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丝绸之路与军事战略交通线
伊川新城(古城)、水牛沟(净土寺)处于“秦郑”、“秦楚”“周(洛)楚”丝绸古道交通线的枢纽位置。



其一,由新城(平等)莘店过伊河,经夹河、良寨、水牛沟、吉泊、库头、内埠、临汝镇、汝州.....是秦楚古道商道北线军事线路,道路平直,是秦统一后所修的直线驰道遗存(后废止,改到中线)。
秦楚、秦郑古道是中华文明发祥之路。
古道沿线有许多著名的古文化遗址。例如平白路上的穆店遗址,属旧石器文化(《洛阳市文物志》)。伊川大莘店龙头沟天然石龙附近发现的古人使用过的石器,天然石龙已有300万年:
新城遗址(今平等古城)发现属裴李岗文化遗存,距今8000-9000年。下图为该地附近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器物,距今8000-9000年的红陶三足钵、锯齿石镰、骨针、契刻骨片。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
白元遗址、土门遗址,属仰韶文化,距今5000-6000年。马回营遗址,属龙山文化。距今4000-5000年。新城故城遗址周围
例如,从古道向西,可达三门峡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再向西可通西安半坡、老官台新石器文化遗址。向北可直达渑池仰韶遗址。向东直通新郑裴李岗遗址。向东南可与汝州红山庙、舞阳贾湖遗址相通。
上述古文化遗址,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类型一脉相承,时间上跨越在八千年以上。所以,秦楚、秦郑古道又是中华文明发祥之路。“秦郑”、“秦楚”古道的咽喉要冲,西起灵宝函谷关、陕县(三门峡),向东经洛宁、宜阳(韩城)、穿越洛河,过赵堡、白杨、伊川县穆店、莘店(平等)、过伊河至白元。向东经半坡、颖阳、阳城去新郑。向南经汝阳内埠、临汝镇赴东南诸地:
这一段路是“秦郑”、“秦楚”之间的商贸捷径,也是军事交通要道。主要是该线路避开了都城洛阳。没有洛阳东部巩县段的纵横沟壑的阻隔,没有洛阳西部峡石段的险窄难行。是洛阳南部沿自然河谷而行进,穿越熊耳山脉,崤山山脉唯一较平坦的通道。自然河流可保证人、马、骆驼的饮用,因而出现“牲口白天走,骆驼晚上走。夜以继日,不绝于途。向东运的是食盐、药材、金、玉、宝石。向西运的是布匹、丝绸、茶叶、瓷器、鞭炮、香表等”。
公元前316年,魏人张仪在秦为相,向秦惠王献计,认为秦欲获取天下,必先拔宜阳(今宜阳韩城)和新城(今伊川平等古城),打通东进战略交通线。张仪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和《史记、张仪列传》。)
从先秦到近代,张仪所提出的战略计划多次在历史的舞台上重演,并且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围绕这条商旅交通线的军事争夺战达几百次之多。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与韩、魏联军在洛阳南部的决战,韩魏战败,被杀二十四万人。主帅公孙喜被俘,史称“伊阙之战”。在洛阳的周天子赧王,看到秦军从自己眼皮底下顺利东进、南攻,既恨又怕,就率“天下锐师”南出伊阙龙门,欲切断秦的交通线。结果被秦灭掉,周朝从此灭亡。(见《史记·秦本纪》)。
连日本人也学到了这一手,轻取九朝古都洛阳,想学秦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的美梦,不料人神共怒,日本人的太阳却在洛阳落下,从此在中华神州灰飞烟灭。当历史进行到1946年的时候,历史活剧又以新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由古都长安通向西域的交通线。近年来,学术界论证了洛阳 是丝绸之路的起点(*1、<<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4“秦楚孔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然而,在洛阳以南40余公里,还有一条东西向交通捷径,不仅是古代“东部丝绸之路”,而且是重要的“军事战略交通线”。
现代地球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清晰地显示了古道的位置
东部丝绸之路和军事战略交通线上,东西向捷径主要有三,见下图:
其一,“晋楚古道”:
自山西曲沃经侯马从两个方向通向“楚”地。西道:经侯马、夏县、在平陆过黄河,经陕(三门峡)、交口、宫前、河底至宜阳韩城(古宜阳)过洛河,经赵堡、白杨、坡头、宋店、莘店(平等)过伊河,经寨子街(白元)、吴起岭、内埠、临汝镇、庙下、汝州再向东诸地。东道:经侯马、垣曲过黄河,经南村、渑池达宜阳韩城与西道合并。
其二,“秦楚古道”:
由咸阳东行出潼关至函谷关(灵宝),分南北两路通向楚地,北道由灵宝至陕县,走“晋楚古道”。南道由灵宝向南经杜关、官道口、上戈、长水、洛i宁、三乡至宜阳韩城,与“晋楚古道”合轨,再经赵堡、平等、内埠、临汝镇通东南诸地。
其三,“秦郑古道”:
秦楚古道至新城(大莘店 平等),过伊河向东经白元、半坡、颖阳、阳城(登封告城)、密县、新郑、睢县、商丘、徐州、上眗(连云港南)为“秦郑古道”。秦国统一六国后,“立石东海上眗界中,以为秦东门” (*5、43<<史记 、秦始皇本纪>>。(文物)1995年3期“长安超长建筑基线”。)
咸阳、宜阳(韩城)、新城(古城)、阳城、新郑、上眗基本为一东西直线。
一、 天然直线交通
“晋楚” “秦楚” “秦郑”古道主要有两大特征:
首先是方向直。如“晋楚”线的曲(沃)陕(州)段,陕(州)宜(阳)、新(城)、临(汝镇)、汝(州)段,近似于直线,而“秦郑”古道更直,基本与北纬34°23′平行,体现出“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风貌。
再是古道选择在山岭之间天然东西向河谷中较平坦的川区,选择了嵩山、邙山、东崤山、熊耳山、伏牛山等险山峻岭中的天然河谷。例如:穿越宜阳韩城洛河东岸的熊耳山脉时,选择莲庄附近的洛河支流河谷东至赵堡。再顺伊水支流银河谷到平等,穿越白元东伏牛山余脉,也是选择山间自然豁口而进行。
