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医改教改的一篇评论:
由医药行业的“红包”想到教育:
原载 光明网 2005-02-25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鄙人作不了千古文章,只能写点鸡毛蒜皮类的小事,希望能很快过时。可是最近忽然看到我十年前写的小文章,所写的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难道这类豆腐块及其所写的事将成为永恒?
十年前的豆腐块如下,名为《红十字下的“红包”》 :
医护人员往往视“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可如今却受到了“红包”的冲击。
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到一家大医院就诊,护士招呼他候诊,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一点,还不给他检查。同病房的人告诉他,要主动给“有关人士”送“红包”。老人只得让孙子去送,因为在钱与命之间,生命毕竟更加可贵。这下果然灵验,“ 红包”一到,立刻检查。
看来给医生护士送“红包”已成家常便饭。送得自然,拿得也泰然。然而事情往往也会坏到自己头上。某县医院院长不巧得了大病,限于本院医疗条件,只好到省城大医院就诊,他深知其中奥妙,为尽快治好病,也送给主治大夫上百元的“红包”,给护士每人伍拾元的“红包”。就这样护士态度还显得冷淡,“伍拾元只够哄小孩子用!”到头来,花了钱病情也未见得好转,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医院。
人们曾一度感叹“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情况也与人们长期以来把医疗事业作为福利事业的观念有关。但是事情发展到医护人员收取“红包”,不仅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滋长了一股不正之风。医生根据“红包”把病人分亲疏远近,这与医生的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因为医生面对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宝贵的生命。以病人作人质,进行权钱交易,有悖于人道主义。而且红包为“暗包”,拿多拿少无一定准则,会给医务人员内部关系带来副作用。如何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变暗拿为明拿,是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原载《西北时报》,
显然,十年过后,此类事情不断升级。卫生部每年都有治理之举措,但去年还有这方面的报道(例如“卫生部整理不正之风,红包为何屡禁不止?”)
看到的经历的多了,连自己也有点麻木。这成了司空见惯的事。而且心中对各方都有了几分宽恕,医生也有医生的难处。我把它当作市场化这一“无形的手”的操纵和接管,是卫生等公有事业面向市场时的阵痛。如今的老百姓看病难哪。
那么教育这一公有事业又怎样呢?有人在高呼“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如今刚刚有点市场的味道,老百姓已经哀叹供不起高价学生了。
君不见如今教育在应对市场的挑战中也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君不见一些福利国家的学者在高校被推向市场后的非议和无奈,最明显的是英国的学者和加拿大的学者。英国体制居然把市场和中央集权逐步结合到一处,我担心这很快会成为中国的榜样。但他们有自治的传统,我们则没有,很容易被市场侵蚀。我们只能说,市场是一把双刃剑。看看市场导向、营利取向对高等教育的威胁吧,从这些书名中你就知道它们要说什么,《偷窃这所大学》(Steal This University,2003),《市场中的大学》(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2003),《公司文化中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a CorporateCulture,2003)以及《毁灭中的大学》(TheUniversity in Ruins,1996),等等。这些著作提供了许多对大学的外来的威胁和控制接管的生动描述。许多人注意到学术资本主义嵌入到新经济中。学者们担心,“看来我们遇到了敌人,这敌人就是我们自己”,甚至提出高校的“重新公立化”(republicanizing)问题。难道处于西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者还不如我们中国学者这样快地就适应市场、参与市场吗?
医疗改革的失败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为什么卫生部和教育部的有关领导同时对市场化改革表示质疑?旨在纠正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公共部门市场化改革之弊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对我们的改革有何启示?请看来自中国实践的报道:
卫生改革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指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出现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刘新明说,我国仿照苏联模式建立的医疗体制,已运行了50年,基本上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而且,通过一些医疗改革,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层次。但是,从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和民众的呼声来看,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已成为制约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两块绊脚石。
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这两个深层次难题,主要靠政府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的职责,进行宏观调控、引进竞争、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而不是放任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为公共财政支持的行业,这决定了我国医疗市场必然走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体制相结合的模式。
教育改革
新华网.
新华网消息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2日在网上回答问题时说,教育部历来是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的,因为教育是一个要体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部门,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公益事业,对凡是能够接受教育的人都要提供教育,所以将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我们的办学宗旨,也违背了我们的办学方针,也直接违背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说,直接违背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根本原则。所以产业化的问题,我们教育部是坚决反对的,是绝对不能把教育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了教育事业了。但是同时我也不能否认,这种思潮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导者那里,在一些学者那里是有的,有一些人现在都在鼓吹这个东西,比方说,我最近发现有个别地方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以改制的名义卖掉了,卖给私人了,这就是这种错误思想的直接原因,这个我们是坚决反对的。