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连接: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189/2006/0221/[email protected]
据《新京报》2月21日报道,20日是朝阳区打工子弟学校安民学校开学的日子,安民学校本部原有1760多名学生,昨天缺勤了100多人。校长何家鹏说,目前一些农村地区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这让为数不少的打工子弟选择了回家乡上学。而在北京的打工弟子学校,每学年的所有收费加起来大约在800元至1000元,昨天开学,安民学校还有450多名学生没有交学费,而如果“回到家里,这笔钱就能节省下了”。
对于打工子弟返乡入学,北京朝阳区教委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科负责人认为,“其实这也是好事”,学生在家乡接受教育可以避免因为教材、学制不同以及由于户籍影响升学等问题。笔者倒有不同意见,各地义务教育陆续实行免费是好事,而在京打工子弟返乡入学未必是好事!
细看此负责人的态度,表明上是为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考虑,而实际上则有推脱政府帮助打工子弟接受教育责任的意味。外来工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为什么当地的教育资源不能让打工子弟共享?为什么我们还要用“户口”束缚将外来子弟受教育的权利割裂开来?这不仅仅是北京政府面临的治理困惑,更是我们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整体问题。
“回到家里,这笔钱就能节省下了”,一些打工子弟返回了家乡入学,这里面既有打工子弟艰难求学的辛酸,也埋下了不少社会隐患。我们在一些报道中,不乏看到打工者留守子女的悲惨处境,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而导致的健康不保障、人格不健全、乃至发生越轨违法行为的现象不断出现。这到底是在外打工的孩子父母的错?还是社会让他们处于了一种特殊的地位所迫?哪个子女不想生活在自己父母的身边,体会父母切身的关爱呢?
开放教育资源,让每一个为城市做出贡献的打工者的子弟,都能获得在当地接受同等教育待遇的权利,这是教育事业大势所趋;否则,我们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流血流汗的外来打工者的帐太多了,这对打工者不公平,对打工子弟及他们的未来更是不公平!他们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我们完全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对不起这些生存在角落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