这种利用自然地理的便利条件作为交通道路,是古人智慧的选择。在以马和骡驼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走直线捷径,沿途有河谷水源,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条件。
二、 东西商旅交通大动脉
古道是东南与西北交流最快捷便利的陆路交通线,沿线村镇林立,街道均呈东西向延伸。例如汝州、临汝镇、内埠、白元、平等、白杨、赵堡等村镇,东西街道长达3——5里,两旁人家大部为店铺。
在陇海铁路没有开通前,这条古道上白天为牲口队,晚上为骆驼队,东来西往不绝于途,夜以继日铃声响彻沿线,断断续续延续了几千年。往西运的大都是丝绸、土布、茶叶、瓷器、鞭炮、海味、香表、漆麻等。向东运的食盐、药材、皮毛等。山西运城的湖盐大都经此道运销中原及全国各地。
从东线黄淮商丘、新郑和东南江淮汝州两个方向而来的客商均在新城(大莘店今伊川平等、白元一带)汇聚,北去洛阳的可乘船或沿伊河北过伊阙龙门口达洛阳。西去秦晋甘青的客商们,在此临时休整、补充给养、更换牲口、交易货物、获取各方行情的中心 ,然后沿银河河谷走秦楚古道西去。
伊川伊河两岸白元和大莘店一带,是伊河流域最大的一片平原沃野。北魏《水经注 伊水》记载:“陂方十里,佳饶鱼苇”。
伊川大莘一带出土有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的骨针、红陶三足钵以及石制工具、农具、骨制品等文物:
:
:
。(*6、《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赵青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物报》:“伊川大莘附近发现裴李岗文化骨针和红陶三足钵,契刻骨片”。1996年、3、17。《郑州晚报》:“伊川大莘附近发现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钵,骨针和契刻骨片”1995年、10、7),有仰韶、龙山文化的遗址遗物。“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 (*7、《水经注、伊水》:“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莘女取而献之,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伊也,又东北过新城县南”。)是先秦时期以前的丝织发达地区。
下图是伊川莘店伊尹故里的纪念商代贤相伊尹祠:
伊尹像和祭祀伊尹的情景:
商贸之祖的白圭,就在新城作过生意(*8、《战国策、魏策》“白圭谓新城君”,注:“在秦作官”参阅*28。
1995年,大莘一带出土的汉代铜镜上,有“见日之光,帛 币相子”的铭文。这与铜镜铭文多为祈求福寿之类有所不同,带有崇尚商品和金钱的意思。帛为丝绸、布匹的简称,币为金钱,侧面反映了当时东部丝绸之路上商业意识。
三、 军事战略交通线
“晋楚” “秦楚” “秦郑”古代东西交通线,有着更为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古往今来,与此路有关的战争十分频繁,分述如下:
(一) 史前至夏商周时期
大莘一带出土有属于新石器时期的石钺、石箭镞、石凿、石锤、骨箭镞等,这些物品明显为兵器和狩猎利器。
下图,石箭镞、骨箭镞:
夏朝第二代帝王启,与同族兄弟有扈氏在新城之西约
《山海经、中山经》:“鹿蹄之山,甘水出焉,北流注于洛水”。)甘水源头在伊川县高山乡西山。后来夏帝—的陵墓和周文王的驿亭也在“秦郑”古道旁。
伊川出土的夏代少康当政时期的酒器,经中科院考古所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1880--前1868)器物:
伊川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子申父己鼎
(二) 春秋战国时期
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戎人控制了伊洛之间的交通。公元前649年夏,伊洛之戎联合扬拒泉皋的戎人,受洛邑周王室王子带之召,攻打洛阳王城,焚烧了王城东门。晋国出兵救周,由晋侯出面让人戎与周襄王和解(*13、《左传、僖公十一年》,杜预注:“扬拒,泉皋皆戎邑,及诸杂戎居伊水、洛水之间者”。
前638年秋天,“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15、《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也’。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陆浑之戎原居于西北,迁于伊川一带,史书称为“故蛮子国”(*16《汉书、地理志》:“新城,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县,故蛮子国”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南75里,古戎蛮子邑,战国时谓之新城”。新城(今伊川平等乡)正在“秦楚、晋楚”古道的咽喉地带。
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卒,派兵偷袭郑国。由于戎人控制着龙门山南部“秦郑古道”,秦军只好走北道,“更晋地过周北门”。郑国商人弦高用计巧退秦师,秦军回师“灭滑”。晋国联络姜戎堵塞往西去的“秦楚古道”南道,逼秦军仍从洛阳以北经原路返回。晋军在崤山设下埋伏,“败秦师于崤” (*17《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姜戎,居于秦晋之间,与晋国友好”。姜戎(陆浑之戎)与晋配合在崤败秦师,见《左传、襄公十四年》。秦军此次全军覆没,吃亏在“秦郑”南线交通不通,由此往后的二百三十年间,秦国一直没有打通东进的交通线。
王室对戎人占据南部交通线非常不安。戎人把守在北部的伔陲(伊川罗村至浥涧一带)。周军乘戎人饮酒之机,突然发起进攻,击败戎人(*18《左传》文公十七年:周甘鐲败戎于陲,乘其酒醉也。)
东南的楚国一直也在谋图中原,借周王室与伊洛戎人之间的矛盾,以尊王伐戎为名,于公元前606年沿汝水挥师北上。楚军在楚庄王统帅下,到达伊水戎人国都,迫使原为晋国附属的陆浑之戎归附于楚国。
