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打棍子”
王达水 / 文
摘要: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最近对媒体说:“能够一棍子打死的,那一定是伪科学”。 《现代汉语词典》对伪科学的定义是:“指违背客观规律,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何高举“棍子”却不依据判定“伪科学”的两个条件,进而在学术界瞎打、乱打一气,是文革“打、砸、抢”遗风的一种表现,对创新与发展、研究与探索构成极大危害,是与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相背的。
关键词:何祚庥、伪科学、一棍子、打死、文革遗风、危害
《青年周末》于2006年12月上旬,就关于“伪科学”一词的纷争进行专题采访。被采访的一方是不赞同“伪科学”一词提法的中科院研究员宋正海(退休),另一方是高且举“打击伪科学”大棍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退休)。
中科院物理学部院士何祚庥,在接受《青年周末》采访时说:“能够一棍子打死的,那一定是伪科学”。这句话仿佛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一经思考和深入分析,结论却恰好相反。
1、“能够一棍子打死的,那一定是伪科学”言论中的要素及分析
1.1 “棍子”。
“棍子”是什么呢?何说的“棍子”不外乎就是“科学真理”之意。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科及其不同的学术问题、课题,必然要用该学科的真理而为之。
而每一个学科的真理都包含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定理定律,同时,每一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发展着的。因此,两种情况不能发生:第一,某一学科的真理不能成为打击另一学科的棍子。第二,本学科不能对本学科的发展、研究、探索、创新的科技活动及过程打棍子,只可鉴定或评价。科技探索中的一切成或败,都是正常事件。
可是,何等人在打击所谓的“伪科学”活动中,一方面随意跨越任何学科,另一方面,就在一个学科里面,也往往是瞎打、乱打。其实际的表现就是“我说你行你就行,我说你‘伪’,你就必伪无疑”。显然,这是典型的个人超越真理的文革式的“打、砸、抢”之学霸气息。
在打击的过程中,何是主动出击者。他们看谁的学术研究不顺眼就打谁。其次,打的方法就是利用话语霸权,行学霸之歪风。也就是利用他们掌握的媒体工具,对他们认为的所谓“伪科学”进行他们的否决性表白,而这个否决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用到适合该学科的理论,仅仅是我说你是错误的、是伪科学的言论性判定。显然,何的否定性言论是站不住脚的。
1.2“打”。
众所周知,道理只可辩、论、讲、评。不同的学术意见、观点、只可争论、讨论、评论、议论,不存在打击之说,更不存在打击之法。话语霸权显然不是道理,言论打击更不是道理。科学真理,也只是试金石,而不需要对谁进行打击。
可见,以“打击”而行所谓的科学真理,是蛮横不讲理的,因而则不是科学真理、道理、定理的应用与实践。进一步地,何祚庥所打出的棍子,恰恰反而打在他自己的脸上。
1.3“打死”。
科技研究、探索、创新,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恰恰是一个具有风险的活动,否则就不是科学的了。然而,何祚庥之流却偏偏要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反而要高举“打击”之大棍,对人们的许多研究课题和研究活动进行大肆的打击,而且是要“一棍子打死”。可见,其用心良苦也。打击“伪科学”这没错,可是, 你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伪科学”,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活动属于“伪科学”。
然而,在高举“打击伪科学”大棍而大肆进行打击的行动中,何祚庥之流非但没有把“伪科学”及哪些研究课题、研究活动属于“伪科学”搞清楚,而是对谁及研究课题看不顺眼的就予以打击,特别是对不同于主流学术观点的学术研究进行打击。比如,质疑相对论被打成伪科学,中医中药被打成伪科学,探索科技前沿被打成伪科学。
1.4谁是主打者
主打者不外乎是何祚庥、方舟子(方是民)等。
1.5谁是被打者,被打的原由是什么?
被打者往往是民间科学爱好者,特别是质疑与挑战科技前沿课题的探索者。同时,一些从正规的科技院所退休后继续进行前沿科技研究的许多人员(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也是被打击的对象。
被打的原由往往是不同于主流学术观点的学术研究。
1.6打的状态。
何祚庥方舟子之流对其瞄准的目标,首先强行定义是“伪科学”,随之就高举大棒一下子打将下去,并且宣布被打死。可是,事实上没有什么课题被打死的迹象,也没有谁因为被瞎打而畏惧。尽管何祚庥方舟子之流野蛮地对待民间的科技研究,但是,人们的研究依然在进行,而是越打越坚强,越打越觉得科技价值重大、责无旁贷。当然,有一个被打者含冤死去的案例,那就是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被打成伪科之后,张颖清含冤悲愤而逝。
全息生物学的第一研究者虽然含冤而逝。但是,全息生物学这个世界科技前沿,虽然在中国的研究受到重大损失与挫折,但是,研究课题依然被后来者继续着。可见,打击的代价与危害的确非常之大。
1.7“科学”的准确定义是什么?
