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资源中心记者苏丹: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经历。
九六年的时候,还在就读研究生,我就进入一家外资的咨询公司实习,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毕业之后我到了另一家外资企业做人力资源经理。在这里做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我又回到了咨询这个行业,因为觉得咨询这个行业非常有前途,非常有意义,而且很喜欢这个行业。当时有一种说法是“B to C, back to consulting.”
在第一家公司做咨询顾问,当时觉得压力大吗?
当时进入翰威特的时候,觉得作为咨询顾问,欠缺很多东西。我的专业是英语,在咨询以及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多,什么都不懂,这是一方面的压力。因为懂得少,所以需要我不断的学习,接触新鲜的知识和做事方式,由不知道到知道,到了解、到精通需要一个过程,这方面与其说是压力,不如说是一种动力。当然,当时在中国咨询市场上真正懂得咨询的人很少。那个时候这个行业在中国也刚刚起步,只有几家咨询公司。但是现在咨询企业多如牛毛,懂的人也多了。
翰威特是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您在这样一个多文化环境下工作的感受是怎样的?
翰威特有一套很完善的培训体系,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在那个阶段,对于我来说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当然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自身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公司里的同事主要是来自国外,他们带着我做一些项目,通过拜见客户和从事项目中的一些工作,让我对咨询这个行业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起码对于我来说是个学习的过程。
在翰威特工作了多长时间?
时间很短,只有一年半。
在翰威特工作了一年半就转到欧洲第二大的娱乐软件开发公司UbiSoft工作,当时为什么会考虑从咨询行业跳出来?
这是一个巧合。或者说,如果你只有咨询经验,没有企业经验的话,最为一个顾问,您会感到不完整。你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但是你的客户会有。作为一名咨询顾问,在你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也会学习到很多在咨询公司内部学不到的东西。你会了解到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而这些原因可能是你作为一名企业之外的咨询顾问考虑不到的。企业需要咨询公司的帮助,但是咨询工作绝不仅仅是几个咨询顾问就能够单独完成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企业提供支持。他们也会在我们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给我们一些灵感。此外,如果您仅仅有咨询经验,而没有企业的实践经验,是很难说服人的。
在翰威特的时候,您也曾深入到一些企业当中做一些项目,这与您在UbiSoft中真正工作在一家企业有什么不同?
这两种工作是非常不一样的。作为一名咨询顾问,好的地方、也许也是不好的地方就是你是以项目为导向的,项目做好了,你就走了,你不可能非常深入到一个企业的内部去。包括一个企业内部的政治、各种其他的因素,你接触的会很少,主要还是项目之内的事情。在企业里,你接触的事情就更多了,所有的事情都与你息息相关,包括它的政治斗争、人员的更替,都会对你在企业中的工作有影响。
在UbiSoft时,您一直在强调对人的管理的淡化,而比较注重对工作流程的管理。
当时也是与我们的业务有关系。在企业中作HR要与企业的业务是紧密挂钩的。你所处的企业作着一些什么事情,对企业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从这些方面来入手。
UbiSoft是一家娱乐软件公司,公司的性质也决定了我们在人力资源方面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基本上就不管人。因为我们坚信我们选择的是“好”人。首先你要确定你挑选的是好人,然后人员进来之后,他们会自己管理自己。
在 UbiSoft之后,您又到罗兰贝格从事咨询工作。罗兰贝格是一家战略管理咨询公司,与您之前的人力咨询管理咨询有什么不同呢?
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但是我在里边主要所从事的还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一部分是罗兰贝格内部的HR工作,此外也为客户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在大的战略咨询项目当中有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因为越来越多的客户认识到,一个企业仅仅有一个好的战略还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人要与战略结合。
就像您讲的,人是企业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您认为一个企业在选择人的过程中,最应该看中的方面是什么呢?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我认为没有特定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人才公司,我们最看重人的悟性。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嫉笨如仇”,就是笨的人是坚决不能要的。
此外还有一个“嫉慢如仇”,要求工作有效率,要快,还有“嫉糊如仇”,“糊”就是捣浆糊,这样的人我们都不要。这些都是一些最基础的东西,所以并不是达到这几个要求就可以来了。
可不可以把这个“嫉笨如仇”理解为一种学习能力上的一种要求呢?