楚军通过秦楚古道一直到达洛水周王室的郊区。楚庄王向前来慰劳的王孙满探询“九鼎大小轻重”,意在试探周王室的虚实,这就是“问鼎中原”成语的由来(《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大小轻重焉”。)
晋国对戎人背晋归楚极为恼怒。前525年,晋派使者屠蒯先通报周王室,说要到洛水和三涂山祭祀。实际上,晋使者后面派将军荀吴率军悄悄涉渡黄河,沿“晋楚古道”直扑在伊水流域的“陆浑之戎”。从九月丁卯(
此战役前后仅三天时间,晋师以“兵贵神速”而取胜,充分体现了“晋楚”直线交通的战略地位。因而后来历代军事家对此道尤为重视。
韩魏赵三家分晋,韩武子建都宜阳韩城(《战国策、秦策》高诱注,“宜阳,韩邑,韩武子所都也”。)韩国控制了晋楚古道熊耳山脉以西地区。
晋的衰落为秦国东进带来了良机。前403年,洛阳地震,“九鼎震”,周威烈王“命韩魏赵为诸侯” (*22《史记、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秦国对韩国占据向东进军的要道早已不满。前391年,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增强的秦国,出兵潼关以东“伐取陕”。攻打宜阳,夺取宜阳之西“六邑”(*23《史记、韩世家》:“列侯九年,秦拔我宜阳”,“昭侯二十四年 ,秦来拔我宜阳”。)使秦楚交通首次达宜阳以西地区。前335年,秦又攻宜阳,但韩国固守宜阳,使秦无法东进。
前316年,魏人张仪在秦为相,向秦惠王献计,认为秦欲获取天下,必先拔宜阳(今宜阳韩城)和新城(今伊川平等古城),打通东进战略交通线。张仪说:“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25《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和《史记、张仪列传》。)
秦国决心实施这一战略计划。前308年,秦武王对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回答说:“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秦武王说:“寡人不听”。卒使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于是甘茂请秦王“大悉起兵”,结果秦“遂拔宜阳,斩首六万” (*26《史记、秦本纪》。)
秦拔宜阳,使秦军战车可由咸阳直驶洛水,于是,秦武王在右丞相樗里子陪同下,“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 (*27《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秦国占领洛水以西,使周王室很不安,也使楚国受到了威胁。因为楚国边境城邑新城与宜阳仅一山之隔,为了防止秦军乘机东进,周人城浑由洛阳南至新城(今伊川平等古城),对新城令说:“宜阳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圉之,秦人一夜而袭之,上梁亦不知也。今边邑所持者,非江南泗上也,故楚何不以新城为主郡也。边邑甚利之”。于是新城公为城浑配备了四匹马拉的车,又给他五百金。城浑“道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 ( *28《战国策、楚策、城浑出周》注:“新城,原本韩邑,后入楚,地在河南伊川县西南:
新城故城夯土城墙:
。
具有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决心实现东进的战略计划。前301年,秦昭襄王令庶长奂由宜阳(今宜阳韩城)出兵,渡过洛水。沿赵堡,白杨向东,猛攻楚国边邑军事重镇新城(今伊川平等古城),楚军败,秦夺新城(*30《史记、秦本纪》)。使秦楚通道达伊水流域。
秦昭襄王对新城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安排他的亲舅芈戎为新城君。芈戎是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弟弟。
前300年,芈戎率秦军渡过伊水,沿白元、临汝镇一线进军楚国,韩魏两国为了阻止秦军进一步南进,派将军公孙喜、暴弋夺取楚国方城。秦派庶长奂率大军继续攻楚,取楚八城,杀楚国大将景快(*31《史记、秦本纪》)。
韩魏对秦控制宜阳、新城,并迅速向楚推进十分惊恐。于是两国联合起来,欲将秦军逐出新城。前293年,韩魏出动几十万大军,攻击秦之新城。秦军依靠开通的秦楚交通线,调来大批军队、战车和物资,以新城为依托,与韩魏联军决战。秦昭襄王派富有作战经验的左更白起率军作战,在新城至伊阙龙门口四十里长的伊河西岸,双方军队激烈撕杀、格斗。结果韩魏联军被杀二十四万人,魏将公孙喜被俘,秦“拔五城”(*32《史记、秦本纪》)。
秦军乘胜进军,渡伊河,经白元、临汝镇、汝州、鲁山一线南下。前292年,左更白起夺取楚之宛(今南阳)。前291年,左更错攻占邓。秦昭襄王于前290年亲临宜阳(今韩城)视察,前284年“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前283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前282年又“与韩王会新城” (*33《史记、秦本纪》) 。这一系列活动,充分表明秦昭襄王对秦楚战略交通线开通后所流露出的喜悦心情,也说明秦国对这条东西交通线战略地位的重视。
前278年,秦将白起“取呈为南郡”,秦昭襄王“与楚王会襄陵”。至此秦国势力达于长江流域。由咸阳东出潼关、函谷关、经宜阳韩城、赵堡、伊川平等、临汝镇,南达宛荆,东至颖淮的“秦楚”交通线全线贯通。
“秦楚”交通线开通后,秦昭襄王对近在咫尺的西周天子并没有立即实施“居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的“王业”。而是充分利用秦楚交通线的便利条件,将东南丰富的物产西运咸阳,充实国力。同时,积极扶持商贸活动。
新城(今伊川平等古城)为秦楚交通线上的要塞和商品集散地。秦国当时还没有开通黄河槽运,因而南方的丝麻漆帛和稻米全靠秦楚交通转运。当时周(洛阳)的大商人白圭,在新城君(秦昭襄王舅芈戎)保护下,大做丝、漆、茧、帛与粮食的以货易货贸易。 “白圭,周人也,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今絮与之食,积著率岁倍。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也。是故其智不足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圭” (*34、《史记、货殖列传》。)