科学,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应用。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有阶段性、风险性、成败性,有理论性、实践性、发展性。因此,科技探索活动没有什么伪科学与真科学的概念,要么就是科学,要么就是不科学。
1.8“伪科学”的准确定义,或者说是具体意思是什么?
伪科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伪科学“指违背客观规律,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2002年《科普法》第八条:“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可见,何祚庥、方舟子对所谓的“伪科学”予以打击的话,显然应该以是否“违背客观规律”、是否是“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作为鉴定标准。比如,王达水质疑相对论(有代表作:《直面狭义相对论》发表于光明网论文中心,见: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earch.asp?author=王达水)。如果要对此认定是所谓的“伪科学”的话,那么,你何方二人则要提出我王达水在该论文中是如何地“违背客观规律”,或者是如何以该论文进行“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的事实。难道质疑相对论就是“违背客观规律”吗?可是,国际科学界质疑相对论一百年来,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把质疑相对论作为“伪科学”来看待。偏偏何方等人要如此与国际学术界的原则相背。
可是,何方二人的打击案例中,什么鉴定标准也没有。同样地,在他们的所有打击“伪科学”的活动中,人们看不到他们是如何具体地应用“两条标准”的。进一步说,一个不以判定标准而行大棒的言行,实质上是真正的“伪科学”的具体表现。
关于“伪科学”。在何祚庥的眼中,什么属于“伪科学”的范畴呢?中医是“伪科学”、 质疑相对论是“伪科学”,挑战或开创某些科技前沿是伪科学,等等。然而,质疑学术课题是国际常识,哪怕是在学术禁区进行探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有典型的研究案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在当时的学术禁区里开拓出来的全新成果,如果当初就将之打成伪科学的话,就是今天,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可能依然为温饱问题而烦恼。
再比如,爱因斯坦倾其后半生几十年的心血,专门研究“统一论”,但是没有什么结果,就是在《爱因斯坦全集》中,也看不到关于“统一论”的任何信息。或许他的研究方向、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人们难道可以说他没有取得实效的研究是“伪科学”吗?显然不能这样武断。
关于科技探索,就国际科技活动的进展而言,第十大行星前不久被国际天文学界否定。难道人们要说过去认定第十大行星的科技活动是“伪科学”不成?显然不能如此蛮横无理。国际科技界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定义与否定第十大行星与“伪科学”的关系,因为都是正常的学术活动。
“要敢于质疑学术权威理论、质疑一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可见,一些人在学术界高举打击“伪科学”的大棒而糊乱瞎打一通的不良习气,是到了该刹车的时候了。
2、“一棍子”言论的本质及危害
首先,“打棍子、扣帽子、上钢上线”无疑是文革时期的错误做法。21世纪的今天,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何祚庥却猛烈地在中国学术界大行“打棍子”之风,这是极其不正常的,是危害极大的,是后患无穷的。
就“打击”而言,它本来是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比如,打击腐败犯罪,打击偷摸扒窃,打击邪恶势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等等。2002年《科普法》第八条:“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科普为名从事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可见,《科普法》没有赋予公民有行使打击“伪科学”的权力。
显而易见,作为公民个人,公然地对他人的学术研究、学术探索、科技创新进行所谓的“打击”,这本身就是无理的,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假如一个人一味地要对别人的学术活动以打击的名誉而否定的话,因此,意味着这个高举大棒行使打击之人,他显然有“以个人超越政府部门的职能、超越法律”之严重倾向。可见,就打击“伪科学”而言,那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情,任何个人也只可揭露,不可以行使打击的权力。以揭露等同打击,显然是一种违权行为。
学术上有分歧、争议、不同观点、质疑或怀疑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谁都没有理由与资格将对方的研究与成果予以打击,甚至是强行打成“伪科学”,这是科学常识。个别学术权威对学术常识不常,其良苦用心值得警惕。同时,中国当前的或媒体的态度与表现,非但对常识不常,反而却随之推波助澜,这实在耐人寻味。
以个人行为超越组织,超越行政部门的职能,随意扩大打击面,随意定义伪科学,否定科学探索中的风险等等言行,这或许恰好就是“伪科学”的具体表现,必须予以坚决地反对。
“一棍子”言论的危害是显然的。一方面,必然将对当今全面创新发展的大好局面产生极大干扰和阻碍。另一方面,将会对一些前沿性的探索创新打死在萌芽之中,是后患无穷的野蛮行径。想一想,当初研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环境与技术条件,如果以否定的眼光和思维来指导的话,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将会怎样?