对,也是对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一种要求。
你之前一直在跨国公司里工作,您也曾经说过,在来到上海人才之前,没有想过自己会到一家所谓的“国有企业”工作。当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
当时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没有什么顾虑,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公司,而是选择什么样的老板,关键是和什么样的老板一起工作,其它都不重要。
上海人才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国有企业,但是现在在股本结构上已经是由国内外四家股东构成的,有外资股本、民营的股本和管理层的股本,可以称得上是一家外资企业,在管理上也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
当时您也曾说过,走进上海人才是您的一次创业,为什么呢?
当初来的时候,除了股东投的2000万股本外,什么都没有。
在您这次创业过程中,与以往在知名的跨国公司工作项目,是否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困难,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对于一个咨询顾问来讲,最应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沟通的能力。你要去理解客户所存在的问题、要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客户讲清楚,都需要通过沟通来完成。这个能力看似很简单,实际上非常不简单。因为在沟通的背后,沟通的内容、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还要有逻辑性。如果没有好的沟通能力,将会成为作为咨询顾问一个很大的障碍,你准备的很清楚,但是没有逻辑性,沟通还是无效的。所以沟通背后还隐藏很多东西,需要很多其他能力的支持。你要理解客户,更重要的是让客户能够理解你,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在咨询项目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在做咨询项目的时候,会有很多客户会“挖”你。你在做了项目之后,他认为你做的很好,会想留你在企业里。但是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都会婉言拒绝的。但一定要和客户沟通,让他理解你为什么这样做。我以前在罗兰贝格的时候,我们的员工手册里边就有这么一条,教会你如果你被客户“挖”,应当怎样回答,应当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当然,被客户“挖”是一种荣耀,客户信任你、认为你做得好才会挖你。但是一个项目的成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项目团队的成功。如果你脱离了这个团队的话,你未必能够达到客户的期望。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在咨询行业人员的流动性是不是想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是较大的?
还可以。尤其是最近几年。因为行业慢慢成熟起来。在以前,在咨询行业里懂得人少,出色的人也少。
您认为一个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哪里呢?
就是要深刻理解客户的需求,他为什么做这个事情,他想通过咨询得到什么样的效果,他们主要的Stakeholder是哪些人,哪些人会对项目决策产生影响,最后客户需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些很重要。有些咨询公司认为掌握一两套工具就很了不起了,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工具是要靠自己来发明、改造,一套工具不可能适用所有的公司。就像平衡记分卡,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
谈起平衡记分卡,您曾经采访过它的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教授,感觉中国的管理理论与西方的差距是怎样的?
现在很难说差距在哪里,因为差距太大了,是天壤之别。西方的管理学者比较注重实证研究。而以前中国企业没有这么成熟,企业管理得不好,你到里边去做研究,得到也就是这样水平的东西。而国外有很多企业发展的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有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所以到国外企业做研究的到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现在中国有很多企业在寻找国外企业作标杆,学习西方的经营管理理念。发明创造一个新的理论是非常困难的,而新的理论的形成并不是依靠一个人的悟性,而是靠整个管理领域的实践,由企业界一起来推动发展。如果你的企业界弱的话,你的理论界也很难发展的很好。
但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
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是这个理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有现有的基础和依据。就像彼德·德鲁克,当时他在通用作Slone的管理顾问,在这个阶段他发明了很多理论,但是他在通用也找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后来向其他的企业传授。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界的发展会促进理论界的发展,管理学界的发展同样也会推动企业界的发展。
看过您的工作经历,发现您分别在美国、法国、德国和中国等不同文化的公司里就职过,那国内外的咨询公司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公司里工作,有没有感觉不同?
