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文化:从无序的媚俗到理性的敏锐


博客作为继传统纸质媒体、电视媒体、互联网门户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以什么样的文化定位存在,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做管理智慧引擎博客的两个多月,我一直在思考管理智慧引擎博客的发展路径问题。从个人角度思考博客的发展路径,实际上是在解剖整个博客界发展路径问题的一只小麻雀。这只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是整个博客界发展路径浓缩到一个点上的思考。

很多人都在用博客元年这个词。中国的博客元年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媚俗大于敏锐。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看:互联网门户媒体都在名人博客上大做文章,名人真心实意做博客倒也罢了,很多名人根本没把博客当回事,就剩下互联网门户媒体们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感觉像哪个房地产公司不管明星愿不愿意,送她一套房子,然后可劲宣传,说自己盖的房子如何如何,说明星如何如何喜欢。这事实上是名利场上的互相利用和博弈,是互联网博客主站单方面为抬高身价而做的名人博客秀。名人博客也有认真在做的,我在名人博客间转悠时,看到了有意义的资讯和思想,但不多。

名人不等于有思想深度,特别是明星。老徐的博客和潘石屹的博客都很火,甚到都出了博客书。听说老徐的博客书没有卖过潘石屹的书。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博客的品位与博客的访问量不是成正比的。明星的隐私是有访问量的,但是不等于明星的隐私是有品位或者说是有思想深度的。访问量与影响力也是两回事,来看你一眼,不等于你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仅仅是一个看客是对名人隐私的好奇而已。老徐把没谱的饭菜端上了博客,这除了访问量没有任何意义。潘石屹比她强点,至少还整出点思想,虽然他与任志强关于富人、穷人讨论仅是玩了一场富人PK游戏而已,但这场游戏总比把一桌没谱的饭菜端上博客强。博客至少得要点类似于味精的思想的。所以潘石屹的博客书比老徐的博客书卖得好点,是有道理的。

这样批评徐静蕾和潘石屹似乎有点过分。至少他们都在认真做。还有光贴了一张脸和一个名字在那的,很多人慕名而去,看到的仅是那些人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不知道是谁帮他们剪贴到上面的,多半是那些一厢情愿的博客主站。他们也不容易啊,事业刚开头,需要借那些人的光。可是就这样的光,要之何用。

再看看那些媚俗起家的大博客吧。木子美、竹影青瞳、芙蓉姐姐等,你方脱罢,我再脱,他们的脱比黄色网站更凶,从衣服脱到了心灵,这也是博客元年媚俗的一个亮点。

还看看那些有着鲜明观点的媚俗博客吧。有的人号称民主斗士,为了媚俗,他们的观点却从我们习惯的极端,走向了一个有正常思维路径的人的不习惯的极端,批评不等于漫骂,特别是那种将漫骂穿上批评外衣的观点持有者们,是将社会引向不稳定的不稳定因素。他们的观点有着巨大的阅读量,也真真切切地影响着一群人,甚至有的跟着一起漫骂。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我想正常的社会秩序是会以合适的方式规范这些声音的。吴敬链所指的民间情绪化,也不无道理。

博客元年的特点是什么?是媚俗,是浮燥的博客网站推波助澜下的媚俗。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不知道何时,以何种方式谢幕。

4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做客赛迪网时表示,评论才是博客发展的主流,而博客价值也应该属于少数精英人群。教授在对少数精英人群的定义上没有说清楚。我认为这个少数精英人群是指同时拥有理性和敏锐的人群。这个人群并不等同于现实社会中握有话语权的精英群体。博客精英群必是超越现实社会身份、名利、地位的羁绊,而且,因为博客媒体的出现,更多民间的精英走向现实社会的前台。吕本富教授说得很有道理。他说:“博客未来的发展在哪儿?我的观点,一定是评论。你写一篇文章,个人的私人琐事、旅游游记也有人感兴趣,那个东西毕竟没有什么太多的价值。第二类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专业博客,写的一些比较技术、商业化、伦理化的文章,这等于我专栏文章的翻版,这些东西有没有价值呢?当然有,但是受众群体小,讲小道理的文章也不是很多人都能看懂的。”

媚俗只是博客元年的喧嚣。博客的发展方向还是需要敏锐。这种敏锐是一种责任感驱使下的能够批评别人,能够批评自己,也能够让别人批评的敏锐,这种敏锐是理性的敏锐。博客有说错话的权利,但也必须有敢于纠正自己观点的责任,这才是博客文化发展的正常路径。自信与自负就在一念间,敏锐与漫骂的边界就在于是否理性。自负是由于自身的认知边界受局限造成的,这值得原谅和同情。但是有目的漫骂必不能见容于社会。

未来博客文化主流是理性的敏锐,主体是有深度的评论。这是在泥沙俱下的博客喧嚣之后,诞生真正博客精英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