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19日,在国新办在京举行新年招待会间隙,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回答记者关于“你会不会封杀不合作的媒体”的问题时称,我的态度就是与媒体和记者交朋友。虽然我也经历过磨难、挫折和怀疑,但我到今天这个态度不动摇。我也希望媒体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我,这也是在保护媒体的朋友,也是在保护媒体自己。(12月20日《新京报》)
“希望媒体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我”?此话虽有新意,让人过目难忘,但令人费解。因为作为国宝的大熊猫与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之间无法画等号。作为憨态可掬的珍稀物种,大熊猫能得到保护,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与物种基因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作为地球人大家庭中的一员之义不容辞的担当。这种保护行为本身更是人类智慧之光的温情照耀。
而新闻发言人的实质是一种新闻发布制度,其职责是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部门之立场,并代表本单位回答提问,新闻发言人的灵魂应是真实。任何部门与行业的新闻发言人,不管其在新闻发布中的表现怎样,他终归只是处在一种信息沟通与代言的地位;媒体是接受或释疑这种信息的传播载体,它与新闻发言人之间不需要设置一层“保护膜”。
不仅如此,两者间还应尽可能的自觉远离所谓的“朋友气息”。只有拆除这层将“朋友气息”一不留神地演生为“江湖气息”的人为屏障,才能让任何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背后信息被一种力量推到台面上来充分博弈,从而还原新闻事实真相、公之于众。所以,媒体与新闻发言人之间还谈不上什么谁保护谁,谁更需要保护。
其实,当前中国最需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去保护的对象是那些面对上学贵的贫困孩子。10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一致是各国积蓄力量与发展后劲的必经之途。不管上学难、上学贵这只“教育皮球”被如何踢来踢去,当前中国还有不少贫家子弟仍然徘徊在难以跨进的校门口。义务教育呼吁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看到不少因家贫而失学的报道见诸媒体;高校教育费用20年疯涨25倍,就连重庆璧山的55岁人力车夫吴存仁因供子上大学而累死街头的人间惨剧,居然还在继续上演。
一些西部山乡的学生娃,上课每天步行数十里路去山洞里读书;一些边远希望小学的孩子每天还只能吃一顿饭,说起吃鸡蛋,这些满脸菜青色明显比富家娃矮了一大截的孩子,居然说只有生日与过年才有机会……这样的令人揪心的镜头可谓俯拾即是,然而我们却始终难以听到有权威声音疾呼:保护贫苦学子,救救穷家学生娃!
如果作为百姓教育“守夜人”的政府主管部门,继续坐在“夏天冷气吹、冬日暖洋洋”的办公厅里,只想着不被网民评论弄得“悲喜交加”,不愿被“非朋友”媒体追问得六神无主,不去面对教育体制上所存在的问题以期逐步解决,那么,“教育问题”真的有可能会到了“无人保护”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