3、何祚庥的“三大炮”
近几年来,何祚庥都打了哪些棍子呢?人们都知道他著名的“三大炮”言论:“传统文化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矿工,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矿工,不采煤死亡率更高”……
然而,宪法明确表明“要发展中国传统医药”。就2006年秋季以来的关于媒体上吵得沸沸洋洋的“中医存废”之辩论,卫生部也及时予以明确肯定中医中药的科学性、历史性、现实性。显然,何打传统文化及中医的那一闷棍是主观的,是错误的,何况并没有把中医中药打死,反而是唤起了人们对中医中药的重视与信任。
关于近几年中国境内高发生率的煤矿事故,党和国家有明确的结论与要求。煤矿事故频繁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官煤勾结。二是安全管理不善,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可见,何祚庥关于煤矿事故高发生率的高论,是公然的错误的,是与党和国家的观点不相符合的。
4、何祚庥方舟子等都打了些什么?
4.1打击了打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
何祚庥坦言: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研究,他“一棍子”就将之打死了。近日(时间:2005年11月02日),何祚庥院士接受晨报采访时说(见:http://news.sohu.com/20051102/n227365116.shtml):“最早质疑的不是我”,“我没有写过关于他(张颖清)是伪科学的文章,最早对他这一理论提出质疑的,是邹承鲁院士。我所编著的《伪科学曝光》编进了邹推荐的相关文章———我介入伪科学有一条原则:不是我(所研究的)行业中的事情,我都要问专家。像生物,我就要找邹承鲁和方舟子,他们说的我相信。在张颖清之前生物学上没全息这个名词,我觉得他对全息这个词在生物学上的概念没做任何解释。”[1]
可是,支持克隆技术在人体上大胆研究与应用的何祚庥不是曾经语不惊人誓不休吗:“克隆几十个何祚庥又有什么关系”可见,他还是知道一个受精卵是能够孕育一个完整的人体及其生命的。可见,生物全息是包含在一个受精卵中的。进一步地,从各个方位研究生物全息及规律,是再正常不过的学术活动了,根本就不与什么“伪科学”相干。
尽管张颖清的学术研究中难免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是学术研究中的正常现象,有哪个学术研究成果特别是世界前沿的成果是一蹴而就的?爱因斯坦不是对他的广义相对论所涉及到的引力系数进行发表后的更改、再否定、再反悔吗? 难道爱因斯坦从来就是从事伪科学的?
4.2、对蒋春暄数学成果无理攻击
关于“蒋春暄”数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评判,由于蒋春暄(原中国航天部高工)曾经有数学论文在美国数学学会主办的《数学评论》发表,可见,这是正常的学术研究,显然“伪科学”没有关系。
“费马大定理是有近代数论之父之称的17世纪数学家费马提出的一个猜想,350年来一直困扰着全世界的科学家。1994年,英国数学家威尔斯被认为解决了这一难题而轰动全球。然而中国航天部高工蒋春暄对此强烈反对,他指出,早在1991年,他已早于威尔斯完成了证明。蒋的有关证明论文1992年发表在国内的《潜科学》杂志上。随后,“反伪斗士”将他的发现打成“伪科学”,认为它和成千上万宣称“解决了世纪数学难题”的无知业余数学爱好者的“发现”一样毫无价值。“
“然而,蒋春暄的“发现”却得到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桑蒂利的盛赞,他们合作的数篇论文发表在美国基础研究所主办的《代数群几何》上。不久,方舟子等撰文称桑蒂利不是数学家,《代数群几何》也不是SCI收录的国际权威数学期刊,指责蒋春暄异想天开。“
何祚庥这样回应:“等方法无法解决问题”。何祚庥进一步说:“蒋春暄如果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应该投到有正规审查人的正规科学杂志发表。通过审查认为是科学的,才能发出来。蒋春暄没发过,就证明他的理论连起码的科学价值都没有。华罗庚说过:‘人上月球是可能的,但是骑着自行车上月球就不可能了。’就是说你想用初等方法解决高等问题是不可能的。”[1]
瞧瞧,一个科学院院士竟然对媒体说出了如此荒唐的言论:“初等方法解决高等问题是不可能的”。可是,现在的人们谁不知道电脑的二进制工作原理就是典型的“用初等方法解决高等问题”的科技实践,现在就是小学生都知道这个概念,可是中科院院士何祚庥非但不知道“初等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高等问题”,反而还要对之打成伪科学,人们要问:究竟谁在大刮“伪科学”只之歪风?