我认为更重要的并不是这个企业的文化来源于哪个国家,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文化。你认同这个企业的文化,你的性格和这个企业的文化比较匹配,这一点更加重要。如果就国有企业来讲,不同的国有企业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能一概而论。西方的企业也有管理的好的,也有管理的差的。每个企业都有个性化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和人一样。
国家文化对企业的影响不大。就像翰威特。中国的翰威特、印度的翰威特和美国的翰威特在运作上是非常接近的,与外国同事也是很容易沟通的,在罗兰贝格和UbiSoft也是一样,感觉我们是一家公司里边的,大家交流起来没有什么障碍,要比我与其他中国企业公司的员工沟通的障碍要小得多。所以国家文化的影响力比较小。还有个可能,就是因为企业在挑选员工的时候选的比较一致。公司在美国是这样选人,在中国也是这样选人,标准一致,比较有共同语言。
您对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研究非常深入,您认为什么样激励手段最有效?也是因企业而异吗?
肯定是这样的。没有最佳的激励方式,所有的方式都有它的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一种方式在这个企业实行是成功的,在另一个企业里实行就不一定成功,就如同战略一样,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以搬到这里、搬到那里,必须是个性化的东西。
您认为什么样的激励方式最适合IT行业的员工?
这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德鲁克在很早以前就谈过知识型员工激励方式的选择,就是能够让员工能够把握自己的工作,你不需要在后边拿着鞭子看着他,让他自己去安排,让他有自主权。
就像中国文化中的“无为而治”。
对。但是前提还是挑对人。这对企业来讲是最重要的。如果挑错了人,后来要花费很大力气来进行调整,是得不偿失的。
您有一篇文章叫作《薪酬就是沟通》,为什么这样理解薪酬呢?
这个观点不是我的原创。国内外都存在着这样的规律,就是一个员工期望得到的薪酬水平不是仅仅取决于他拿多少钱,他高兴还是不满也不取决于他所拿到的薪水数额。你多给他一两千块钱,他不见得会高兴。但是如果你和他沟通清楚为什么给他这么多的钱,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钱,是更重要的。让他有一个目标,让他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即便他拿少了,也知道为什么,就不会有什么不满了。
可不可以这样讲,沟通其实也是激励的一种手段。
对。其实管理说白了就是沟通。管理中的每一项活动都需要沟通,在一个企业中,不可能由机器来做管理,不可能由电脑来做管理,它们只是沟通的一个工具,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人来沟通。在公司里,我们很少通过电话和邮件的方式和我的同事沟通,很多时候都是面对面的交流,什么事情都可以讲清楚。
我的身边也有很多像您一样的咨询顾问,我知道他们是非常辛苦的,您觉得您从事这份工作,压力大吗?
压力一直都很大。
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哪里?
不能说这种压力来源于客户,更多的是来源于自己,是靠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一旦等到客户给你施加压力就晚了,那样的话你走的就太慢了。你自己要设立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想清楚我要做到让客户有多满意,这是你自己设定的标准,然后采取行动。一定要在客户给你施加压力之前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
其实这也是来源于自己的一种责任感。
是的。
你认为咨询顾问这个职业会是一辈子的职业吗?
这不是一定的。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我在罗兰贝格的时候,我们的亚太总裁,他会在企业和咨询业间不断更换工作,我认为这种在企业和咨询业间的来来往往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刚刚进入咨询行业的人来讲,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自己要设定目标,然后对自己高要求,为实现目标而采取实际行动。
您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对于“职业生涯”这个字眼儿是很熟悉的,您在刚刚从事工作的时候有没有为自己制定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
在刚开始是不可能的。在刚步入职场的时候,通常是机会导向的,如果碰不到这样的机会,你的职业发展就完全改变了。如果我之前不是碰巧进了翰威特,进了其他行业;如果之前我做的不是HR,是做Marketing,结果就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是当你进入到这一行业,对某一领域研究的越深,你的选择面就会越来越窄。如果让我现在去做Marketing,几乎不可能了,因为企业不可能付给我那么多薪酬去从头学起。我只能在HR这个领域之内。那么在HR这个领域内,你的职业生涯就有你自己来考虑。包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在为客户做事情,为客户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你自己做事情,是在为你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您之前说过,觉得自己进入上海人才是一次创业,您觉得创业与以前在跨国公司里打工,有什么不同?
