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组织体系考察报告


 

香港银行组织体系考察报告

 

日前我们组团考察了花旗集团、汇丰控股、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美国大通银行香港分行的组织体制,现将考察情况整理如下:

 

一、整体组织体制

    香港银行强调条线单元制管理和直线责任制,每个员工对其条线上的上司负责,每一件工作都要责任清晰,以保障出了事都能找到责任人,没人能推卸责任。如部门都由一个人负责,一般不设副职。

美资银行强调自上而下系统线的职能作用。欧洲银行原来的架构与国内银行目前的架构比较一致,但目前已转为与美资行近似的架构,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阵痛过程。国内银行目前的方案是纵横两条线并行,必然会带来一些冲突,即使进行了分工也可能会出现冲突。

预算的编制应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相结合,但预算最终结果应是自上而下,具有强约束力。香港银行预算指标一般不超过5个,远较国内银行为少。预算编制的基础是电脑技术水平的大幅上升和运作成本的大幅降低。

商业银行的收入、费用、成本都要分摊到具体部门、网点、人员、产品层面甚至账户层面。

二、三大经理制

1、客户经理制

根据客户经理的贡献度划分客户经理级别。贡献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加权风险资产回报率。如个人银行业务虽然都是小单,但加权风险资产回报率较公司业务为高,因而许多银行客户经理争做个人银行业务,其花红也一般较公司银行客户经理拿得高。按上述原则,高级客户经理并不一定管理的是大户。

对客户的管理实行AB制,但无论多大的客户一般由一位客户经理主管,但高级客户经理可以配备相应的助手帮助其工作,这些助手并不是客户经理。

2、产品经理制

香港银行产品经理相对于客户经理而言少而精。因为只有需要专门做特殊设计、维护和优化的尚未完全成熟的产品(如结构性贸易融资、电子银行业务等)才需要设立专门的产品经理。比如象传统信贷产品已发展成为成熟产品,因而不需要专设产品经理,但仍有素质要求较高的信贷分析人员。

凡是能与某一类客户相结合的专用产品,一般放在客户部门。对于一些各类客户共用的成熟产品(如保函业务、外汇买卖业务),可以建立专门的业务运作中心。但如果产品本身的复杂程度较高,业务量较大,且未完全成熟(如商人银行业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产品部门。

3、风险经理制

香港银行的风险经理相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更少,对风险实行高度集中化控制。不仅对非信贷风险(如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等)能建立数量化的风险控制模型,而且目前对信贷风险也能建立数量化的风险控制模型。当然,在具体的业务运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工作人员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责任,但这些人并不是风险经理(如信贷部、保卫部工作人员)。

贷款发生坏账后,由审计部门实施事后责任审计。

三、岗位与薪酬

能进能出是建立激励约束体制的基础,辞退员工是对员工好,是对员工才能的保护。全员劳动合同制并不能完全保障这一点,香港银行与员工签订的合同没有工作期限条款。

香港银行岗位分为市场、客户服务、运作和支援四类。其中前两类的员工人数逐步上升,后两类的员工人数要逐渐下降才是健康的。香港银行已将许多支援服务外派(即社会化外包)了,中小银行甚至连科技开发也外包了,因而其人数逐渐下降。当然,运作、支援内的员工收入并不一定比市场和客户服务人员低,关键是要看人才市场供求情况。

香港银行的工资一般分为基础工资(按月发放)+年终花红(按年发放)+其它福利与津贴。银行并非工厂,信贷产品在银行中占比较高,不宜按月发放绩效,但要按月通报预算完成情况。银行员工的基础工资要高,才能从较长期去考虑问题。

香港银行的每个重要岗位都有岗位目标,对业务拓展岗位有业务预算。管理层一般按月通报预算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按年考核员工岗位目标或预算完成情况,但员工直接上级对其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如果员工未能完成责任目标或预算,香港银行一般要对未完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决定对员工的业绩评价和花红发放。

香港银行的花红一般为1—6个月工资,并视岗位不同而有所差别。

香港银行认为下评上、同级互评是不可取的。

香港银行薪酬定价是市场化的。如果某银行某岗位的薪酬定价偏低,就会发现大量该岗位人员离职而出,管理层会自动作出调整。对于某些有特殊关系(如某总理的儿子)或有特殊才能的员工,管理层会给出极高的薪酬定价,该员工自然不会轻易离去。

香港银行薪酬的市场信息是社会化的,但具体某个岗位人员的工资收入是保密的。

香港银行行长与普通员工工资收入有20倍的差距

香港银行的福利中包括了房贴(或低息贷款)、车补、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旅游补贴、培训补贴、内部服务等。

香港银行下级的花红一般由上级派送。

版权所有,若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