关于论文的发表,一个典型的国际事例是,诺贝尔奖一百年来并非全部都颁发给在所谓的权威性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相关作者。比如,2002年日本的获奖者“田中耕一”的首发论文就是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交流,随之向世界学术界公布其研究成果并获得认可的。
蒋春暄把学术研究中的继承与发扬式的研究成果比喻为“在花瓶中插花”;把原始创新与研究,比喻为是制作出一种在该领域里与从前所有的“花瓶”都不同的“全新的花瓶”,更是高于那些“插花式”的研究与成果。显然,由于文学作品都倡导百花齐放、百花争鸣,那么,对于科学领域在学术上的原始创新与发明,就更应该要有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严密的科学原则来认识与鉴别,而不是用之无关或不适应的理论、定理、定律来认识与鉴定,更何况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全面创新的新时代。
然而,就是这研究与探索数学前沿的课题与成果,何祚庥方舟子就是公然地强行将之打成了了伪科学。
4.3、对徐业林无偏二极管发明的偏激性批判
徐业林,男,62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内能机研究工作,徐业林是“无偏二极管”专利的发明人。其无偏二极管课题得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基金资助。
何祚庥在对晨报记者谈到自己对“无偏二极管”的“打假”时说(时间:2005年11月02日,见:http://news.sohu.com/20051102/n227365116.shtml):“我说他的成果是永动机”,“这就是永动机,他的文章里就写上了永动机,而且说永动机可能是对的。他的理论就是说能量可以无限释放,这是违背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他说他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他的实验本身做得就不严格,他没有跟外界屏蔽起来。这些必要的实验措施都没做,就忙着宣传他的成果和重大意义,因此我说他的成果是永动机,而国际上公认永动机是伪科学。”[1]
徐业林对无偏二极管结构及性能特征的描述是:固体无偏二极管由3层物质组成(见图5),外边的两层1、3彼此平行,由金属构成;中间的一层2由半导体构成。两个金属电极板中的一个是平的3,另一个是电极1上挖了很多井的6。当井的直径D1很小时,井壁的异性电荷5、9的吸引作用将很显著。由于该吸引力的作用,可使电荷5,9趋于井壁的表面,形成电场E。该电场的方向与电极板平行。由于电场E很强,使从平的电极发出的电子4和从井底发出的电子7轨迹弯曲,电子4、7被井壁收集。这样,该井将具有收集电子的功能,形成电流IT 。
徐业林对其发明的无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的理论基本解释是:一方面,无偏二极管将热运动速度较高的电子的多余能量拿出来,转变成电阻的功耗。由于热运动速度较高的电子的速度降低了,使二极管温度下降,其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它将从环境中吸收热量。电流IT使电阻RT发热,电阻向环境散发热量Q3;另一方面,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它所阐明的是大量分子集合表现出来的统计规律。对于包含分子数目很少的体系,第二定律是不适用的。因为分子很少时,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是不能忽略的。例如只包含两个分子的长方形体系,很有可能出现体系的一半有两个分子,而另一半则是空着的情况。
然而,由于徐业林在对无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的理论基本解释中,所叙述的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其中不适用的说法不具有完备性,进而为别人对其的学术打假留下可以驳斥的空间。
可是,由于热二律必然涉及的基本要素有四:一是“高温热源”,二是“从高温热源获取热能的热机”,三是“热机直接做机械功”,四是“做功的同时,热机向低温系统或环境释放一定热量”。可见,在无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与热二律的必然关系上,不仅发明人徐业林对此存在一些认识偏差,就是对此打假的何祚庥方舟子对此更是模糊不清。其模糊的地方在于把“无偏二极管”强行定义为是热机,直接向二级管系统外做机械功,并伴随一定热量的输出。然而,事实上,无偏二极管仅仅吸收环境中的热量,犹如太阳能电池的储电原理类似,不由阳光直接照射,而是把环境中的热——光的一种形式储存并转化为电能。
现代已经很成熟并广泛运用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就是把从太阳发出的可见光直接转化为电能,因为电子脱离成为自由电子需要一定频率以上的光子的激发,显然不是热机的工作原理,理论上与热二律无关。无线电波、微波也能产生电能。现代技术仅仅在微波到红外线这一波段的电磁波范围内,目前还暂时不能产生电能,但是并不就意味着将来的发明创新不能使之产生电能,特别是存在找到那种能激发电子定向移动的结构和材料的可能性。而无偏二极管产生电流时尽管与光强度的照射无关,但恰恰与环境的温度有关并成正比。而“温度”本来就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不断地散发出光量子。当环境温度散发出的光量子电磁波,恰好能被一种新结构所利用来激发电子微观领域的电势积累,并最终促进电子的定向移动时,那么,一种新的能源转换系统则随之诞生。至于是否是能被广泛运用和大计量地运用,则是另当别论的事情,但绝对不是鉴定它能否成立的依据。