秦一方面巩固“秦楚”交通,筹集更多战争所需物资,另一方面在黄河以北对韩魏赵发起进攻。前266年,“攻魏,取邢丘”。前264年,“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前257年秦将“张唐攻郑,拔之”。“攻邯郸,不拔,去”。“从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初作河桥”。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将军嫪由新城出兵,经伊川,沿白降河谷东进,攻取韩的阳城(今登封告城)、负黍(登封颖阳),斩首四万,与已占领郑地的秦将张唐会合。不仅打通了“秦郑”东西交通线,而且完成了对洛阳周王室的战略包围(*35《史记、秦本纪》)。
周赧王对秦军从南北两个方面包围洛阳万分惊恐,急忙调集天下各国诸侯“锐师”来保卫京城。然而 韩魏赵楚早已被秦军打得无还手之力,那还顾得上周赧王。于是赧王只好向洛阳的商贾大户借债,募兵保卫京师,并亲率“天下锐师”南出伊阙攻秦,迅速控制伊阙口南部伊水东部地区(今伊川县彭婆、吕店、白沙、江左及白元北部),“令秦无得通阳城” (*36《史记、秦本纪》)。
周赧王的军队切断了新城与阳城间的交通,秦军东进受阻,秦昭襄王大怒,于是下令暂停向东进军,而转向北攻击周王的“天下锐师”。秦军从伊河两岸向北攻击,周君投降,“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禅狐” (*37《史记、秦本纪》。
禅狐地在新城,秦囚西周公于城内高台上。当初,周君以天子名义召集天下锐师,保卫京师洛阳,向商贾大户借了不少债,如今难以归还。债主们无法到禅狐高台上向周公讨债,就称此台为“避债台”。这便是“债台高筑”的成语典故(*38《汉书·地理志》,《河洛史志》1992、12期。
前221年,“秦初并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立石东海上眗界中,以为秦东门”。(*39《史记、秦本纪》。
上眗在今连云港附近,上眗与咸阳约为北纬34°25″一线,其线上有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佣面东而立)、灵宝(函谷关)、宜阳韩城、新城(伊川平等古城)、阳城(告城)、新郑、商丘,与“秦郑”大道相一致。新城处于“秦郑”、“秦楚”交通线的枢纽位置。
秦国将“秦郑”、“秦楚”交通视为命脉,在潼关、函谷关、崤山地区派重兵把守。刘邦起兵,不得不绕道南阳,西过武关而袭咸阳。
西汉统一中国以后,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改秦新城郡为新城县。汉晋、隋唐时期,东西陆路交通仍以秦古道为主。历代每有战事必先占洛阳,而占洛阳则必先占新城。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派左将贾复扼守新城,刘秀亲率军至宜阳,截断赤眉军东归之路,赤眉军全军覆没(*44《汉书·光武帝纪》)。
362年,前燕吕护攻洛阳,东晋恒温遣邓超助洛阳郡守陈佑,军屯新城。365年,前燕慕容恪攻入洛阳,陈佑退守新城。大业二年(606年)隋炀帝从江都北还,走秦楚古道,经伊阙县(新城)回洛阳《隋书·炀帝纪》。隋炀帝深感陆路交通运输艰难,对江南水运很感兴趣,遂役使数百万民工开凿横贯南北的大运河,自此江南米粮可由水路运抵京师。
唐武德三年(620),高宗李渊派李世民由长安出师河南,唐军先攻取洛阳南“秦楚”、“秦郑”古道交通线,派精锐骑兵神速沿“秦郑”古道东进,李世民为征讨在洛阳的王世充,派大将史万宝、盛彦师,由秦郑古道“军于伊阙县”(今伊川平等古城)。占领洛阳南部的“山南路”,又迂回到巩县,攻占虎牢关(巩县),派兵占据邙山,使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陷入重围。迫使王世充投降(《旧唐书·盛彦师传》)。
唐军行军东进中,在莘店(今平等)曾遇伊河水大,暂不能涉渡,回马扎营。于是遂有马回、马回营等地名,并一直使用到今。
621年窦建德救王世充,被唐军阻以虎牢关,建德战败被擒。洛阳成了无援孤城,王世充只好投降。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叛军沿“秦楚”古道,北上杀掠及洛阳龙门南伊河东岸,唐宪宗急速派重兵守伊阙县(龙门南),防御叛军沿“秦楚”古道西击长安。第二年(815年)冬,乘天降大雪,由将军李愬以精骑乘雪夜袭击蔡州(河南汝南),俘吴元济,平定了叛乱。
北宋末 洛阳伊川翟兴翟进抗金之战
1127年,金兵攻西京洛阳,宋河南留守王襄、孙昭南逃。义军首领翟兴、翟进率伊川、汝阳、嵩县民众,据守洛阳龙门山南地区扼住金兵南下要道。与韩世忠一道,进击金兀术。世忠败,南退。翟进复募集乡民再攻洛阳,赶走金兵,收复洛阳。
《宋史·翟兴、翟进列传》记其战事,其中所记的地名大部分都位于“秦郑”、“秦楚”、“晋楚”古道附近,见《四库全书》:“翟兴,字公祥,河南伊阳人。少以勇闻。巨贼王伸起,兴与弟进应募击贼,号大翟、小翟。金人犯京师(开封),西道总管王襄檄兴统领在城军马,以保护陵寝(宋王陵.在巩县)功,补承信郎,辟京西北路兵马副辖,为陕西宣抚司。
前军统制高世由,以泽州降金,金以(高)为西京(洛阳)留守。兴与弟进提步卒数百,卷甲夜趋洛阳,擒高世由等,斩之。
郡盗翼德、韩青,出没汝洛间,兴以轻骑追袭,德就擒,青仅以身免。会弟进为叛将杨进所害,贼乘势击败官军。兴帅余众拒贼,保伊川。明年朔,进死事(奏)于朝,以兴代进。为京西北路宣换制置使,兼京西北路招讨使,兼河南府。
杨进屯兵鸣皋山北,兴与子琮帅乡兵时出挠之。进惧,弃辎重南走。兴邀击于鲁山县,进中流矢死,余众溃去,西京平。
贼王俊据汝州,兴引兵攻之,俊弃城去,退保馓盖山,兴进攻,免胄大呼曰:“贼识我乎!我翟总管也”,众皆披靡,遂大破之。
金人犯河阳巩县永安军,兴遣子琮与搏战,屡捷,追至渑池。诏受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转武略大夫,兼阁门宣赞舍人。
兴寓治伊阳时,河东北虽陷,土豪聚众保险。兴遣蜡书结约之,向密、王简、王英辈,皆愿受节制。奏上,高宗嘉之,授河东北路军马使,遍檄山寨,由是汾、泽、潞、怀、开(诸州)山寨首领皆应命。
