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还是工作,人生哲学的思考题


概念及其定义,是一个理论的最基本部分。自然科学对于一个概念或者变量如果没有定义,是难以展开讨论和研究的。但是,无定义下的滔滔不绝是经济学一贯的“学术方法”,自称已经科学化的经济学经常性地针对没有定义的概念妄发宏论。关于“工作”和“闲暇”关系的研究就是一个例子。

我翻看多个经济学教材,都有关于工作和闲暇关系的分析,而且多是用数学语言进行的,但是却未见对“闲暇”的定义。工作时间+闲暇时间=生命时间,这是经济学分析“闲暇”的公式,对吗?在一定的默认前提下,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也是无意义的。然则,大多数实际情况中这个等式都不成立,因为时间的平行利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

出差是工作吗?当然是。但是,在飞机上或者列车上睡觉算是休闲还是工作?通常一个出差在外的员工即便是住在宾馆里也是差旅的一部分,老板照样是要支付费用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自然想到原因在于“工作”、“闲暇”的确切定义其实一直是一个空白。当我们真的要给予定义的时候,我们发现问题远比所感觉的要复杂得多。你在任何一个经济学词典当中,都无法查到关于“工作”和“闲暇”的定义。

体力活动可以明确地被终止,但是,脑力劳动却无法明确地判断是否已经终止。你可以拉下开关停止操作,但是,你却没有一个关闭大脑的开关。

“每天24小时为革命工作”,过去听到有人评价这种话是闭着眼睛说瞎话,因为不可能有人24小时不停地工作。但是,自己从事管理工作以后发现,有时就会为某件事情而“24小时工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连睡觉做梦都在和同事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些工作岗位带有“值守”的性质,你很难区分工作者的时间属于闲暇还是属于工作。比如,去给他人看家护院。我们也难以区分考察市场和逛市场的区别在哪里,旅游和考察旅游路线或差旅的区别在哪里。这些恐怕都难以通过将时间分段而得到解决。

究竟该如何定义“闲暇”呢?

时间虽然不可以重复利用,人既不能身分两处,也不能一心两用,但是同一时间内人可以同时进行思考和劳作两种行为,一边劳身一边劳神。有些行为具有完全的“外表”,但是我们却赋予其不同的性质判断,比如唱歌,歌唱家演出我们认为是“工作”,我们自己唱歌是自娱自乐的休闲。那歌唱家在家里唱歌算什么?为工作而准备?是工作的一部分?还是在自我休闲?

现在的“有车族”开始玩“自驾车旅游”了,自驾车和平时在公司里请专职的司机开车的区别在哪里?似乎区别在于行为的直接结果是为自己还是为了他人,或者说是有没有“工资”。但是,这样同样难以完全地区分劳动和闲暇。

“家务劳动”通常并不作为“工作”看待,这大概是因为是自己为他人提供劳动服务之后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些家庭对孩子从事家务也给予报酬,这时家务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工作。老板通常可以被经济学看作是“自雇佣”的劳动者,老板的收入被看作是“隐成本”的一个常见例子。那么,厂商的工资这种“隠成本”收入意味着给自己打工也是工作,这种行为和自己为自己做家务有何本质不同?

记不清在哪儿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再好的事情,一旦变成职业就会使人厌倦”。似乎人对于“劳碌”感到厌倦,因此无法从中得到闲暇的所得——快乐。但是,许多人可以从劳动中得到享受,从中得到快乐。这时,劳动和闲暇就具有相同的功用了,即从中获得快乐。有人把做饭清扫看作是家务劳动,但是有人就偏偏乐在其中。

这样分析下来,劳动和闲暇就不是按照时间来一分两开了,而是可以在时间上“同步”进行的行为。比如某女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有些工厂容许员工戴着随身听干活,现在都升级到微型的MP3机了;有些工厂场所管理方会安装统一的音响系统播放轻音乐……

从劳动中获得快乐,究其原因似乎是“工作”不自由,是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受命于人受制于人,而闲暇的本质似乎在于“自由”,一旦可以从劳动中体会自主创造的个人自由,也就有了快乐。

如果承认劳动和休闲具有同步性,那么“劳动时间+闲暇时间=生命时间”这个公式就不能成立。然而,经济学的一些结论却是建立在这个公式之上的,比如关于劳动要素市场的“劳动供给”这个问题的研究、关于劳动数量和工资关系的研究等等。

经济学的对象是理性人,理性人是趋利避害的正常人。自由和快乐就是最值得理性人趋之若骛的“利”。经济学问“当老板愿意为加班增加工资率的时候,你是愿意加班还是愿意休闲?”,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选择条件原则,即高工资是好事,休闲也是好事,但是潜在假定二者不可兼得,并且默认工资是决定选择的自变量。其实,高工资和闲暇与“好事”并无必然联系,工资高低不是决定加班还是休闲的自变量,人们最终权衡的是怎样才更快乐。而这又导致一个复杂的人生哲学问题,即人生价值观的问题——怎么样才算是快乐。基本的人生规律似乎是,穷人以命换钱,富人以钱换命,对穷人来说闲暇没有多大意义,对富人来说金钱业成数字游戏。

“工作”的好与不好似乎可以用工资的高低来评价,但是闲暇的好与不好却难以用闲暇的时间长短来简单判定。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不自由不如死、宁愿辉煌闪烁中死去不愿碌碌无为一生、只求曾经拥有不求长相厮守……这种人生哲学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许多人愿意用很长的工作时间去积蓄收入,而倾其所有去享受自己梦寐以求的那短暂一刻。

如前面帖子所说,守财奴为财富积累而快乐,败家子为消费体验而上瘾。各得其所,自得其乐。所谓工资率和劳动时间之间具有的二次曲线关系,其实不过是经济学家自我假定的一种人生哲学观的表露。

 

阅读连接:

居民的生活法则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6124

节约经济,要娘还是要媳妇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7434

真正绝对的稀缺是什么?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8979

年味儿 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