太阳能电池不是永动机,探寻出一种全新的光电转换系统难道就必须要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鉴定是否是永动机?
关于无偏二极管的真伪,一个最实际有效与简单的鉴定方法,就是对无偏二极管样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实验验证。对于这一点,笔者比较相信作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内能机研究工作的徐业林,所发明的“无偏二极管”的实验验证效果。应该说,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光电(热电)电池,是发明人在实践中完成的,有别于必须依靠阳光照射的那类光电电池,是一种比目前成熟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能力要小的一种新型电池,只是发明人在理论本质的认识或描述上产生了一定错觉。因此,具有多国专利的无偏二极管不是“伪科学”。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不能用热二律来鉴定,太阳能电池肯定不是永动机。但是,太阳能电池是可以长久地连续性地工作的,其寿命受到设备本身寿命的制约。同理,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发电”发明项目,也不能用热二律来鉴定。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发电”发明项目是不成功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对其研究课题和工作打成“伪科学”。因为科学研究、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较大风险的,这是科学常识。然而,中科院的何祚庥院士却不具有这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反却背道而驰,这不得不让人们惊诧,难道何院士是披着科学外衣而行打击科技研究与探索、创新与发展的伪道士?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的重要课题。
就发电机的工作而言,永久磁铁在发电中的本质作用,人类至今也没有真正搞清楚。因此,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探索前沿的科技领域,是科技活动中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与“伪科学”根本就粘不上边。科技风险公司投资的所有没有成功的科技研究课题,难道竟然都是伪科学不成?
关于对质疑相对论的学术活动的打击问题,由于“学术质疑、挑战、否定、超越”本来就是很正常的学术活动的范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伪科学的问题。相对论自诞生之际,就一直存在广泛的学术质疑,至今,全球学术界质疑相对论的研究依然此起彼伏,世界学术界也只有何祚庥方舟子等才把质疑相对论的学术活动当作“伪科学”来看待,是与国际学术界的观点不一致的。
另一方面,相对论本来是建立在两条假设基础上的,因而最终也只能是假说,而不是科学真理。进一步地,质疑与否定,发展或超越相对论,则是自然而然的学术问题。再一方面,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之假设前提,本身就包含着绝对时空的要素,进而其结论是不可能否定它的理论前提所包含的绝对时空的(毫米/秒,mm/s)如果空间上的长度不绝对,时间间隔的基本度量尺度不绝对,因而“光速不变原理”则必然不能成立,相对论进而无法进行后续的一切论证,更不可能得出什么“时空相对”的结论。而“时空相对”这个结论中,恰好还进一步地存在着两个假设前提条件中所包含的绝对时空之要素(毫米/秒,mm/s)。况且,相对论原著的论述中对光速的认识,恰好还有四个不同的描述(c ,c- v ,c+ v,(cc-vv)**1/2)。这就是相对论最公然与最突出的困惑与矛盾之处。可见,一切对相对论的质疑与挑战都是理所当然的,是正常的学术研究与探索发展的范畴,绝对不是什么所谓的“伪科学”。
进一步地,如果一些人非得要否定质疑相对论的学术研究和质疑者,那么则必须以物理学的原理为依据,而不是凭借主观的一句话而行学术霸权。
5、业余研究的困境
在中国,真正做学术研究的业余学者,他们做学问与课题的难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因为做学问与科技研究和探索本来就是非常艰难困苦、艰辛万苦的事情。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就更是难上加难。不仅如此,中国的业余学者还要承受被讥讽、嘲笑,被打击、被打成“伪科学”的风险。对于那些故意刁难本来可以不予理会,有句话不是说得很好吗,“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可是,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只要被打成“伪科学”,其后果是非常惨痛的。一是“伪科学”是《科普法》明文表明了要反对和抵制的;二是“伪科学”就意味着是政治风险;三是所有研究与言论进而没有保障,更没有平等权、主动权,因此将没有发表的任何机会,进而永远陷入困境与被动。随之而来,不仅研究不能做,就是生存都会更加艰难。