金人入陕右,兴遣将邀击,俘五十余人。又遣子琮,生擒金河东都统保骨,遂复阳城县。又乘胜取绛州之垣曲,进至米粮川。
绍兴元年春,金重兵犯河南。时兴军乏粮,就食诸道,仅存亲兵自卫,人情震恐。兴授将彭纪方略,设伏井首,俟敌至,阳遁,金众果追至。伏发,金帅就擒。
邓州人杨某,拥众河北,伪称“信王”。兴遣将董先,追获于商州,杀之。进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
刘豫将迁汴,以兴屯伊阳,惮之。遣将颐投书诱兴以王爵,兴斩颐,焚其书。豫计不行,乃阴遣人啖裨将杨伟以利,(癸丑,河南镇抚使翟兴为部将杨伟所杀。)伟杀兴,携其首奔豫。或云,赂伟为内应,以兵径犯中军,兴奋击,坠马死,事闻,赠保信军节度使。
兴貌魁伟。每怒,发辄张。军食不继,士以菽粟杂黎霍食之,激以忠义,无不奋厉。在河南累年,金人不敢犯诸陵。诏赐军各“忠护”。子琮,沈勇有父风。继兴为镇抚使。(五月丙辰,以翟琮为河南府、孟汝郑州镇抚使,董先为副使)。
金人犯京师,朝廷密诏西道总管王襄,会兵三万赴京城至叶县,襄欲引兵向南,进谏止之,因分军遣进持书而西。
时经略使范致虚已会兵五路,军马(次)潼关,以进统河南,河南民兵收复西京。
进至福昌,遣兵袭金营,时金游骑往来外邑,进设伏擒之。金人逼灵山寨,进父子兄弟与之战,溃围,至高都,集乡兵七百人,夜行昼伏,五日至洛阳。夜半破关,入擒高世由,再捷于伊阳白草坞。都总管孙昭远至洛阳,以进戍渑池界,授武义大夫,阁门宣赞舍人。
金人犯白浪隘,将渡河,进破之。未及,洛阳再陷,进在伊阳散亡千人。金人犯薛封,进选精锐三百人,夜纵火,斫其营,焚死者甚多。又战于驴道堰,生擒金将。翟追至梅花谷。
贼冀德、韩青啸聚南阳,进间道击之,德降,继斩青于艾蒿,平。勒兵抵龙门,屡与金人在夹河战。乘胜入洛阳。或曰,彼寨尚固,城未可守。不听。金人聚怀、卫、蒲、孟、诸州之众薄城下,斧诸门入,进率士卒巷战。次子亮死。迁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充西北兵马都铃辖,寻授马步军副总管,升本路制置使,兼知河南府。”
明崇桢九年(1638年),李自成出兵占伊阳、嵩县,驻守大莘店(今伊川平等),断绝东西交通。明将汤九洲先后与义军战于伊阙和九皋山,李自成坐镇大莘,两面出击,使汤九洲全军覆没。
1643年,明军孙传庭自陕西沿“秦楚”古道东进,李自成派骑兵偷袭明军运粮车队,断敌粮道,孙传庭掉头西逃。李自成率军由伊川、白杨、韩城、洛宁、杜关昼夜强行军四百里,先于明军到达潼关以东,截断西逃的明军,一举歼灭明军四万人,获军仗、骡马数万,孙传庭狼狈逃回潼关。
清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捻军经临汝、白元、莘店至宜阳韩城。四月十六日,太平军陈德才部率军自潼关入河南,六月,捻军与太平军配合作战,分别在新安铁门和宜阳白杨与清军杨飞熊部激战。清军败,退入洛阳。八月,清河南巡抚元善亲驻洛阳督战,捻军沿秦楚古道,由莘店渡伊河东去。
三、得中原者得天下军事战略交通线探秘: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洛阳至潼关铁路开始兴建。1914年,河南府改豫西道为河洛道。由于铁路不通,官方宣布食盐由官营改由商民自由贩运。“秦楚”、“晋楚”古道上运盐的马队、毛驴队陡增。
1922年,洛阳至潼关铁路尚未开通,陇海铁路刚修到渑池附近的观音堂。驻守洛阳的吴佩孚为军事需要,将电话线通至伊川白沙的大莘店,以监视“秦郑”、“秦楚”交通线。第二年,开封陆军测量洛潼公路。“秦楚”交通古道由于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而时有断绝。1927年,冯玉祥在莘店置平等县,在白沙置自由县。并不能解除土匪对东西古道的骚扰。1928年7月,国民党平等县长路尔宏率兵扫除“秦楚”交通古道上的刀客(劫路的土匪),反而被宜阳花山寨的土匪俘获。
1933年7月,迫于“秦楚”、“秦郑”东西古道商旅安全难以保证,加之陇海铁路、洛潼公路的日益西伸,国民政府放弃了对“秦楚”、“秦郑”东西古道的控制,并将平等、自由两县合并,于瑶湾以北洛阳辖区的府店街改置伊川县(今伊川县城)。至此,延续二千多年的东西交通大动脉处于失修废弃的地位。
四、得中原者得天下军事战略交通线探秘: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洛阳的战略防御重点放在了陇海铁路沿线,而没有充分重视洛阳南部“秦楚”、“秦郑”古交通线。
1943年,同盟国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失败,使南洋(东南亚)各地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日本大本营为保持本土与南洋的联系,决定打通从中国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时摧毁沿线地区的中美空军基地,以保护本土和东海海上交通安全,遂令中国派遣军使用累计约51万兵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中国方面称为豫湘桂会战,豫中会战即为其第一阶段。
1944年年4月,侵华日军发起河南战役,调集第12军(包括37、62、110师团,从内蒙古调来的第三战车师团,独立混成旅第7旅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骑兵第4旅团)为主力。另配第1军一部,独立步兵11旅团主力,第20师团主力,64、65师团名4个大队,第5航空军一部,向国民党第一战区发起进攻。
日军出动100余架飞机,300余坦克,120余门重炮,约5、6万人,于4月17日凌晨1时,在中牟强渡黄河,4月18日进攻郑州,21日占领汜水,22日占领 荥阳,24日占领密县。
日军不沿陇海线西进,而转攻西南,5月4日侵占襄城、临汝。日军的第三战车师团目的是包围消灭汤恩伯军团的主力。战车师团先是躲在郑州附近的邙山一带不动,等日军打下许昌,战车师团出来了。从许昌冲到郏县,很快就打到临汝镇。日军战车过临汝镇时,守城的中国军队见餐厅桌椅门板堆成的城门一下就被战车打破了,不敢招惹他们。日本战车也不打中国守军,径自穿城而过,开到洛阳去执行封锁任务。
下图,洛阳城南要塞,伊阙龙门口:
