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以何模式进军国际市场?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平台。中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一批具有强大实力的大企业,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经济的全球化更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国际化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正在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希望在国际市场分得一杯羹。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就能进军国际市场,如何进军国际市场便是企业深思的第一大难题。

海尔模式、“联想模式”与“朗能模式”

海尔、联想等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后来者效仿的榜样。

海尔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样板”。海尔凭借自身实力以自己的品牌打入国际市场,采取国际化与本地化相结合的市场策略,目前海尔在海外已有13个工厂,全球有4万多个经销点每天都在推销它的产品,其用户已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纽约的标志性建筑原格林威治大楼变身“海尔大厦”更成为海尔国际化的里程碑。

今年51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宣布,联想以12.5亿美元完成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的诞生。联想收购IBMPC业务,可以说是一次经典的“借船出海”案例,联想也借助IBM,完成了向世界500强企业的质变。

日前,广东朗能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签约,朗能首先将产品借助霍尼韦尔的渠道打入国际市场,待时机成熟之后,朗能将以自主品牌进军世界。与海尔、联想不同的是,朗能采取了一种步步为营的稳妥策略,借助优秀跨国企业,由产品到品牌,为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出了新的模式。

海尔、联想“典型个案”

虽然海尔与联想都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典型,但是,他们的模式却都有其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

有媒体评价海尔扩展海外市场的方式是“先难后易”,先在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竞争极为激烈的欧美市场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后再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需要国内市场的利润在背后作支撑,且风险巨大。而且海尔作为中国家电业的龙头企业,其强大实力也非一般中国企业可比。海尔的国际化进程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在国外设立工厂、研发中心等,而这些正是以海尔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为依托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这些都是无法跨越的鸿沟。

联想收购IBMPC业务,在国际市场上上演了一个以弱势品牌兼并强势品牌的“蛇吞象”,其过程更具偶然性,正是由于IBM决定专攻服务而放弃其个人电脑业务,才给了联想这次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的良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联想的品牌知名度与IBM相差甚远,联想对IBM品牌的驾驭以及国际市场对联想品牌的认知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谁是“大众化模式”?

分析人士认为,海尔的实力,联想的机遇,造就了两大企业国际化的“神话”。但是这只能算是“典型个案”,对绝大多数意欲走国际化道路的中国企业缺少指导意义。

如果说海尔的国际化是“造船出海”,联想的国际化是“借船出海”,那么朗能的国际化之路则干脆连霍尼韦尔的“航道”都借来了。朗能与霍尼韦尔进行合作,首先借助霍尼韦尔在国际市场上成熟的销售渠道使自己的产品走向了国际市场。等时机成熟后,朗能将让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

通过与霍尼韦尔的合作,朗能不但节省了拓展国际渠道所需得的大量成本,而且可以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使自己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同时,朗能的产品可以获得与全世界消费者面对面的机会,将有效提高朗能的品牌知名度。朗能还可以借助霍尼韦尔渠道网络,扩大自己的市场版图,为朗能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朗能认识到,企业要做大做强,最关键的就是进行自主品牌的树立。没有自主品牌,市场再大也是空的,企业将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只有坚持打自己的品牌,才能使企业在世界市场打下良好的品牌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赢得主动。

纵观朗能的国际化进程,目标远大而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而不固步自封。借道优秀跨国企业,由产品而品牌,朗能一步步经营着自己崭新的国际化之路。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业内人士认为,依靠中国强大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强大的制造能力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所在。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海尔与联想的模式都有不可操作性。而朗能“产品—品牌”的国际化模式,却给中国企业展示了一个进军世界的新思路,无疑成了可资效仿的“大众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