然而,对于世界前沿的课题,专业机构及人员有权利研究,业余者同样也有主动参与的自由。专业机构或人员攻克不了的难关,并非等于业余者不能攻克。业余者成功的科技成果案例数不胜数,况且,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学术论文居世界前例,但是,实质性的优秀成果微乎其微,尤其在前沿领域更是举步维艰。
进一步地,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前沿性探索与研究或突破的话,那么,则将永远只有在别人后面跟风的份儿。不仅如此,知识是有产权的,使用别人的知识或成果是要付费的,而且是巨费。
既然一些专业的机构难以出世界一流的成果,那么,有什么理由要阻止业余者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就算专业机构能够出一流的成果,但也没有理由独霸科研的权利。《著作权法》、《专利法》对每一个公民的参与和认可是平等的。因此,把正常的学术研究与科技探索一味地打成“伪科学”,是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的,是与“走出去”战略不相符合的,是与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大政方针不相符合的,是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相背道而驰的。
6、何祚庥几时休?
2006年深秋以来,各类媒体上否定中医的言论愈来愈盛,典型代表主要是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与来自美国的生物学博士方是民(方舟子)。当然,大家知道何方二人近些年来已接忘年之交。
6.1、何祚庥曾经对媒体坦然:“中国传统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医就知道了。” 可见,他实际上就是在说,中医基本上可以等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凭此,这就直接地体现出一个科学院院士的基本学术基础已经蜕化到难以置信的层度了。因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是这样的思维能力的话,显然是不合格的。因为暴露出基本的逻辑知识都不具备,不知道什么是逻辑的大小条件(范围),什么是完全与充分。
6.2、既然何院士认为中医“90%是糟粕”,那么,我们不妨请他就中医的所谓那10%非糟粕性,或者说是10%的正确性或科学性发表他的看法吧?如果他连这10%中的1%都说不出的话,那么,他还有什么资格坚持他的“我相信我的评论(对中医的)还是靠得住的”?既然何院士还认为“中医还有10%是非糟粕”,那么,仅凭这就可以断定中医是伪科学而打倒吗?
6.3、何祚庥自己曾经公然地表白:他是一个既懂马列又懂科学的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宝贵人物。当然,他反对中医,实际上他还可以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因为马列理论中没有中医。
6.4、何祚庥对太极拳颇有兴趣,时不时地练上一阵。不知“太极拳”及理论在他的心目属于10%还是90%的哪个比例范围内。同时,人们不知他把《道德经》列入哪个比例的范畴中?
可见,何祚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90%是糟粕”的如此见解,给人的感觉不是理性思维,而是激情澎拜,距“太极拳”心神合一的境界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显而易见,何祚庥不但老也,而且糊涂也,该从媒体上彻底地“退休”了,不要把中科院的颜面丢尽。
7、结语
关于科技创新与学术研讨,多年来,就是在中国军队,哪怕是在一些尖锐课题上,其军事学术的宽松环境是众所周知的,科技强军因此突飞猛进。相比之下,其它所有学科都需要进一步大张旗鼓地推行“宽松、平等”的学术环境,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上调子。对于那些一切想当然的打击“伪科学”的学霸作风,应该坚决制止。
众所周知,“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世界”,这是当前的大政方针。请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何祚庥同志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也不要忘了两条原理:第一,中国有句老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二,经典理论物理学中有个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21世纪的今天,在科技界肆无忌惮的“打棍子”,或许恰好是打在了自己的脑门子上。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参考资料:
[1]:郭翔鹤(晨报记者),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