汤恩伯在豫中会战中的经历也不光彩。抗战胜利后,第三战区一个副参谋长写的回忆录中披露,豫中会战刚开始,汤恩伯的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驻在叶县,司令长官蒋鼎文电召他到洛阳面商军机。汤就开了辆吉普车,带着无线电还有几个随从沿洛叶公路奔洛阳而去。他怎么也没想到,在的伊川县附近被武装农民缴了械,除了枪,车子和无线电也被抢走。最后汤恩伯只好带着随从步行,4天后才走到洛阳,跟蒋鼎文哭诉这离奇遭遇。在战事最紧的4天里,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28集团军司令李仙洲等高级将领,用无线电要“跟汤长官讲话”联络不上!最后蒋鼎文连夜找了一个在嵩县有势力的退休副师长,去说服那帮农民,把无线电要了回来,汤恩伯这才重新开始指挥作战。 5月6日,驻守洛阳的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对突然兵临洛阳南郊的日军十分震惊,于当天速离洛阳,沿伊水西岸逃到嵩县。午夜,各军把部队以连为单位分散,准备突围。到了半夜两三点钟,日军战车来回巡逻的次数减少,每次总有一两分钟的间隔。炮队把炮先拉到路边隐蔽好,等战车之间一 出现空当,马上加鞭打马,一下冲到马路对面小山坡的林子里。日战车发现后马上开炮,炸到他们身后,但炮队已经成功跳出了包围圈。三个军的人马也是这样成功地“渗”出日军封锁线。 5月7日,日军由龙门南的彭婆西渡伊河,攻占窑底、伊川县城、古城和莘店街(平等)。当晚派出骑兵沿“秦楚”古道经宋店、白杨西进。并在平等西部的海峰山架上重机枪,控制“秦楚”古道和“洛嵩”交通。 日军东线战略目标达到后,立即实施西线战略计。5月9日,山西垣曲的日军第一军及20师团,从南村和白浪南渡黄河,沿“晋楚古道”南下东进,12日攻占渑池、新安、宜阳、洛宁。 国民党85军驻守龙门与日军交战,发觉东西两线日军已完成了对洛阳的战略包围,遂无心再战,急速撤退。 下图(资料照片),完成封锁、包围洛阳的日军战车师团,集结在洛阳城外洛水南岸,准备攻占洛阳。 从洛阳逃出来的庞大难民队伍中,路上有汽车、有大车,甚至还有洛阳中央银行运钞票的车,到处都是车,根本走不动。炮车队继续在泥浆中向山上爬,后面的日军也追过来了。没办法,炮兵们只好把炮栓、瞄具卸下,把炮拉到路边上,派几个兵看着,其他人撤退。千里败退到西峡,汤恩伯也到了西峡,碰到23军的山炮营营长,该营装备有九门最好的德国造山炮。汤恩伯问那个营长还剩几门炮。那个营长很小声地说,全丢光了。汤恩伯说:“特务营,把人给我带着。”直到豫中会战结束,开完会,汤恩伯才想起这个营长:“哎,那个营长还没解决,特务营,把他拉出去毙了。” 日军发起河南战役,并迅速攻占洛阳,是看准了国民党忽视“秦郑”“秦楚”战略交通线的致命弱点,而采用战国时期张仪为秦惠王制定的“下兵三川、临南郑、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洛阳)不能救”的战略战术,从东、南西三面迅速控制洛阳南“秦郑”、“秦楚”古道交通。 从 但洛阳守军还以为日军不会攻洛阳,重温着当年周赧王偏安洛阳的美梦。 相比之下,秦从谋划到取得洛阳,花了60年。日军仅用37天,可见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秦楚”、“秦郑”交通线仍是十分重要的。 1944年6月,抗日英雄张士贤在盘龙山万安山建立豫西第一支抗日武装“嵩阳游击队”。多少革命志士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而献身,吕店村南文昌阁有《伊川县抗日烈士纪念碑》。沐浴在和平时代的人们会永远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五、得中原者得天下军事战略交通线探秘:共产党敌后抗日战争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向河南敌后进军的命令。中共中央在杨家岭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决定组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队”,简称“南下第一支队”,由王震、王首道、贺炳炎、廖汉生、王恩茂、文建武、张成台、刘型组成军政委员会。。 进入豫西的八路军抗日武装,先后有五个支队,在偃师、伊川、洛阳、临汝、宜阳、洛宁、渑池、新安、陕县、嵩县、鲁山登地,采取不同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和敌伪汉奸。成立了三个军分区,建立十六个抗日民主政府,解放村庄4676个,人口300余万。控制了“晋楚”、“秦楚”古道交通线。直接威胁并动摇了平汉、陇海铁路及郑州、洛阳的日伪反动统治。 八路军皮定钧司令曾帮助与伊川县张思贤、李书田等同志,建立伊川县抗日县政府,组织抗日武装,开辟了伊登根据地,曾在尹湾对日作歼灭战,在江左黄龙寺北作战。张思贤 伊川江左黄龙寺还发现原八路军皮定钧部王飛手书词:“黄龍寺外立,黎民苦涂炭,驰骋沙场几十年。待得全国解放日,扩寺院,睹尧天。壶浆曾劳师,军民曾联欢,共谋解放睹新天,寺院胜地同扩建,戴红花,舞翩翩。调寄 唐多令 八路军 王飛”:
: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15日,中共豫西地委指示洛阳 县委派人控制伊洛河各渡口,准备迎接八路军。 20日国民党调集其十五军、五十军等部,分别从潼关、郑州两个方向沿陇海铁路东西对进。国民党40军106师、39师进攻新安、渑池解放区、并抢占洛宁、宜阳、伊川等县。 8月21日,国民党划洛阳为十一受降区。24日,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裴昌会率部由陕西昼夜不停赶回洛阳。 。9月10日,国民党90军由西峡进抵洛阳。中共河南军区,区党委奉中央命令撤出豫西根据地,豫西二分区北返太岳军区,一分区和伊洛分区沿“秦楚”古道南进加入中原军区战斗序列。 六、得中原者得天下军事战略交通线探秘: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结束后,共两党共商建国大计,但蒋介石靠着美国人要独霸中国,他十分信奉古人所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意蕴,因而在重庆谈判中,蒋介石将中原划归国民党区域的态度非常强硬,要坚决彻底把共产党军队逐出中原。