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镜头 窥视人性的闪光点


——评纪录片《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 冯 鹤


  纪录片的创作被人称之为"时间的创作",这不仅是因为拍摄纪录片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更是一种心灵与耐力的较量。一句话,有了时间的投入,加之一颗美好的心灵与知识、耐力的碰撞,一部叫好的纪录片便会从此诞生。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一部纪录片的创作是在开机前决定的,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看的是编导如何使用摄影机去抓故事了。而纪录片《一个叫做家的故事》(以下简称《一》剧)便是一部极好的范例。

  一、爱恨交织 刻画人性亮点
  在这部纪录片中,丑丑因其家庭原因,一直寄养在李阿姨家,而"生性好动"的丑丑则经常在外惹事生非。面对这样一个不好管教的孩子,李阿姨常说不想再带他了。这句话也只是说说而已,这一说就是八年。
  纪录片的成功将取决于该片中由事件构成的特定人物关系,而《一》剧中便具备了这一点。李阿姨、丑丑这两个本不是一家的核心人物走在了一起,并成为了一家人,由此演绎出一段爱恨交织、矛盾重重的家庭故事。无论是当丑丑不好好做作业被李阿姨责骂后愤愤说出的"天天挨骂,母老虎一样"的话,还是当丑丑得知要搬家的消息时脱口而出"要和奶奶在一起"时对李阿姨所表现出的依赖和信任;无论是李阿姨无奈的一句"甩不掉的",还是愤概地说:"自己看大的孩子,轮不到他们打"这样的话语,人物的矛盾独白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质朴的情愫。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抑或是说,这是一部真实客观的纪录片,更是一种真实客观的纪录方式。
 
 
图为广西桂林兴坪镇渔村民居小巷(冯鹤/摄于2004年暑期)
  在创作者的手中,《一》剧中不仅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那恰当好处地画外旁白,也是让人称道的。在旁白中我们了解到了丑丑生下来刚一个月便被人抱养的事实说明丑丑不幸的身世,但通过纪实镜头我们也不难发现,丑丑又是幸运的。在种种矛盾的撞击中,毕竟,丑丑有了这样一个令自己依赖和信任的家。当然,除了核心人物的矛盾纠葛之外,李阿姨在女儿出嫁的大喜日子里忧心忡忡乃至悲从中来的矛盾、因收养丑丑与儿子之间的矛盾、清明节回老家扫墓时与家人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在这样一个看似平静的家庭中,创作者运用手中的镜头,将一个个矛盾层层展开,真实再现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在《一》剧中,创作者围绕人物之间的矛盾,为观众展示"家"的内涵。不仅能使观众在收看接受的过程中逐步地产生观点和结论,更是一步步地将人们的思想导入深层空间的思考过程。与新闻性专题的简明直观相比,这部纪录片有其更加深沉含蓄的闪光点在里面。《一》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纪录的是现实社会、人文思想的存在形态,是一段历史的存在,它有着更现实、更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思考价值。
  二、动静转换 映射人物内心
  用镜头说话,是纪录片的"本体"所在。那么,如何利用镜头说话,则是编导们能不能充分调动自己善于捕捉、发现故事的心灵了。不仅如此,编导们还要善于设计、甚至营造纪实情绪,纪录片才会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而《一》剧中,无论是拍摄现场镜头的捕捉、转换,还是后期的剪辑、制作,镜头的运用可谓是极具张力,均给人一种平和、真实的感觉。
  《一》剧中提到的新闸桥横跨在苏州河上已有八十多年了,夏天到的时候,河上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由于天热的缘故,人们的心情也有些烦燥。在这里,编导运用不到30秒的镜头语言,动静结合,较好的映射出由于种种原因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情绪的渲染。
 
 
    图为浙江省青田县瓯江境内民居,几年之后,这几幅图片将成为历史镜头。因为,也就是在这里,当地电力人几辈人的梦想——滩坑水电站枢纽工程的动工,将使这里变为水泽,这座历史小镇将沉眠于深达几千米的水底。(冯鹤/摄于2005年10月份)
 
    还有一些看似琐碎的镜头却又是不可缺少的镜头语言同样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也与《一》剧的标题有着血肉联系。从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关于拆迁通知的议论,到从弄堂胡同里的小窗里伸出的一张脸部特写;从热热闹闹的婚礼场面的展示,到墙角处丑丑静静观望的眼神。这些动与静的镜头相结合,无不映射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随着这些镜头的转换,我们发现,《一个叫做家的地方》离观众更近了。另外,从新闸桥拆除的场面到李阿姨女儿匡丽待嫁的镜头转换中,编导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人们那种摒弃旧方式、向往新生活的愿望和内心流露出对新环境、新家园的强烈渴望及依依难舍的恋旧情怀。
  三、虚实结合 感悟人生沧桑
  让纪录片以其独有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展现一幕幕感人的人间真情,诠释"真"、"善"、"美"、"丑"、"恶"、"对"、"错",勾勒出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与价值,是纪录片编导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一》剧中提及的这个家,便是社会形态当中一个具有鲜明个例色彩的缩影。
  在《一》剧中,关于家的概念不妨将其称之为"三点一线"。丑丑已经不复存在的"家"为虚,李阿姨支撑的"家"为实,再加之将要拆迁的街坊邻居共同拥有的"家"为辅统称为"三点"。再加之"一线",那就是在本剧快要结束时匡丽出嫁要成立的新"家"。在这三点一线中,编导用真实的手法,仿佛是在用镜头窥视上海黄浦江畔苏州河边一处待要拆迁的群落、居民生活的自然流程,并毫无干预地忠实记录了特定生活中的原状态。这种拍摄手法难度很大,完全要在纪实对象的日常生活中跟拍、抓拍。而呈现在摄像机前的日常生活往往是散漫无序的。而在《一》剧中,创作者及编导在生活中的发现,给我们创作出了一部难得的好作品。从开始到结束,编导极力的掌控着一条线,那就是丑丑与李阿姨的"爱"、"恨"情结。有了这样一个框架,编导的纪实意识便明确起来--围绕着丑丑和李阿姨,去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于是便有了丑丑与小朋友的纠纷、邻居家的同学、李阿姨的女儿匡丽、儿子匡军等等人物故事,在这些人物之间以及由他们为支撑点,辐射出的新的人物关系,在《一》剧中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各自又是怎样表现的等等便构成了《一》剧总情境下编织的一张具体的情境网。
 

 
 
 
 
    图为浙江省青田县瓯江境内民居,几年之后,这几幅图片将成为历史镜头。因为,也就是在这里,当地电力人几辈人的梦想——滩坑水电站枢纽工程的动工,将使这里变为水泽,这座历史小镇将沉眠于深达几千米的水底。(冯鹤/摄于2005年10月份)
 
 
  在《一》剧快要结束时,相信编导有意将匡丽出嫁作为该剧的结束。在具体处理当中,丑丑看电视时传出的广告画外音、高胡奏出的悠扬音乐、皓月高悬的夜空等等,都是在情境的纪实基础上加以意象化处理的。换言之,具体表现手法的"实"是完全可以在情境包含的主题引领下转化为"虚"的,虚实相生,才能使纪实作品更具有韵味,以感知、感悟、人生和世事的沧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