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干部晋升公示让人一头雾水


         这样的干部晋升公示让人一头雾水


  近几年,干部任前公示基本上成了一些地区和单位任用干部的必须形式,但仔细看看公示的内容却让人一头雾水 ,找不到北,不知道干部任前公示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

  远的暂且不说,就说黑龙江省12月22日的拟任职干部公示名单吧,在这份公示中,拟任人选的介绍除了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学历和原任职务外,看不到更多关于他们的信息,就连那些公示的人将拟任什么职务都无从得知。此外,在网络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这份公示的信息仅在黑龙江日报刊载,如何反馈意见却没有具体的通道。试问,如此“缺斤少两”的公示,又将如何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看这样的公示,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

  “公示”原本是一项好的制度,便于人民群众共同把关,把那些取信群众,执政为民的的好干部选拔到更高的岗位上去为人民服务。那么群众怎么了解干部,一方面靠自己的感受,但更多的还要靠组织人事部门发布的信息。因为群众对领导干部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毕竟有限,如果组织干部部门不进行具体说明,群众是无法了解到的。“公示”就是要让群众说话,群众不了解内情怎么说。要让群众了解内情,有几个方面的情况必须公示。一是在从政的过程中,主要担任过什么职务,曾经对那些重大事项进行过决策,有几项是民心工程,有多少交了学费?二是在日常工作中,有没有群众对其举报过,都是哪些方面,经查哪些属实,哪些是无中生有?三是负责过什么工程,群众反应怎么样,有无豆腐渣工程?四是有什么特长,在哪些方面有特殊的建树,在理论修养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是不是只喊号不干实事?五是在其所担任职务的岗位上,群众是不是得到了实惠,当地群众对其有什么看法?六是有没有敢于负责的精神,说到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敢不敢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七是家庭状况,个人收入情况,是不是入出不符?八是个人有什么爱好,能否管的住小节,离任审计有无问题等等。这些不仅仅是组织应该掌握,也应该是群众应该知道的。群众凭什么选你,应该有理由来说明。

  这些“理由”在公示里根本看不到,那么到底让群众说什么,群众无话可说。其结果只能让公示成了例行公事,毫无实际意义。在现实的公示中,没有听说过因“公示”而过不了关的,很多“带病”而被公示的人照样平安过关得到提拔,公示成了聋子的耳朵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制度。也就是说,谁垄断了解释“公示”一词含义的权利,谁就控制了公示的效果,谁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导演“公示秀”:在办公楼前贴一张风一吹就掉的纸是“公示”;在一个无法登录的网站上发一则公告是“公示”;在一家发行量少得可怜的报纸上登一则通知也是“公示”……此外,在公示的时间长短、内容详略,范围宽窄等这些事关公示效果的事项上,都可以任意发挥,群众对此显得无可奈何。另外,公示的结果也不公示于众,群众提了哪些意见和建议,组织干部部门准备如何处理,不给群众一个答复,结果是让群众的话白说,群众的建议白提。

  其实,要保证公示效果,必须增强公示的可操作性,对公示的对象、内容、时间、范围、形式、步骤、程序等进行必要的统一和规范。否则,公示就是一种作秀,就是让群众雾里看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表面上是取信于民,其实质是欲盖弥彰。
 
新闻链接:黑龙江省拟任职干部公示名单(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