信奉“能屈能伸是条龙”的毛泽东同意了蒋的意见,发布了共军撤出中原的命令,签署了国共停战协定。 。下图: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左)与蒋介石(右中)为停战协定签署而干杯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调集二十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中共中央指示中原部队分兵突围。一向对“秦楚”、“晋楚”交通轻视的国民党军队,这时却重兵把守古道交通线上的汝阳、伊川、宜阳段。中原突围部队改丛嵩县绕道栾川、洛宁、卢氏。8月20日在卢氏杜关建立豫鄂陕军区。 1947年2月,豫鄂陕军区党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率军区野战1纵队,经渑池北渡黄河到山西晋城。四分区二千余人在嵩县集中,经伊川、宜阳,再新安北渡黄河与1纵队会师。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将其军队命名为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在郑州以东,刘邓大军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蒋介石急调三、四十个旅予以围追堵截。在洛阳以西,8月20日夜至23日晨,陈谢兵团(辖4、9纵,38军8纵22旅)南渡黄河,沿“晋楚”古道和陇海线挺进豫西。 南路解放军连夜冒雨强渡洛河,于29日攻克宜阳。31日4纵12旅解放洛宁,9月1日9纵27旅沿“秦楚”古道连克赵堡、白杨、鸣皋,莘店,进军伊川、嵩县。 9月5日,9纵27旅73团攻伊川县城未克。9月10日克伊阳(汝阳)。9月12日,4纵11、12旅攻克灵宝。10月11日解放洛宁解放师,12日解放伊川、孟津,13日再克宜阳,10旅及38军17师攻占阌乡。16、17日解放陕县、栾川。10月27日、9纵26旅攻占临汝镇。 从1947年8月20日到10月27日,67天内,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西起灵宝,东至临汝镇,沿“晋楚”、“秦楚”古道往返作战,浴血争夺,攻克豫西所有县城,歼敌新一旅,一、三、五旅、二十七旅、六十四旅等部四万四千余人。控制了洛阳西部、南部、“晋楚”、“秦楚”、“秦郑”古道交通线及沿线地区,形成了对洛阳的战略包围。 1948年3月7日,解放洛阳的战役开始。11日发起总攻,14日攻克洛阳,俘国民党青年军206师师长邱行湘以下一万八千余人,伤敌四千九百余人。4月4日解放军再克洛阳*。5月2日,第二次解放陕县,至此,豫西全境解放。5月底,陈谢兵团沿“秦楚”古道挥师东南,投入宛西战役。为利于进军速度,伊川大莘店伊河渡口架起了木桩桥,可通行步兵、炮车、骑兵和运输各类物资的车辆马队。 6月11日,中原支队4700余人由濮阳出发,先向北取道清丰、南乐、邯郸,晓宿夜行,进入太岳解放区的长治;又向南经晋城、济源,从孟津过黄河,经洛阳、宜阳、伊川至临汝镇,于7月29日到达宝丰中原局和中原区驻地,中原局负责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在欢迎中原支队的大会上发表了讲话(<<中州今古>>1995年11期:中原支队挺进豫西)。 中原支队由濮阳向北又向西,绕道“晋楚”古道南下,充分显示古道交通的战略地位。如果将解放战争中发生在“晋楚”、“秦楚”、“秦郑”古道上的战略战术与历史上的同类战役相对比,不难看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洛阳城的每一次陷落,都是洛阳龙门以南的 “秦楚”、“晋楚”、“秦郑”古道先被控制后才实现的。均是大致采用“下兵(伊、洛)三川,塞什谷,当屯留,绝南阳,临南郑。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洛阳)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的策略。难怪早在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就说过:“欲问古今兴衰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七、得中原者得天下军事战略交通线探秘: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豫西地区偏重于洛阳城市经济建设,陇海线铁路、公路交通得到重视,“秦楚”、“晋楚”、“秦郑”古道交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伊川平等、宜阳韩城的伊河、洛河上,几十年不仅没有建新桥,就连原来的木桥也废弃。古道交通中断,严重影响了沿线经济文化发展。当年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巨大的牺牲的古道地区成为闭塞、落后的“国家级贫困地区”。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9月,郑潼公路南线修建。按历史惯例,以走“秦郑”古道为最佳线路,在平等与白元之间的伊河建桥,不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军事上,都是最合适的位置,然而,设计者却反历史惯例,将郑潼公路南线改道在水寨过伊河,走周村、鸦岭、宜阳苗村在宜阳县城西过洛河,再达韩城。与应该走白元、平等、白杨、赵堡达韩城的古道相比,改线的郑潼公路(现称郑卢公路),不仅里程增加30余公里,而且鸦岭曹坡段 甘水河谷上下坡度大,山高路曲,被载重汽车视为危途 。 水寨伊河桥1969年9月 兴建 ,1976年10月1日完工,总投资54万元。郑潼路伊川段改线20余年来,长途载重汽车不愿走此线,所改线路仅只是县乡公路的作用。对沿线经济发展起不到应有作用 。 同时,部队拉练、行军、演习,均仍按历史惯例走临汝镇、白元、平等、赵堡、韩城原“秦楚”、“秦郑”古代直线交通,由于古道的废弃,道路年久失修,行走困难,遇雨天坦克、汽车难以通行。 政府 交通部门干脆树牌子:禁止客车通行 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古道的振兴带来了机遇,1994年南阎公路开通,宜阳韩城洛河上架通了现代化桥梁。