创业意味着白手起家。我们公司现在的业务是我的同事和我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且公司也有我们的股份,我们对公司具有很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其他公司里,除非做到Partner的阶段,否则你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您除了从事咨询顾问一职之外,还担任讲师,您认为讲师是不是资深咨询顾问的必然结果?
不是。要看个人的特点和喜好。当然,每一个咨询顾问都需要为自己的客户进行一些培训,如果不帮助客户进行一些培训,而只是交给他们一些东西的话,客户是不会非常满意的。但是并不是每一咨询顾问都能够做一个优秀的培训设计师,这是需要锻炼和有意识的培养的。
您也在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担任过EMBA和MBA的课程培训,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主要是平衡记分卡。因为国内现在对平衡记分卡有非常深的误解。我对平衡记分卡研究比较多,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心得同更多对其感兴趣的人分享,使他们在将平衡记分卡应用在企业中是少走些弯路。所以我在这方面讲的多一点儿。
您认为,中国企业在使用平衡记分卡时,需要注意哪些?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通过使用平衡记分卡想得到什么样的效果。现在有些企业在寻找一种万灵药,认为实施了先进的东西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觉得上了ERP后,就脱离苦海了,什么都不用作了,等着它挣钱。实际上没有这种事情。一切工具包括平衡记分卡,包括ERP,都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最终还是人在起作用。所以企业首先要清楚自己先要什么。有些企业在选择咨询公司时,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这样谁也不能够帮你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咨询公司为客户做了很多方案、客户一直都不满意的原因。所以咨询公司在做项目之前必须弄清楚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如果客户想通过一种工具解决所有的事情,这样地项目我们不会接,其他咨询公司也不会接,因为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要求。有些企业太相信一些神话了,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神话,管理也是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在作着的事情,你可以有一些很好的工具来帮你,但是它永远代替不了你的管理理念。
如何培养客户企业对咨询公司的信任?
企业产生对咨询公司的不信任是很正常的。在目前的咨询行业,滥竽充数的太多了,曾经甚至出现过“劣币趋逐良币”的情况,很多企业都认为咨询是不花费成本的事情。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咨询需要的是Passion,对这个行业的Passion,对解决问题的Passion. 如果讲道赚钱的话,我认为咨询行业是最不赚钱的行业。麦肯锡名气很大,但是从财务上讲,它做的不是最好,麦当劳赚的钱比它多很多,麦当劳进了财富500强,麦肯锡没有。要想赚钱,你不如去做房地产,不如去做餐饮,有无数的选择,而咨询这个行业需要的是你对行业的兴趣。如果没有这种热情,我奉劝那些人不要选择咨询业。
怎样让企业员工对企业有忠诚度?
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要问怎样让员工对企业忠诚,而是你凭什么让员工对你忠诚。这就像激励一样,我们看激励的时候,不是说我拿什么来激励你,而是你到底是受什么激励的。有些人是受钱激励的,有些人是受工作本身激励的。如果你对那些受工作挑战性激励的员工以钱来激励,那就浪费了,而对那些受钱激励的人,你用其他的方式激励他,他不在乎。对于忠诚也一样,要考虑你凭什么让员工对你忠诚,你值得别人对你忠诚吗?这也是老板应该首先问自己的一句话。如果一个老板很吝啬,公司又没有发展方向,想让员工对他忠诚是不可能的。忠诚不是一个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结果。你很难把它当作一个目标,可能在作很多事情的过程中,员工看到了、感觉到了,员工非常欣赏这个老板,他自然会忠诚。
很多人认为咨询顾问头顶带着光环,认为咨询顾问是有一种神秘感,您认为这种神秘感来源于什么?
其实咨询行业在国外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咨询顾问头戴光环,但是他们的收入很高。在中国也是一样。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就是,在这个行业中确实汇集了很多领先的人才。一些咨询公司到高校招聘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最好的10%,占很少数。也是物以稀为贵。虽然头戴光环,但是咨询业也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为企业做事情,顾问也是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顾问不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然也要保持一定的自信。
也有人认为咨询顾问是万能的。
绝对不是,咨询顾问的知识面很丰富。但是各个行业都会很成功的,咨询行业只是能够取得成功的职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