
但是,据这位老板讲,这种协作关系的建立并不容易。"你如何能保证对方同样信任你,并积极与你协作?"他反问。
事实上,在集群内企业自发进行联合需求和联合供给的时候,的确存在着信用不足问题。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彼此相似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难以在其他企业间树立威信。"所以,这正是产业集群地政府出面的机会。"那位协会人士表示。
政府出面并不表示政府牵头让企业老板面对面,敦促相互之间形成契约关系。"政府的作用是梳理集群内企业关系的脉络。"他称。在他看来,集群地政府负责,建立地区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交叉网络,是促使群内企业建立协作关系的有效办法。
行业协会和地方商会:使新协作模式成为可能
在大多数纺织产业集群地,都能找到协会或者商会的影子。如绍兴建立有各个地方的地方商会,高邮建立有袜业协会和无缝针织协会。"商会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横向的,协会的作用则是纵向的。"高邮无缝协会的这名人士说。
他认为,绍兴轻纺城的各个公司分别组建了安徽商会、湖州商会、温州商会等许多地方商会,负责协调同一地区企业的行为;而处于同一商会下的企业,也必然会比其他企业具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协作概念。这就为同一商会系统下企业的联合需求和供给提供了可能。对于高邮的两个协会而言,各个协会负责本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除了保持行业内企业的自律外,也能够通过会员企业的方式使彼此保持联系,这也能为联合需求和供给行为的发生提供可能。
行业协会的纵向网络和地区商会的横向网络,交叉得越多,网就越细,关联起来的企业就越多。但是,即便这张网建立起来了,也只能表示"有了促使企业联合的可能",真正能否实现,还是要看商会和协会具体的行为能够达到哪个层面。他认为,最近几年新建立的协会和商会越来越多,说明产业集群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合作的必要性;而在产业集群地兴建的批发市场,则可以视作是推进这种合作的有效手段。
"通过专业市场,让企业之间发生更深层的信息交换,从而促进联合需求和联合供给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这位协会人士最后表示,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交叉网络嵌在专业市场的环境中时,将会发挥更突出的作用。刘文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