1995年,交通部扶贫工程平等至白路开通,使古老的“秦楚”、“晋楚”交通线平等以西成为笔直的现代化公路。从三门峡经宜阳韩城、赵堡至伊川平等,汽车可直驶到达,比绕道洛阳缩短里程50余里,比走鸦岭、周村里程缩短30余公里 八、改革开放时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古道的振兴带来了机遇,1994年南阎公路开通,宜阳韩城洛河上架通了现代化桥梁。1995年,交通部扶贫工程平等至白路开通,使古老的“秦楚”、“晋楚”交通线平等以西成为笔直的现代化公路。从三门峡经宜阳韩城、赵堡至伊川平等,汽车可直驶到达,比绕道洛阳缩短里程50余里,比走鸦岭、周村里程缩短30余公里。 在伊川县平等伊河东岸,白元经汝阳县内埠达临汝镇,白元走汝安路至汝阳;白元经姬磨至水寨,可分别与“秦楚”、“秦郑”古道通汽车。 虽然伊川县平等与白元之间伊河上架通桥梁,1995年已列入交通部的“交通扶贫计划”,但至今该桥却仍然不见动静,古老的“秦楚”“秦郑”、“晋楚”交通线仍然难以直驶畅通。 秦楚古道断头路地点在伊川县平等与白元之间的伊河:
在宜阳的赵堡镇,在交通部第三期交通扶贫工程纪念碑旁,巨大的水泥路障把新修的交通扶贫公路“平莲路”栏腰挡住,不让车辆通过,仅留很狭窄的孔道,能够过微型车,这种情况已持续多年(后来已拆除 由平等过伊河到白元,向东走富留店-半坡-颖阳-登封阳城-密县-新郑为秦郑古道。从白元经内埠-临汝镇向东南为秦楚古道。 内埠是古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如今焦枝铁路汝阳站和洛南高速汝阳入口就设在内埠,规划中洛阳工业发展基地也选定在内埠: 在临汝镇南,洛阳市的汝阳县与平顶山市汝州市交界处, 巨大的水泥路障把新修的交通扶贫公路栏腰挡住,不让车辆通过。见图, 后来已拆除 已经堵上了,如何"保障畅通"呢?花巨资修的公路成了摆花架子: 八、结语 古今的历史表明,“秦楚”、“秦郑”、“晋楚”古道交通线,自古以来,不仅是东西商旅首选捷径,而且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地处中原,为“九朝古都”。每有战事,洛阳首当其冲。欲得洛阳,必先占洛阳南部古道交通线。 尽管洛阳现有陇海铁路和与之相平行的310公路,但古道交通线有着特殊的经济战略意义。古道沿线是洛阳市人口密度较大而经济较为贫困的地区,这种贫困是因为交通不发达而造成的,古道沿线作为东部丝绸之路和军事战略交通线,毕竟有过繁荣时期,不然不会村镇林立。 人们企盼东西向古道交通大动脉直达畅通,西北与东南的长途汽车可走捷径而东来西往,对加速东西部经济交流,带动沿线经济振兴,尤其对促进洛阳市的汝阳、嵩县、伊川、宜阳、洛宁,栾川;三门峡市的渑池、陕县、卢氏、灵宝等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巨大意义。对缓解洛阳市日益紧张的交通压力也可减轻。更重要的是,虽然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已修通高速公路,但该线有巩县和崤山硖石段的沟豁险峻路段,有许多高架桥梁和众多山洞,在军事上有着致命的弱点。因此畅通“秦楚”、“秦郑”、“晋楚”古道交通线,不仅有着现实的经济价值,而且有着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 后记:本研究最早始于1988年,1991年列为重点社科课题,1993年上报国家有关部委,1996年《史学月刊》予以刊载,同年获重大社科研究项目“优秀奖”。对交通部决策修建洛阳南部南阎路、平莲路、伊鲁路、白汝路等交通扶贫公路以及后来决策将原规划走陕南西峡一线的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改线走秦楚古道三门峡--洛宁---宜阳---伊川--汝州---平顶山一线,并在伊川设立分气站出口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从临汝镇到洛阳龙门,是古“秦楚”、“秦郑”交通线的咽喉要地,日军百余辆战车就在这一段公路上来回穿梭,构成一条封锁线。日军另外三个师团从三个方向将汤恩伯的王牌部队13军以及29军、85军一部等主力部队压迫到洛(阳)叶(县)公路附近,准备一举全歼。被围部队在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的带领下,把部队开进临汝附近的嵩山。野炮营从颖水出来后,跟着大部队突围。
日军封锁住“秦楚”、“秦郑”古道,于当日攻占伊川伊河东岸地区。5月5日攻占伊川彭婆并兵至龙门。
13日东西两线日军会合,洛阳陷入日军包围中。14日,日军向西进攻陕县、灵宝、逼近函谷关。;:
下图为伊川县平等与白元之间的伊水古渡口,至今尚未架桥:。
附录:
1978年,甘肃敦煌汉代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64枚。其中第1296号简上,不仅加盖有“新成之印”而且有记年文书,曰:“河南郡新成当利里,乾充字子游,神爵五年正月壬 戌 过东部”( 《文物》1991年8期;敦煌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所获简牍释文)。考其年代为公元前57年,西汉孝宣帝时期。这一出土文物,证实东部西去边陲的新成人持有县政府发给的身份证明文書,(新城郡,秦置。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改为新成县,新城故城遗址位于今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和城关镇古城寨村)。悬泉置遗址发现的加盖“新成之印”的竹简文书,就相当于过去所说的通关文书(出境通行证,或者说是护照),这个河南郡新成县当利里的人,名叫乾充,字子游,持有官署加盖印信的通行证,在这年的新年刚过的正月初六就到达了悬泉置关卡。“神爵五年”即五凤元年,因这时汉宣帝已经将年号由“神爵”改变为“五鳳”年号。“神爵”年号只有四年,而出土竹简记载是“神爵五年”,可见新年刚过,悬泉置边关关卡尚未接到国家年号改变的公文,就仍按原来使用年号类推。这件竹简文物的发现,至少说明那时一个叫乾充的伊川人,在春节刚过就已奔走在西行的丝绸古道上了,是行医、经商、探亲还是公务,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