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冯氏幽默的怀念与崇拜,我从网上下载了已经被炒得十二成熟的大片--夜宴(请冯导谅解,我进不起影院,也买不起正版光碟,也不想买,不值)。虽然下载的速度很慢,我还是坚持下完了上半部,并迫不及待的欣赏了起来。“欣赏”这个词真的很好,但对象一定要是某种艺术,否则欣赏就变成了受罪。我就是怀着受罪的心情坚持看完了上半部。其实我仿佛不是在关注影片本身,而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原来一个人的变化是如此之快,又是如此的失败,更可怜的是他自己还浑然不知。我已经完全没有兴趣再看下半部了,我关上了电脑,开启了人脑。顺着思路,一路下去,我很想对我崇拜已久的冯导说一句:冯大导,忘了你是谁!
忘了你是谁!含义有两个:一个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忘了你是谁,也许更多的人会和我一样。第二是你自己忘了你是谁,你失去了自己,但并未找到新生,人是不能忘本的,人是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
当然对于冯导的行为,有些还是可以理解的。拍大片,当大导,当国际大导,当然是每一个中国导演的梦想。光满足中国人是不可以的,要满足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美国人的认可。所以冲击奥死卡(为何对中国影片总往死里卡呀,我们的影片不错吗)就成了我们大导们的毕生心愿。想法固然是美好的,但做法是可笑的,愚蠢的,不切实际的,脱离实际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今天的大多数电影例外)形式,应该是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而我们的导演却一味的要把中国的东西去迎合美国的价值观,不要忘了,中国和美国是存在差距的,而且差距很远。无论是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大相径庭,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交集。我们要想拿自己的东西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甚至是超越他们的需求,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就如同让中国的软件业超过微软一样,是很可笑的。我们的背景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承认。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中国电影就没有出路了吗?当然不是,我认为我们今日应该做的不是如何满足他们,而是利用我们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创新手段而改变他们的欣赏需求进而引导他们,最后占领市场。
作为导演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想着盲目的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原有的所有一切背景,文化,历史。超越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真正能做到超越自己的是少数的伟人,而冯导绝非此类。今日之中国还没有伟人。作为冯导更加擅长的是平民幽默,市井生活,这与冯导的出身与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本人没有任何贬低冯导的意思)。因此才有了不见不散的假牙,没完没了的阮大伟,甲方乙方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大腕的广告大战,手机的审美疲劳,天下无贼的傻根。这一系列经典,让我们怀念,可惜一去不复返了,夜宴成了冯导留给我们的最后的晚餐。
对于大片的理解问题,何谓大片呢?我至今还很模糊,但从中国各大名导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来看,仿佛花钱多的,场面大的,明星多的,画面漂亮的,就是大片。似乎大多数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是不是如此呢?我不敢苟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花的钱多就能代表其艺术水准有多高吗?好像不成正比吧!看电影不是买房子,高超的艺术是精神上的,思想意识上的,灵魂上的,绝非单纯的请几个大腕明星,拍的场面宏大,视觉效果震撼,就可替代的。看看我们的大片吧!除了场面宏大,几个明星,还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突然想到,为什么美国的大片大都拍未来的事情,而中国大片都拍古代的故事,可能原因是都可以任意的胡编乱造,因为未来过去对大家都是陌生的,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一个眼光只放在钱上,目标只定位在熬死卡上的导演是拍不出什么好作品的,因为艺术是和金钱名利没有任何关系的。艺术是更应该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忘了你是谁!含义有两个:一个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忘了你是谁,也许更多的人会和我一样。第二是你自己忘了你是谁,你失去了自己,但并未找到新生,人是不能忘本的,人是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
当然对于冯导的行为,有些还是可以理解的。拍大片,当大导,当国际大导,当然是每一个中国导演的梦想。光满足中国人是不可以的,要满足更多的地球人,尤其是美国人的认可。所以冲击奥死卡(为何对中国影片总往死里卡呀,我们的影片不错吗)就成了我们大导们的毕生心愿。想法固然是美好的,但做法是可笑的,愚蠢的,不切实际的,脱离实际的。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今天的大多数电影例外)形式,应该是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的。而我们的导演却一味的要把中国的东西去迎合美国的价值观,不要忘了,中国和美国是存在差距的,而且差距很远。无论是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等都大相径庭,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交集。我们要想拿自己的东西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甚至是超越他们的需求,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就如同让中国的软件业超过微软一样,是很可笑的。我们的背景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承认。那我们该怎么办呢?难道中国电影就没有出路了吗?当然不是,我认为我们今日应该做的不是如何满足他们,而是利用我们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创新手段而改变他们的欣赏需求进而引导他们,最后占领市场。
作为导演应该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想着盲目的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原有的所有一切背景,文化,历史。超越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真正能做到超越自己的是少数的伟人,而冯导绝非此类。今日之中国还没有伟人。作为冯导更加擅长的是平民幽默,市井生活,这与冯导的出身与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本人没有任何贬低冯导的意思)。因此才有了不见不散的假牙,没完没了的阮大伟,甲方乙方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大腕的广告大战,手机的审美疲劳,天下无贼的傻根。这一系列经典,让我们怀念,可惜一去不复返了,夜宴成了冯导留给我们的最后的晚餐。
对于大片的理解问题,何谓大片呢?我至今还很模糊,但从中国各大名导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来看,仿佛花钱多的,场面大的,明星多的,画面漂亮的,就是大片。似乎大多数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是不是如此呢?我不敢苟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花的钱多就能代表其艺术水准有多高吗?好像不成正比吧!看电影不是买房子,高超的艺术是精神上的,思想意识上的,灵魂上的,绝非单纯的请几个大腕明星,拍的场面宏大,视觉效果震撼,就可替代的。看看我们的大片吧!除了场面宏大,几个明星,还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突然想到,为什么美国的大片大都拍未来的事情,而中国大片都拍古代的故事,可能原因是都可以任意的胡编乱造,因为未来过去对大家都是陌生的,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一个眼光只放在钱上,目标只定位在熬死卡上的导演是拍不出什么好作品的,因为艺术是和金钱名利没有任何关系的。艺术是更应该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